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利多金币和迪拉姆银币
- 来源:银行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金币,银币,走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07 21:51
石俊志
公元3世纪末,经历了3世纪危机的罗马帝国已经病入膏肓,古罗马时代即将结束,黄金价值日益昂贵。于是,罗马帝国的索利多金币制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远在东方的萨珊帝国,却坚守着古希腊亚历山大的黄金白银比价,德拉克马银币价值相对高估,因此被大量铸造、广泛流通。萨珊帝国的官方语言是中古波斯语,将德拉克马称作迪拉姆。然而,在罗马帝国和萨珊帝国之间,索利多金币和迪拉姆银币,各自代表的价值不同。这种差异,与东、西方金银比价差异结合在一起,推动着黄金西行和白银东行的千年总体走向。
金银的走向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8世纪的一千年里,黄金和白银在世界上的流动,基本体现为黄金西行、白银东行的走向。
汉武帝(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开通西域商路,促进了东、西方各国商人们的国际贸易活动,黄金和白银以钱币或散碎金银等各种形态在东、西商路上运动。此时,远在西方的罗马共和国,商品金银比价大约为1∶12,而中国缺乏白银,商品金银比价大约为1∶3。王莽统治时期(公元8年至23年),金银法定比价是黄金对好银为1∶3,黄金对次银为1∶5。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至589年),中国商品金银比价为1∶5到1∶6,波斯商品金银比价为1∶6.25,罗马帝国及拜占庭帝国商品金银比价为1∶14.4,而钱币金银比价更上升至1∶18。到了北宋时期(公元960年至1127年),中国的商品金银比价达到1∶14,与西方各国基本持平。
从地理上看,西方黄金价格高于东方,这种价格差异是从东向西,逐步升高的。从时间上看,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价格差异是逐渐削弱的。这种逐渐变化,得力于金银的东西对流,即黄金西行和白银东行。
国际贸易在地理上是分段的,从中国到波斯,从波斯再到罗马,其中环节甚多,依靠各地区的商人接力进行,贸易利润也由各段商人分享。然而,商品金银比价的东、西方差异,不过两三倍,不足以供各段商人分享。一般来说,中国至罗马商路上运输的商品,从产地到最终用户,需要有十倍以上的利润,才可以在许多交易段落上供接力的商人们分享。这些商品主要是东方的丝绸、茶叶、漆器,以及西方的工艺品等。所以,商人们路上挟带的金银钱币以及散碎金银,不过是行途中所需的开支用度,并不具有运输获利的国际贸易价值。但是,出于利益的追求,商人们挟带金银的方向,大多采用了西行带金,东行带银的方略。经历了大约一千年的运动,东、西两地的商品金银比价便逐步趋向一致。
索利多金币
公元3世纪末,东、西方金银比价尚存较大差异,西方的黄金价值处于上升态势,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创建了索利多金币制度。
索利多(solidus)这个词汇的意思是“厚重”。但是,索利多金币并不厚重,它的理论重量与当时的奥里斯金币一样,都是1/60罗马磅。当时奥里斯金币出现了明显的减重,实际平均重量不足1/60罗马磅。所以,戴克里先创建索利多金币制度,用足值1/60罗马磅的索利多金币,替代不足1/60罗马磅的奥里斯金币。
此外,戴克里先还建立了阿根图银币制度。阿根图(a r g e n t e u s)这个词汇的意思是“白银”。阿根图银币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解决狄纳里银币成色不足的问题。当时,狄纳里银币的成色,已经从最初的90%降低至3.6%。百姓不相信狄纳里银币的价值,从而使狄纳里银币的流通出现了困难。戴克里先将阿根图银币的成色恢复到90%,重量与狄纳里银币一致,都是1/96罗马磅(3.41克)。在戴克里先建立的货币体系下,1枚奥里斯金币兑换25枚阿根图银币,钱币金银比价为1∶15.64(3.41克×25÷5.45克)。即1单位黄金打制成金币的价值等于15.64单位白银打制成银币的价值。
