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血虚实及生活饮食情志论治胃脘痛

  缪华 楼迪栋*

  【摘要】 胃脘痛在临床上又称为胃痛,它并不是一种单独的一个疾病,而是一种症状,通常还可能伴随着其他症状,本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它具有高发病率、高反复率的特点,其主要病因病机是由气血失调导致,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疾病症状之一,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但病情反复易变化, 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在现代医学中主要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道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护胃黏膜、中和胃酸、促进胃动力、解痉止痛等治疗。胃脘痛病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古代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与气血关系密切,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气不能运行,则血不能通达全身,不通则痛,故治气每可和血,治血亦须调气。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主降,胃的通降失职,从而变生胃脘疼痛诸症。对胃脘痛的治疗,古代医学认为首先应着重在气在血的调治,并根据症候辨病的主症及兼症分清气实、气虚、血实、血虚四种证型,按照证型辨证论治。通过从中医气血虚实、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等方面结合对胃脘痛治疗进行论述。

  【关键词】 胃脘痛;中医;气血虚实;饮食;情志

  中图分类号 R25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2-153-04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伴随多种症状,如恶心、呕吐、纳呆、失眠、焦虑等[1-2],其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不仅年轻人易患此病,老年人就餐不规律的也患病较多,该病不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而且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3]。该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4],西医在治疗方案上主要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消化排空治疗为主,短期效果较好,长期效果欠佳,疾病容易反复,难以断根。《黄帝内经》中对胃脘痛病因病机的探讨解析,为后世医家诊治胃脘痛奠定了基础[5]。中医中药在本病的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及治疗经验[6]。古代医学在本病治疗上根据辨证论治基本原则,通过因人而异,采用一人一方一药针对性治疗,疗效显著,优势突出,且中药副反应少,容易被患者接受,长期调养患者依从性较好。所以本文从古代医学气血虚实、生活起居、饮食起居、情志治疗等方面结合对胃脘痛治疗作一论述,以为该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1 胃脘痛概念与病因分析

  1.1 胃脘痛概念

  脾胃学说的形成,对胃脘痛的辨证论治更加完备。但历代医家就其辨证分型表述不一,其论治之法亦各有侧重。对胃脘痛的治疗,应着重在气在血的调治,并分气实、气虚、血实、血虚(阴虚)四种类型。从杂论之中理出纲纪。正如《沈士尊生书》所云:“嗳气、嘈杂、吞酸、恶心皆火病也,皆胃家之病,而治之治法,固不离乎胃关,而亦有不专主胃者,盖胃思纳食,主乎通降,通将则无此四者之病”。所以通降胃气的治则又指导着胃脘痛气血调治的全过程,但通降胃气又须遵循“和顺”二字。可谓是有法之中无法,无法之中有法。《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胃脘痛这一病名,也是最早提出了胃脘痛的发病与肝、脾密切相关。《金匮要略》里涉及到胃脘痛的论治要点,并在里面提出“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的辨证要点[7]。《景岳全书》中着重强调了“气滞”这一病机并主张治以“理气为主”[8]。《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认为胃病不仅与气滞有密切关系,而且“久病入络”必然导致血行不畅,在治疗上施以理气活血之法[9]。《黄帝内经》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说明人以胃气为本,禀胃气而生,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胃气的正常通降,而维持其正常的活动。《灵枢·玉版》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可见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上是十分重要的。胃为水谷之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同为土脏,位居中央,是阴阳气血升降运动的枢纽。由经典可知, 古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发病病位在胃, 与心、肝、脾、肺均密切相关, 其发病不外乎气血失调、脾胃本虚、脏腑虚弱。

  1.2 病因分析

  《素问•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对气郁血瘀胃脘痛的病因作了重要的阐述[10]。《内经》提出了胃脘痛的发生与饮食、精神、劳倦、气候等因素有关,各种内外因素导致胃失和降,气血逆乱而产生病变。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主张“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可见胃气失常不仅发生胃脘疼痛,甚至影响到全身各组织器官而引起各种病症。《景岳全书• 杂证• 心腹痛》云:“胃脘痛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而,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质,寒留则气凝……”。引起胃脘痛病因很多,病证属寒、属热、属虚、属实亦各异,但究其发病机理,却都是气的通降失常、血的运行不畅而变生胃脘疼痛。《黄帝内经》曰:“不通则痛”[11]。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扶郁,诸病生焉”。实故治胃者,必须气血而调治之。

