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春晚”的创新表达——2025 年江苏卫视春节联欢晚会创作体会

  • 来源:网络视听
  • 关键字:创新,博物馆,江苏
  • 发布时间:2025-04-18 14:59

  文/程燕

  2025 年江苏卫视春晚,凭借独特的定位脱颖而出。通过深入挖掘与展示江苏丰富的文化遗产,节目不仅彰显地方文化的独特韵味,更为全国观众提供一扇深入了解江苏文化的窗口,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深切感受到“苏式春晚”的深厚底蕴。其中歌舞节目《“俑”乐新春》为本场晚会中表现传统文化的重点节目,该节目以江苏省2024 年博物馆夜游活动为灵感,巧妙融合文物复活与歌舞表演,生动展现陶俑穿梭于江苏各大博物馆的奇妙夜游之旅。

  《“俑”乐新春》节目以徐州博物馆复活的陶俑为叙事主角,结合考古研究与数字建模技术,通过真人演员与文物特效虚实交互表演,构建一个历史与现代对话的奇妙场域,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绵延。

  春晚的文化使命在传统文化节目创新上,导演需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赋予其符合现代观众审美与情感需求的全新面貌,从而搭建起观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情感桥梁。这要求导演不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修养,还需拥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创新意识。

  作为一台地方卫视的春晚,地域特色无疑是首要考量。江苏分为苏南、苏北、苏中三大区域,各具特色。徐州作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汉代三绝之一的汉兵马俑自然成为节目的首选文化载体。与秦俑相比,汉代陶俑虽体型小巧,却在风格与题材上更加贴近生活,充满写意与浪漫。除了秦俑,导演组考虑到其他朝代陶俑的文物形制在文艺节目中的表现较为稀缺,其中乐舞俑以歌舞喜剧的形象,与春节的欢乐氛围相得益彰。因此,徐州博物馆的西汉乐舞俑、执兵俑,以及北朝的彩绘陶女立俑和明光铠甲武士俑,凭借其独特的造型与丰富的表情,被遴选为节目的“主演”,围绕它们展开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冒险故事。

  主角既定,如何将这些跨越千年的文物带回现代成为关键。这并非一场古典与现代的简单拼凑,而是从人物历史背景、性格与命运出发,精心编织的陶俑穿越现代博物馆的奇幻旅程。导演团队深入探讨陶俑复活的缘由、契机及时机,以现代人的视角与感受,为陶俑的“春节假期”找到了最合理的逻辑——它们也要除 “班味”,充满人情味地出门游玩走亲戚,而目的地自然是江苏的其他博物馆。这一构思成为节目中说唱歌词的灵感源泉,巧妙融合文物复活与现代生活的趣味对话。

  节目的文物主角分别是三位面部神态各具特色的陶俑:俏皮可爱的北朝彩绘陶女立俑、身材肥硕憨态可掬的北朝陶明光铠甲武士俑、身姿挺拔威严肃穆的西汉陶彩绘执兵俑。根据徐州博物馆的馆藏记载,女立俑为胡人贵族少女,武士俑面部线条肌肉呈现中年大叔的形象,执兵俑则是贵族将领。抓住这些特点,选角便有了方向。陶俑扮演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舞蹈肢体动作,还需具备出色的表演能力,能够演绎复活前后的肢体变化、穿越后的惊叹、遇见新时代新事物的体验感,以及与文物“亲戚”相遇的奇妙感受。此外,还需具备说唱的音乐节奏感与多种舞种的肢体协调能力。

  空间重构与文物表现契合的思维拆解

  节目以匠心独运之姿,巧妙融合了3D 建模技术、AI 生成视频技术等,精心编织了一场“虚实相生、梦回古今”的博物馆夜游奇遇。空间的重构,不仅让观众沉浸感倍增,更让历史文物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鲜活姿态跃然眼前,仿佛穿越千年时光隧道,亲历文物背后的辉煌纪元,亲眼目睹古代乐舞的壮丽盛况。

