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记录者

  文/唐果果 图/巧克丽丽

  “气温最高-1 ℃,最低-7 ℃,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这是竺可桢写的最后一篇日记里的内容。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一生写了厚厚的几十本日记。

  他每天观察和记录天气,从来不偷懒,坚持了几十年。

  竺可桢于1890年出生在浙江绍兴。

  他2岁就开始识字,特别喜欢看书,还爱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有一次,竺可桢蹲在门边,认真地数着从房檐(yán)上滴落的雨滴。数着数着,他突然发现门前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雨滴正好落在这些小坑里。

  这些坑会不会是雨水滴成的呀?他很好奇。

  竺可桢跑去问父亲。

  父亲告诉他,这叫“水滴石穿”,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坚持下去就能把石板滴出坑来。

  竺可桢记住了,坚持做一件事情,会有所成就的。“水滴石穿”也成了他的座右铭(míng)。

  有一次,他觉得自己写的文章不太好,就坚持一遍遍地修改,直到满意了才去睡觉。可这时候,天都已经亮了。

  竺可桢经常跟着父母回老家祭(jì)祖。

  他发现,每次回来周围的景物都不大一样。

  他问哥哥,为什么春天听不见蝉叫,夏天蝉却叫得欢?为什么桃树在春天开花,槐(huái)树却在夏天开花?他小小的脑袋里有许多疑问。

  懂得比较多的大哥告诉他,这与节气有关。播种收割、花开花落等都要依照节气。从此,竺可桢对大自然充满了兴趣。他开始观察大自然,记录自然现象。

  比如,他记录桃花开放的时间,记录燕子到来和离去的时间……

  这些记录,成了竺可桢研究气象的宝贵资料。

  他根据记录和搜集的资料,写了不少文章,提出了扬名海内外的“竺可桢曲线”。

  他还筹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又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一个个气象站。在他的带领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绘制了东亚天气图,发布了天气预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