  2 胃脘痛从气血辨证施治

  胃脘痛的病因病机与气血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胃脘痛的治疗应从气血入手,其中气滞方面以柴胡疏肝散为理气剂代表方之一,从方中得出理气的主要中药为陈皮、川芎、香附、枳壳,尤以陈皮辛香走窜,温通苦燥,理气燥湿是治疗脾胃气机阻滞之佳品[12]。有学者[13] 认为在临床治疗胃脘痛时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首先对病情变化先辨清虚实,若病情辨证属虚者,则遵从虚者补之;若病情辨证属实者,则遵从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气实者主以行气和血;气虚者主以补气和中。血实者主以活血理气;血虚者主以补血调气。胃脘痛的病机常为肝气犯胃所致,故治疗上常常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即《医学真传·心腹痛》曰:“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即是“通则不痛”的具体应用。

  2.1 气实的调治

  《神农本草经》论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14]。凡肝气郁滞,或肝胃郁热。寒凝胃脘、食滞胃脘、湿痰中阻等,引起以气实气滞为主。通降不利而发生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痛无定处的证候,都可用“甘香饮(柴胡、甘松、木香、砂仁、川楝子)”为基方加减调治。本方有行气开郁、和胃醒脾、止痛的功效。如兼见痛连两胁、嗳气吞酸、善太息、脉弦等肝郁犯胃者,可加柴胡、郁金、乌贼骨以疏解制逆;若伴胃中灼热、心烦口干口苦、便秘尿赤、苔黄脉弦数等肝胃郁热者,可加酒大黄、炒栀子、芍药、土贝母以清肝泄热;若伴恶寒喜暖,得热痛减、泛吐清水、溲清便溏脉沉迟等寒凝胃脘者,可加高良姜、香附、干姜以温胃散寒;若伴痞满胀痛,嗳腐厌食等食滞胃脘者,可加枳实、白术、山楂、建曲、莱菔子以消积导滞;若伴疼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但胃脘闷胀、嘈杂不除、苔白滑腻、脉滑等湿痰阻胃者,可加半夏、苍术、厚朴、云苓以通阳利湿降逆。

  2.2 气虚的调治

  久病其气必虚”“久病耗气,气损则阳亏”。胃痛日久可致脾胃虚寒,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缠绵不已,得温食则缓,多食则腹胀满,气虚伴阳虚者可时有冷感,泛吐清水,喜热饮,倦怠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胖且嫩。或舌边有齿印;苔白滑、脉濡缓者可用“香砂参芪汤(木香、砂仁、党参、炙黄芪、白术、干姜、黄精)”加减调治。本方有补气理气健脾、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此外有些内脏下垂的患者,见有胃痛反复不愈,且伴有下坠感等脾气下陷的症状,可将黄芪用量加大,并在方中加入升麻、柴胡、炙甘草,以升补脾阳气,提升脏器。

  2.3 血实的调治

  临床以气滞血瘀为多见,久痛入络导致淤血胃痛,其胃脘疼痛频繁发作,发则持续疼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入夜痛甚,食后加剧,或见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沉弦或细涩。可用“丹砂失笑散(丹参、砂仁、元胡、甘松、蒲黄、五灵脂)”为基方加减调治。本方旨在行气通络、活血化瘀。若呕血变黑日久,出现虚像者可去甘松、蒲黄、五灵脂,加阿胶、枸杞、当归、白芍、酸枣仁、白及以补血止血。

  2.4 血虚的调治

  临床以阴虚血少为多见。常因气郁化火,耗伤胃之阴血而发病。证见胃脘灼热隐隐而痛、口干唇干咽燥,大便秘结,嘈杂如饥。舌红津少无苔或舌淡,而色无华。脉细数或细弱。可用“黄石散(黄精、石斛、沙参当归、川楝子、枸杞子)”为基方加味调治。本方有补血理气、滋阴养润之功效。

  3 起居、饮食、情志调理

  3.1 生活起居

  生活作息应当规律,早睡早起,坚持有氧呼吸慢跑运动、打太极拳、舞蹈、散步等运动,不运动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但也不要过于剧烈运动,适当运动,劳逸结合,坚持不懈,思想清净,病安从来[15]。人是集天地之气生成,四时之法成,气候与胃病关系密切,二分二至,胃病发作明显增多,顺应生物钟,充足睡眠,深睡眠是最好的滋养剂,深睡眠时体内抗氧化成分发挥作用以修复受损细胞,胃病发作可明显减轻。若胃脘部剧痛或伴有出血症状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居住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待病情缓解时再适当运动。