  在这场视听盛宴中,博物馆的实景与虚拟空间实现了无缝对接,成熟的3D 建模特效犹如神来之笔,将文物陶俑的神态与身体线条刻画得栩栩如生,精准还原了文物的原貌。那些特效加持下的陶俑,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面部线条灵动自然,肢体动作流畅而富有生机。从徐州博物馆陶俑的“复活”,到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金兽的哈欠苏醒,每一幕都生动展现了文物的灵动瞬间。

  节目中精选了一些具有大幅肢体动作的文物,巧妙运用AI 生成技术,将其置于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的段落中,为节目增添了一抹热闹与活力。如民乐摇滚段落中,抚琴乐俑经AI 生成后,配合后期剪辑与包装,呈现出令人捧腹的打碟动态;唐画彩胡服立俑高举双手的形象,在AI 技术的加持下,宛如尽兴蹦迪的现代人;惠山泥人以千军万马之姿奔腾而来,气势磅礴;清鎏金铜魁星铸像,脚踏铁牛,配合海浪特效的烘托,瞬间化身为冲浪高手,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这一连串文物欢腾景象的动感剪辑,串联起重金属配乐的摇滚冲击波将气氛推向了高潮。猛犸象与恐龙化石伸展腿部骨架的场景,为剧情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而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微缩模型古船上的载歌载舞,则在虚实交融的同一空间中完美呈现,令人叹为观止。

  节目中,两段舞蹈段落交相辉映。一段以西汉陶舞俑苏醒为引子,展现集体意识的觉醒。这一段的舞蹈展现,通过实拍与绿棚抠像技术融合应用,将南京博物院门前广场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中明代大黄船微缩模型两个场景巧妙衔接。在南京博物院金碧辉煌的映衬下,婀娜多姿的舞俑们以汉舞肢体动作与陶俑造型相呼应,瞬间穿越至运河中的大黄船上。

  节目开篇,无人机自徐州博物馆夜空翱翔入馆,配以神秘魔幻的现代音乐,随后转为节奏强烈的摇滚鼓点,再融入契合蛇年的民乐《金蛇狂舞》旋律。节目还复原了编钟、古琴等传统乐器音色,与现代电子音乐进行跨时空对话。声景融合让观众领略传统音乐的魅力,赋予传统乐器新生。电子音乐的现代感与传统乐器的古典韵味交织,创造全新听觉体验,让观众在音乐海洋中畅游,感受历史与现代的和谐交融。

  节目提取历史符号,如服饰纹样、文物形制、汉舞造型,并通过情感共鸣设计,如以“金蛇狂舞”隐喻中华文明生命力,增强节目情感表达。此外,节目利用AR、AI 技术,实现真人演员与虚拟文物的实时互动,让观众仿佛置身虚拟多元时空,与陶俑共舞,亲身体验这太平盛世古今佳节。

  导演视角下的传统文化节目创新方法论

  首先,文化基因的媒介化编码。导演在节目创作中,构建“符号数据库”,如回纹服饰、汉舞交互的数字化,使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媒介中得以传承与弘扬。同时,通过陶俑的表情包延申为节目中的“情感算法模型”,以陶俑合唱团的演绎形式,使传统文化更贴近现代观众的方式呈现。这种媒介化编码不仅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径。

  其次,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在技术应用方面,导演注重虚拟与现实的比例控制,《“俑”乐新春》中实景演员占比高达60%,确保节目真实感。同时,注重传统技艺的“不可替代性”保护,如文物形制与AI 设计的协同运用,既保留传统技艺的独特韵味,又要提升表现力。这种对技术应用的边界把握,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为传统文化创新提供合理空间。

  最后,传播效果的优化路径。为提升节目传播效果,节目通过模拟江苏界内的运河风光,将省内的众多著名博物馆展现在同一幅画卷内,流水山风鸟鸣为观众带来“感官包裹”的水韵江苏体验。这种优化路径不仅提升观众参与感,也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重构传统文化节目的导演哲学

  2025 年江苏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实践表明,导演需在“文化守护者”与“创新实验者”双重身份间寻求平衡。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重构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化语法,这或将成为未来文化类节目的核心创作范式。导演的创新思维与创作手法,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提供新视角,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路径。在未来的文化创作中,导演们将继续探索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手段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活力,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程燕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卫视节目中心编导)

  责任编辑:任雨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