早在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的罗马帝国货币体系中,狄纳里银币的法定重量是1/84罗马磅(3.89克),奥里斯金币的法定重量是1/40罗马磅(8.175克),1枚奥里斯金币法定兑换25枚狄纳里银币。所以,当时的钱币金银比价1∶11.9(3.89克×25÷8.175克)。即1单位黄金打制成金币的价值等于11.9单位白银打制成银币的价值。从公元前1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末的300多年里,钱币金银比价从1∶11.9转为1∶15.64,体现了黄金价值逐步提高的态势。
公元4世纪初,君士坦丁继位罗马帝国西部皇帝。他不再制造奥里斯金币,只制造索利多金币,并将索利多金币的法定重量定为1/72罗马磅(4.54克)。此后的六百年里,索利多金币长期保持质量稳定,成为地中海世界信誉卓著的国际货币。
戴克里先制造阿根图银币替代狄纳里银币,并没有获得成功。百姓对朝廷制造的银币仍不信任。于是,为了增强百姓对于货币的信心,君士坦丁开始使用白银制造代表黄金价值的银币——西力克(siliqua)。西力克是重量单位,等于1 / 1 4 4盎司(0 . 1 8 9克) 。君士坦丁制造与阿根图、狄纳里相同重量(1/96罗马磅、3.41克)的银币,使其代表1/144盎司黄金的价值发挥货币职能。初期,1枚西力克银币可以兑换1西力克重量的黄金。于是,钱币金银比价为1∶18(3.41克÷0.189克)。即1单位黄金打制成金币的价值等于18单位白银打制成银币的价值。三世纪危机期间,黄金价值大幅度提高,钱币金银比价也从罗马帝国初期的1∶1 1 . 9 上升到1∶1 5 . 6 4 , 又从1∶15.64上升到1∶18。
迪拉姆银币
“迪拉姆”(direm)这个词是中古波斯语对古希腊银币德拉克马的称谓。迪拉姆银币是萨珊帝国使用的主要钱币。萨珊帝国是波斯人建立的帝国,推崇波斯文化,使用中古波斯语。
早在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团攻入波斯波利斯,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继续向东进攻印度北部地区,并在西亚地区建立了1∶10的钱币金银比价和重量标准为4.24克的德拉克马银币制度。
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部将塞琉古在西亚地区建立了希腊化塞琉古王国。公元前247年,帕尔尼首领阿萨克斯取代了刚从塞琉古王国宣布独立的帕提亚总督安德拉哥拉斯,进驻达赫以南的帕提亚地区,建立了帕提亚王国,中国称其为“安息王国”。此后,安息王国不断扩张,形成地域广袤的庞大帝国。
公元1世纪至3世纪前后,世界有四大强国,从东向西排成一线—东汉帝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
公元224年,在安息帝国衰败及其末代君王阿尔达班五世阵亡之后,一个名叫阿达希尔的波斯人通过战争建立了萨珊帝国。萨珊帝国的统治一直延续到阿拉伯帝国入侵,耶兹格德三世于公元651年被迫逃亡的时候为止。
自公元前330年至公元651年的将近一千年里,经历了塞琉古王国、帕提亚王国(安息帝国)和萨珊帝国,西亚地区一直坚守着亚历山大4.24克的德拉克马银币制度和1∶10的钱币金银比价,从而使西亚地区的金银比价与地中海地区的金银比价逐渐拉开了差距。
公元4世纪初,罗马帝国的地中海地区钱币金银比价达到1∶18,而萨珊帝国的西亚地区钱币金银比价依旧为1∶10,这种局面自然会推动金银在地理上的流动,促进黄金西行,因为西方黄金价值更高;同时促进白银东行,因为东方白银价值更高。
此时,东方的中国正值两晋之际,金银比价大约为1∶5到1∶6,相比西方萨珊帝国1∶10的钱币金银比价,以及罗马帝国1∶18的钱币金银比价,中国的白银价值更为昂贵,黄金价值相对低廉。所以,东方的中国也存在着黄金西行、白银东行的动力。
公元4世纪初,无论是中国——萨珊——罗马的商品金银比价,还是萨珊——罗马的钱币金银比价,都体现出东方白银价值相对较高、西方黄金价值相对较高的态势。商品金银比价差异和钱币金银比价差异,产生着促使两种价格趋同的压力,这两种力量结合在一起,便进一步促进了世界东西商路上的黄金西行、白银东行的金银对流运动。其结果是,到了北宋年间,中国的金银比价达到1∶14,与西方各国的金银比价基本实现了一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