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涵晓 让建筑设计自然生长
- 来源:时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建筑,设计,成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22 20:10
文:董潇
开始与成长
刘涵晓的建筑设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本科阶段,他最初选择了机械工程专业。他回忆道:“最初,我对建筑学存在误解,误入了工程系。之后,我逐渐认为自己失去了学习建筑的机会,于是准备接受成为一名工程师的命运。毕竟,机械工程领域也有许多有趣的内容。”但是,他内心深处对建筑的热爱从未熄灭,家庭的耳濡目染早已为他埋下了建筑的种子。“幸运的是,某天我意外得知在美国,即使本科专业不是建筑,依然有机会学习专业的建筑学位。这一消息重新燃起了我的希望,于是我毅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最终争取到了机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之后刘涵晓也意识到,机械工程的学习经历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发,尤其是在看待事物的视野和工作内容的差异上。他感慨道:“成长之后我才明白,所有的经历都是有价值的。”
从入行到现在,刘涵晓经历了诸多成长与变化。他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接触的项目也越来越复杂。然而,越深入了解,他越能看到表面信息背后的故事;越经历长久磨炼的项目,他越感受到自己只是项目的一环,不应过于看重自己在项目中的地位。他意识到,很多事情都需要长久地坚持,而最大的成长和变化就是深刻地认识到设计是踏实的坚持。他也越来越觉得“尽可能少说话,多做事”是他进步的关键。这种心态的变化,让他能够更长远地看待自己的目标以及每一件事情的真正需求。虽然他的喜好和观点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这样的心态调整,让他自身更加稳定,也更能理性地思考最终的追求。
在“迷茫”中前进
当谈及如何定义建筑设计时,刘涵晓显得十分谦虚:“建筑设计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宽广的领域,目前以我的经验和能力,无法为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它永远充满未知,也永远需要持续学习和保持谦逊。建造房屋,其实只是这个领域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他的设计实践中,最为关键的是让设计自然地展开,而非刻意追求某种特定的形式或风格。他常常让自己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以便为更多可能性的出现创造空间。他并不希望在设计之初就确定最终的形态,而是让其在设计过程中逐步生长与演变。尽管这种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这也正是建筑设计的独特魅力所在。他说:“总体上,‘迷茫’或许就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在与团队共同推进项目时,大家常常会说:‘每次都会感到特别迷茫。’然而,我却觉得这种‘迷茫’的瞬间格外令人兴奋,因为‘迷茫’本身是整个设计过程中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我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直到‘建筑在各种迷茫中逐渐成形’,既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也没有想要强行控制的念头,更没有特别期待的结果。”
在设计项目中,如何在拥有全球视野的同时兼顾地方文化与地域特色?刘涵晓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由成长经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觉得,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工作中敏锐地处理,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尽管这听起来很基础,但在建筑设计行业中,这似乎是一件需要特别留意并用心去做的事情。而对于把建筑设计上升到如何平衡宏观城市项目规划与微观材料细节处理之间的关系时,他坦承自己在宏观城市规划方面经验不足。但如果有机会接触到相关项目,他会努力从自己能够掌控的小尺度入手。至于微观材料,则是通过细致观察来处理。他从不希望一直局限于自己擅长的已知领域,相反,他认为有机会在不同的事物上经历失败,从而获得更好的细节把控,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在不同层面的探索过程中,刘涵晓也曾遇到过诸多挑战,但他觉得,挑战其实贯穿了所有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因此,简单来说,就是坚持。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走到了今天。
从外人到融入者
作为中国首个可持续乡村建筑实践奖,“乡筑未来奖”自创立以来,便承载着对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与地方文化传承的深度思考。2024年年末,第二届“乡筑未来奖”评选结果揭晓,叙向建筑设计事务所荣获了其中两个奖项,广西桂林阳朔Bamboo Bamboo, Canopy and Pavilions竹林亭台楼阁项目获得了乡筑建造奖,北京北沟村系列项目也拿到了角逐最激烈的乡筑共生奖,这让刘涵晓深感欣慰与鼓舞。在他看来,这个奖项踏实而稳重,其对乡村振兴建设参与者的尊重与鼓励,让他觉得必须参与其中。奖项的评奖过程、评委的人选以及评判过程,都给人以希望。它不仅是对项目的认可,更是对乡村振兴建设参与者的激励。乡村建设是一个极具意义的领域,需要更多的耐心与责任感。
在乡村建设实践中,刘涵晓并没有刻意追求,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体验,让现代设计与传统村落文化自然地融合。他认为,以乡村建设作为建筑事业的起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种经历让所有衍生出来的做事方法和态度都变得朴实无华。他强调,真正去体会、经历长时间的挫折与实践,不要将自己置于中心,就能实现很好的融合。这种结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融合,需要在设计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方法有很多种,每种都能实现结合。当找到一种自然思考出来的方法时,就不会显得生硬。
谈到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处理,刘涵晓表示,一开始当地居民对他们非常排外,存在明显的隔阂。他也觉得自己是个外人,被彻底排斥。但通过长时间的参与建设、直接沟通和互相帮助,他们逐渐赢得了居民的信任与接纳。他们尽量让居民参与到建设过程中,使他们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部分。从宏观角度来看,策略会因不同的团队、起因、人文地理条件以及客观因素而变化。而原则相对容易概括:不要把建筑师去当地帮助他人当作一种干预心态,这种心态并不适合乡村建设。建筑师并没有什么资格去帮助或改变,而应该成为默默奉献的角色。基于知识框架的积累,为现实世界搭建一个能够延续和启发本地发展的方向,推动其他因素的成型与回应,从而促进后续的反应与生成。
刘涵晓提到,每个村子都有其接受事物的时间。如今,他完成了多个改造项目,包括由大棚厨房改造的北旮旯涮肉乡情驿站、由老旧燃气站改建的三卅精品酒店、由旧琉璃厂改造的瓦厂酒店,以及由小园面馆改建的瓦美术馆。北沟村已经变得非常活跃,村民开始在餐厅里担任厨师、打理园林、经营自己的民宿……北沟村的发展不仅吸引了艺术家和外来游客,还促使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就业和创业。村民的收入有了显著提升,村中的老龄化与劳动力空心化问题也开始逐步解决。如今,即使没有设计师的参与,村民们也能自发地参与建设、经营、维护和推广,整个村子正以自发的力量发展壮大。
未来展望
近年来,刘涵晓创立的叙向建筑设计事务所与多个行业进行了跨界合作,比如人工智能、生物科学、艺术展览等。这些合作让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为他们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刘涵晓说:“通过这些跨界合作,我们学会了更好地接受不同的知识,同时也能更有效地推动研究课题的创新。”
对于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刘涵晓一直希望中国建筑能够走一条充满耐心并且踏实的道路。当前的趋势往往以经济市场为导向,尤其是在经济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市场导向的结果愈发明显。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疑会对建筑设计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刘涵晓说:“因为参与了关于人工智能相关的合作,我发现建筑设计行业对于这个相关的发展,更多的视角还是集中在了与自身做的事情相关的具象技能上。可以想象与人工智能的具身合作,这种模式其实也很自然,也会各取需求,不断互动及协调。我认为建筑设计行业最难改变的可能就是传统行业的思维及方法,所以当这些规矩不再重要,可能会走向更有利社会的前景。”他坚信,挑战才是成长的环境,只要迎接挑战,就能不断成长。
对于未来,刘涵晓希望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继续快乐地感受自己的职业选择,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在建筑设计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非常感谢团队的辛苦付出,希望将来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