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为骨,衣脉为根

  本刊记者_ 徐长杰 通讯员_ 徐砚泷

  在中国时尚行业的发展语境中,始终存在一个时代性的问题:我们能否构建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时尚体系?不是流行的追随者,而是用自己的美学语言、材质语言、精神语言,讲述一个“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品牌故事。

  陈曦,是这一问题的回应者之一。

  作为雅莹集团雅莹品牌的设计总监,自2010 年执掌品牌创意方向至今,他秉承“以中国文化根基建立品牌”的坚定理念,推动雅莹完成了一场持续14 年的风格跃迁。从审美到结构,从面料到工艺,他带领团队构建起独树一帜的“东方高端女装”体系,以自身实践证明:中国设计,亦可以是世界语境中响亮的声音。

  一匹布,一双手,一份启蒙的传承

  陈曦的设计故事,并非起于时尚殿堂,而是源自一个温柔又朴素的童年。

  “我小时候,常看到妈妈用家中剩下的布料,做成小动物、小包包,甚至是给我做些奇思妙想的服装。那时候我不懂什么是设计,但我知道,每一块布料在她手里都像是有生命的。”这些家用碎布、旧衣拼接,是生活中最不起眼的物件,但在母亲手中,它们却被赋予情感与意义。母亲的巧手让陈曦一次又一次体会到衣物并非冷冰冰的遮体之物,而是承载心意与身份的表达。

  这种“源自生活”的设计启蒙,在陈曦日后的创作中,成为了一种隐性的精神根基。他强调“材质的温度”“结构的情绪”,而这份对织物的尊重与共情,其实早已在儿时埋下了种子。

  从EP 小系列,到中国高端民族品牌代表

  回溯2010 年陈曦初到雅莹集团的那段时间,“中国雅莹”品牌还只是EP旗下的几个小系列之一,定位不明、风格尚浅。在国际品牌主导市场的时代背景下,陈曦选择了深耕本源。他没有模仿沿袭欧美风格,而是坚定地提出:“时尚不是一场舶来的秀,而应是文化自觉的延续。”

  他以一块布为起点,一步一印,让雅莹品牌逐步建立起属于中国女性的着装体系。从风格重塑到品牌独立,从工艺深耕到文化升维,历经十余年打磨,“中国雅莹”已不再是EP 旗下的“次要系列”,而成长为中国高端民族品牌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极。

  守正创新:重建中国时装话语体系

  这十多年来,陈曦带领团队不断深入调研中国各地的传统工艺,在缂丝、苏绣、云锦、宋锦等传统技艺中寻找灵感源头,同时融合现代时装结构、国际高级成衣标准,将之转化为可穿、可感、可表达的当代女装。

  他的设计作品,不是对古典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在面料纹理中注入时间的痕迹,在剪裁逻辑中导入东方哲思的温度。缂丝礼服“鸾凤双栖牡丹”入藏首都博物馆,便是他将非遗工艺与现代设计语言融合的典范。他曾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荣获“卓越工艺传承奖”,并于2024 年被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评选为“十佳设计师”,这些荣誉不仅代表他在设计层面的高度成就,更肯定了他在引领中国时尚语言构建上的前瞻与责任。

  文化表达:衣裳是东方精神的外化

  “我始终相信,真正动人的设计不是视觉的冲击,而是精神的回响。”于是我们看到,陈曦的每一场大秀,都是一场有关“文化与时尚”的对话:2018年“宫雅”,借由宫廷纹样与现代裁剪,唤醒女性内在的尊贵与仪式感;2019年“华扇”,以中国传统团扇为灵感,结构流动、意象含蓄;2023年“裕”系列,以品牌35 周年为契机,回望东方风雅的绵延文脉;2025 年担纲上海时装周开幕的“雅”系列,更是一次关于“审美即身份”的东方式回答。“我希望,雅莹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让中国女性感受到文化自信的方式。衣裳之于她们,不是模仿谁,而是认出自己。”陈曦说。

  教学、评委、策展:行业推动者的另一面

  作为中国设计行业的中坚力量,陈曦的影响早已不限于品牌内部。自2021年起,他担任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导师;并多次担任“中国好设计”“中国国际针织设计大赛”等赛事评委,致力于推动本土设计生态的生长与多元化。

  2023年,他设计的礼服受邀亮相中宣部“盛世修典”展览,在“古今并置”单元中作为“东方文化现代呈现”的代表作品参展。2025年,他获得中国针织设计大赛十周年“金石铭心奖”,为其在工艺、创新、文化贡献上的长期耕耘写下注脚。

  不是潮流设计师,而是文化构建者

  “潮流会退去,文化才会留下。”这是陈曦在接受采访时常说的一句话。他不拒绝流行,但从不迷信趋势。“在国际时尚语境中,我们往往被固有视角所定义。我只是希望,未来中国时尚可以有更多从容与自主的可能,不必迎合,也无需强调,只需自然生长,自成一格。”

  陈曦,是一个极其安静的人。他不善炒作,不慕流量。他选择用布料、线脚、结构和节奏,去表达他对文化的理解,对女性的尊重,对时代的认知。而他十余年来的坚持,早已化为一个时代文化自觉的注脚,也正在成为中国时尚自我建构之路上的珍贵样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