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

  岁末年初,正是行业企业、行业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在此期间,大家会更多地聚焦于企业如何在未来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再悲观些,可能是在考虑如何保住“命”、平稳地活下去。这是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企业不得不做的筹谋。

  到底该如何活下去?又该如何精彩地活下去?

  前不久,全球最大的色织面料与衬衫生产企业鲁泰集团宣布将豪掷3.85 亿美元在埃及投建企业首个海外纺织厂,实现从纱线生产、织物制造到成衣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此前,毛纺龙头新澳股份也投资1.5 亿美元在越南投建了精纺纱生产基地; 而世界级羊绒加工龙头企业之一的鹿王集团在马达加斯加的色绒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建设则是贯穿了2024—2026 年……

  国内市场这两年也是大项目不断,从和利化纤111.5 亿元投建的碳纤维相关项目,到新疆昆龙纺织4 亿元投建印染一体化项目,新疆泰浩纺织14 亿元投建的产业链项目,又或是行业“黑马”数智世界到2025 年要完成的481 万锭纺纱产能建设……时处大家公认的“困难”时期,很多人认为该“捂紧钱袋子”过日子,这些企业缘何仍敢进行大手笔,甚至是重资产投资?

  当大家细看这些企业的背景时不难发现一些特点,“最大”“龙头”被设定在了一些企业的名字前,所以,大产能甚至是高端化的大产能,在很多情况下是大企业的玩法,也是他们打造自己竞争力的杀手锏,借此,以更低的制造成本、更高的产品品质来占据相关领域主导地位,赢得绝对的竞争优势。

  不过,这个模式可能并不是中小企业的优选。业界企业几乎可以天天听到有人喊“卷”、抱怨卷得没法活,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有人被卷到了中低端、同质化产能过剩的竞争漩涡里。若中小企业已经卷到这样的赛道,还想依靠扩产能降低成本参与竞争,即便不叠加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低迷的发展环境,重资产投入其中大概率也会让企业冻结自身,毕竟资金实力从不是中小企业的优势。即便是公认的风口产业,也未必适合中小企业重资产入局,若大家带着希望进入的是产业的阶段性产能过剩时期,同样会是一场生死考验。

  不过,若是企业的投入是在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另当别论。“小而美”“小而精”作为中小企业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出口,锁定在“一米宽”的赛道上,是需要有“深挖100 米”的战略布局和考量的,竞争壁垒也好,优势锻造也罢,都需要企业在相关的技术创新上、制造能力上,乃至服务模式上厚积能量。当企业能够领跑这“一米宽”的赛道时,便会拥有可持续发展,甚至是绽放光彩的能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