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看奥运时的思考
- 来源:出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德国,奥运,思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22 17:37
文/王雪妍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已经落下了帷幕,我的思绪却仍然停留在这个夏季赛场上的拼搏和感动之中。特别是当看到中国的运动健儿们一次次站上领奖台时,我的心情更是激动不已。
不同于以前在国内看奥运,每当电视里国歌声响起的时候,身边的家人朋友们一起欢呼雀跃,大街小巷里国旗飘扬,到处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身在异国他乡,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一个人的狂欢”。看到中国运动员夺冠后的激动兴奋只在我自己的心里翻涌升腾,身边的德国人并不会感同身受。这种感受上的差异并不仅仅在于国籍立场不同,更在于对于奥运会的关注度不同,以及对于 “爱国主义” 理念的接受程度的不同。
德国人对待奥运会的态度并不热情。虽然德国人也会在电视或网络上观看自己喜欢的比赛项目,但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是只有奥运会,也没有那么关心德国在奖牌榜上的排名,仿佛这四年一次的世界体育运动盛会只是德国人的日常消遣,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德国人对待奥运会的态度很纯粹,只是一场世界高水平的运动竞技赛事,一切都只关于运动。
我和德国朋友坐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女子十米台跳水决赛,中国小将全红婵凭借几近完美的技术动作和独有的“水花消失术”蝉联奥运冠军,整场比赛德国人看的也是目瞪口呆,不时地发出“哇奥”的赞叹声。德国电视一台的现场解说也是不吝赞美之词,对全红婵的肯定和赞扬几乎溢出了屏幕。当看到颁奖典礼上全红婵和陈芋汐分别占上冠亚军的奖台,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着自己从儿时起就刻在头脑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我也不自觉地轻轻跟着哼唱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眼睛里更是不知从什么时候盈满了泪水。我没想到,在国外生活了十多年的我,此时仍然心潮澎湃,本以为早已习惯了国外的生活,但当下感动的情绪还是出卖了自己中国心的本质。曾经学生时期每周一都会举行一次的升旗仪式,现在已经成为了无比怀念的美好回忆,时刻提醒着自己来时的初心。
正当我还沉浸在自我感动的情绪之中不可自拔时,身边的德国人图比亚斯悄悄递过来一张纸巾,让我擦拭已经溢出眼眶的泪水。我向他表示了感谢。“Xueyan,你为什么哭啊?”图比亚斯不解地问道。
“因为中国选手取得了冠军啊!”我说。
“那你应该高兴才对啊,可是你为什么哭呢?”这个身材高大的德国人更不明白了。
“看到升国旗,听到国歌声我就忍不住了。”我的声音还有些哽咽。
“你是想家了吗?”
我思考了一下,说:“也不完全是因为想家。”我继续低头思索该怎么跟德国人解释这种复杂的情绪——这种感动、思乡、自豪、激动、怀念混合杂糅在一起的心情。
“可是,这只是一场体育比赛啊!”图比亚斯似乎明白了我的解释,却又不能切身体会到这种五味杂陈的感觉。
“这并不仅仅只是一场体育比赛,也是运动员们自身价值的展示,更是国家荣誉的体现。”我说道。
“你又来上价值了。”图比亚斯皱了皱眉头,勉强挤出一个微笑说,“你怎么那么喜欢给很多东西附加意义啊!这就是一场精彩的跳水比赛,中国选手发挥出色赢得了冠军,仅此而已,不是吗?”
“如果你常年身在国外,看到德国运动员获得第一名,全场响起德国国歌的时候,你难道不感动吗?”我试着将他代入我的情境之中,希望以此能让他体会到我的心情。
图比亚斯果然开始低下头思考,沉默了几秒钟后,说:“不感动。”
“怎么会不感动呢?德国取得金牌,你不为你的国家感到骄傲吗?”我惊讶于他的冷漠和顽固不化。
“为什么要为国家感到骄傲?”他的语气理所当然,“我会佩服取得金牌的运动员,赞赏每一位表现出色的运动员,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
似乎确实如此,前几天我和图比亚斯在观看马术比赛的时候,德国马术队员最终获得了金牌,身边这个德国人并没有表现得比今天全红婵夺冠要更激动。对比赛过程的客观点评,对德国运动员语气平静的赞扬,这就是他观看奥运会的全部反应了。
“Xueyan,你知道的,在德国我们没有爱国主义教育。”图比亚斯的这句话似乎直指问题核心。他继续解释道——二战时期,希特勒掀起的狂热的德意志爱国主义情绪很快演变成极端的种族主义,屠杀了大量不属于自己种族的犹太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二战之后,德国积极反思曾经的罪行,为了避免历史再次重演,德国尽力避免一切与“爱国”、“国家荣誉”、“民族家国”等相关的叙事和教育。在德国人看来,极端的爱国主义会使人们产生盲目排外的情绪,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像一个紧箍咒一样限制人们自由生活的选择,而且会自然而然地生出对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不同声音、不同意识形态的抵制和仇视。而这,往往是历史上众多战争的情绪开端。
从小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德国人对于爱国的本能排斥,在此刻碰撞出了激烈刺目的火花,强烈地冲击着我头脑里的认知。听完图比亚斯的话,我低下头思索了好久……德国人的想法源自他们本国的历史和自身的经历,我能理解,但并不完全赞同。在我看来,德国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世界的开放态度确实值得敬佩,可是如今这种反思和开放似乎有些矫枉过正了,甚至慢慢在走向另一个极端。 2015年爆发的难民危机不断加剧,源源不断涌入德国的叙利亚、阿富汗难民不仅获得比德国人更多的社会福利,严重侵占了德国民众的生活、医疗、教育资源,而且大大提高了德国的犯罪率。不相容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使难民很难真正融入德国生活,但德国政府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以弥补二战时期极端仇外的罪行,对外国难民”无脑“欢迎、照顾有加,甚至不惜牺牲本国民众的利益。德国就好像一个曾经霸凌别人的少年,如今为了赎罪,主动脱光上衣跪在地上任人打骂。其实大可不必吧!
爱国不意味着唯我独尊,不仇外也不等同于放弃爱国。一场奥运比赛引起的与德国人思想上的碰撞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索“爱国“这件事。究竟怎样才是正确的”爱国“,我没有答案。可能是我自己的思绪飘得太远了,毕竟,奥运会对德国人来说只是一场运动会,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