让儿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 来源:基础教育(教学)
- 关键字:数学,学习,主人
- 发布时间:2025-01-12 20:40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黄田镇清面小学 吴绿云
摘要:本文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实践,从新型师生观、教材观,学习观三个方面阐述和总结了发择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措施和做法。作者认为,让儿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必须转变师生角色,营造民主氛围,灵活处理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儿童;数学;学习;主人
如何让儿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笔者的理解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爱学乐学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这是我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改中获得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实现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オ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
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学生答不上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这一个答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纵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否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学生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因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要肯定学生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比如,在学习“20以内数的减法”时,有一道例题:15-9=?。我先不急于教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索,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用破十法,先算10-9,再算5+1;有的拆减数,把9拆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一4;也有的先加后减:还有的利用学具小棒,一根一根地减,做到方法多样,人人参与。当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老师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较简便的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探索。
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守旧于框框,不拘泥于形式,要有独到的创见、变化的思维、更新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3.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课堂上,老师首先应肯定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可以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如当学生回答的问题有创见时,我就会大加赞赏:“你真棒,老师得向你学习。”还可以请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当小老师。这时,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増强了。教师角色换位,不但是对学生的背定、表扬,而且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提高到主动学习的地位,即从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角色变成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4.以“小组合作”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共同发展
针对学校大班额、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笔者深入研究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学习方式的指导,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小组合作中的潜力和管理才能。学习小组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使大家各抒已见,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合作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二、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而不应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要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奥秘的工具,就要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调整、重组和充实教材内容,使教材为学生服务。
1.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尝试用数字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和日常生活的现象。如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你今年几岁?小组里有几名女同学?几名男同学?教室墙上有几幅画?几个窗?几盏灯?又如教学“左右”时,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同桌互相说说,坐在你左边右边的同学是谁?第一排中,从左往右数,第3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3个同学是谁?通过这些素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意识。
2.加入一些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促进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统计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内容:调查班上的同学喜欢吃什么水果,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①根据调查的结果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②根据制成的统计图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③如果举行体育比赛或搞联欢活动该怎样考虑。
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调查结果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思路,体现出学生不同的水平,从而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1.适当安排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运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增加实践活动内容,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例如,学习“左右”时,通过上楼、下楼的活动,判断出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靠右边走。这样,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在教学“分类”时,可以让学生将带来的物品(如萝ト、胡萝ト、马铃薯、葱、蒜、苹果、香蕉、雪梨等)分类,想怎样分就怎样分。大部分学生按水果和蔬菜分成两类,其中有的学生将西红柿分在水果那一类,他们认为,西红柿是可以当水果吃的。少数学生还能按这些物品是否长在地里为标准来分类:如萝ト、胡萝ト、马铃薯是长在地里的,苹果、香蕉、雪梨是长在树上的等等,分类方法多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只要说得有道理,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2.实现作业内容的开放,使学生爱学乐学
改变布置作业的传统做法,从以前让学生做第儿页的哪几道题中解放出来。例如:认识了钟表之后,让学生观察太阳刚升起和刚下山的时间:学习了位置与顺序之后,让学生观察家里的摆设…这种作业形式,在新课改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做中学”,学以致用
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我们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生活作息表。这样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设计生活作息表,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学完“分类”后,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哪些地方用了分类这一知识?学生发现书包、抽屉、冰箱、衣柜等地方都用了分类。然后要求学生用分类的知识去整理书包,结果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教科书作业分类,有的按语文数学科分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活,实现《课标》所说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做,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必须转变师生角色,营造民主氛围,灵活处理教材,做到不唯书,不盲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一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