  3.2 饮食指导

  饮食失调是导致胃脘痛发生的导火索,因此,合理饮食,做到饮食有节,宜定时定量,饥饱适宜,多餐少食,使得胃受纳与腐熟水谷功能正常,从而保证胃黏膜不被胃酸破坏。同时应当尽量不食粗糙食物,以免食物难以消化, 加重病情。因此,应当慎食腌制、油炸、辛辣、油腻食物,可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以软质、易消化、少渣为原则,宜细嚼慢咽,不应暴饮暴食,饥饱无度。在急性胃脘痛发作时,止痛剂应慎用,饮食上不应立刻进食,以免加重病情,导致胃脘痛并发出血等急症。饥饿难耐可少量进流食饮食,待病情缓解时可正常进食。平日里应禁烟戒酒,乙醇可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加重胃脘痛,甚至胃部出血,烟草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尼古丁,可致胃黏膜损伤并发生癌变可能,还可使胃部血管缺血、缺氧、痉挛,相关研究表明[16] 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可引起重要核心基因发生癌变。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不良习惯为诱因导致的气血不畅,脾胃不和,应当予以改正。气血实者:可给予疏肝理气的药物,如陈皮泡水、赤小豆、山楂、桃仁、山药等。疏肝清胃热的药物,如苦瓜、薏苡仁、莲子、菊花等。禁食阻滞气机的食物,如冷饮,冰饭等。食疗方:金桔山药粟米粥、菊花饮等。气血虚者:进食温中健脾的食物,如猪肚、羊肉、生姜等,及健脾和胃的食物,如牛奶、莲子、山药、百合、大枣等,胃痛时可饮生姜红糖茶,忌食油炸食物,羊肉、狗肉等助火之品。食疗方:山药百合大枣粥等。

  3.3 情志护理

  通常情况下,由于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压力等因素,人体情绪波动变化较大及情志受到强烈刺激可导致人体气血失调,大怒、大喜、焦虑、抑郁情绪皆可导致人体免疫、神经系统应激,从而导致疾病发生与发展[17]。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不亚于化学、物理、生物对人体致病作用。故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可以减轻胃部压力。多用鼓励的言语少用消极的言语来提高患者对抗疾病信心。古代医学五行学说认为胃在五行中属土,利用情志相胜的方法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的,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标。例如怒能克思,因怒气旺盛致脾胃病的患者,可令其大哭一场,即可消除怒气,从而降低木克土的情况,缓解或消除脾胃疾病。对常常忧虑伤脾、食欲不佳的患者,可与其讲笑话令其开心大笑或听喜欢的音乐也可通过深呼吸疗法从而解除忧虑达到调和治疗脾胃效果。

  4 小结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枢纽,同时为人体后天之本,津液化生来源,故胃脘痛从气从血调治,是顺从“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主降”的生理特点而确定的治法。表现在辨证治则及遣方用药两个方面。前者即分清在气、在血的虚实,结合具体病因确立治法。后者即是在治法的指导下,对药物配伍斟酌损益,药与法合,维精维简。两种治疗法则始终都以保胃气为根本。胃脘痛,病在气血,治亦在气血,此即对症治疗,亦即求因之治,标与本两相兼为之。同时在辨证施治情况下还需兼顾日常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等方面调理以提高疗效。

  5 参考文献

  [1] 胃脘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94)[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2):128.

  [2] 张声生, 周强. 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医杂志,2017,58(13):1166-1170.

  [3] 林彦斌. 胃痛、胃胀,中医针灸有大作用[N]. 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04-27(6).

  [4] 刘明晖,赵树华. 赵树华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3):120-124.

  [5] 孙理军.《黄帝内经》脘腹痛病症诊治思想研究[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1):81-83.

  [6] 李金凤. 中药治疗在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北方药学,2024,21(3):194-196.

  [7] 唐可伟, 王建康, 陈霞波, 等. 从《金匮要略》浅析张仲景胃痛治法[J]. 新中医,2023,55(24):226-229.

  [8] 刘海旭, 周洪伟, 杨勇.《景岳全书·痞满》用药规律及特点探析[J]. 中医药学报,2022,50(4):68-73.

  [9] 张涵灵, 徐婧, 闫海琳, 等. 基于《临证指南医案》探讨角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39(7):3285-3288.

  [10] 常兴, 张恬, 隋雨言, 等. 从“ 百病皆生于气” 探析“脾胃咳”的临床治疗[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6):857-859.

  [11] 刘高阳, 宋倩红, 牛贺, 等. 从疼痛的性质特点探讨胃痛的辨证分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21):82-84.

  [12] 毛慧芳, 安冬, 李璐, 等. 胃痛的中医处方方法学探析[J].中医研究,2020,33(11):46-49.

  [13] 杜文森, 王玉玲. 刘道清主任医师虚实辨证治疗胃脘痛经验[J]. 中医研究,2020,33(12):35-38.

  [14] 李书豪, 考希良. 考希良治疗脾胃病验案六则[J]. 山东中医杂志,2024,43(8):902-906,920.

  [15] 董桂霞.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临床护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7):92,102.

  [16] 罗娟,梁建辉. 烟草及尼古丁成瘾的神经递质基础[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8,17(2):88-92.

  [17] 张妤姝. 情志调整联合常规护理胃脘痛[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20):72-74.

  [2024-08-27 收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