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的发展动力、挑战及前景
- 来源:当代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欧盟 ,发展动能,“去风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09 21:39
冯怡然 /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内容提要】随着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与欧盟关系迎来建交50周年的重要节点。当前,开展经贸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绿色转型、支持多边主义,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三大驱动力。同时,欧盟对华认知的变化、对华“去风险”政策、欧洲地缘政治冲突以及美国对华政策影响等给中欧关系带来挑战。未来,中欧双方加强战略对话、深化经贸合作、积极应对经济摩擦、加强双多边合作、密切人文交流,将有利于夯实政治、经济和民意基础,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
【关键词】中欧关系 欧盟 发展动能 “去风险”
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中国与欧盟合作不仅符合双方根本利益,而且能够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中欧关系既存在发展动力也面临诸多挑战。展望未来,只要中欧双方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对话与合作,稳妥解决经贸摩擦,双方关系就能稳步发展,就能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欧关系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过去50年,尽管中欧之间常有分歧和摩擦,但双方在经贸、政治、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均取得重大进展,硕果累累。近年来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世界面临阵营化、碎片化、无序化风险,中欧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尽管如此,中欧合作仍具有强大动能和广阔合作空间。
一、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发展的“压舱石”
长期以来,经贸关系一直是中欧关系的重中之重。1975年中欧建交,既有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需求,也有经贸上的考虑。[1]随着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定,经贸合作需求很快跃升为促使中欧走近的主要动能。之后,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及欧盟成员国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快速增多,中欧日益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在经贸、科技、气候治理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据中方统计,2024年中欧货物贸易总额达到7858亿美元,同比增长0.4%,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从中国进口最多的商品是电信设备、电动机械和设备等,欧盟向中国出口最多的商品是机动车、药物、其他机械设备。在投资方面,据欧方统计,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对欧投资存量达到1430亿欧元。欧盟对华投资存量为1770亿欧元。[2]中国对欧投资排名前三大行业分别是汽车、制药和生物技术及信息和通信技术;欧盟对华投资的前三大行业分别是汽车、基础材料、机械。由此可见,尽管近年来中欧关系经历了一些曲折,但彼此经贸合作需求没有根本改变,充分反映了中欧关系的强大韧性。
二、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绿色发展合作
中国与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绿色发展方面理念契合。20世纪70年代,一股“绿色政治”的风潮在欧洲兴起,[3]并推动欧洲国家成为国际环境保护的积极引领者和气候治理的有力推动者。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在其发布的《欧洲绿色协议》中提出,在2050年前将欧洲建成全球首个“碳中和”地区。在2020年12月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27个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就更高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即到2030年欧盟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将从此前设立的目标(比1990年的水平减排40%)提升到至少55%。中国同样提出了宏伟的绿色发展目标。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4]关于推进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化、低碳化的总要求。
共同的绿色发展理念为中欧加强相关合作奠定了基础。从2005年到2018年,中国与欧盟围绕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共发表五份联合声明。[5]2021年4月,中法德三国领导人在视频峰会上一致认为,中欧要加强气候政策对话和绿色发展领域合作,将应对气候变化打造成中欧合作的重要支柱。随着2021年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机制成立,环境与气候合作在中欧关系中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加强。截至2024年底,中国和欧盟已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了5次副总理级别高层对话。
三、在支持多边主义上立场一致
中国与欧盟均高度重视联合国等国际多边机构在开展全球治理和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对欧洲而言,多边主义是许多欧洲国家共同信奉和坚持的国际理念,也是自二战结束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从煤钢共同体到关税同盟,再从统一大市场到经济货币联盟,欧盟本身就是多边主义的产物。欧洲各国从相互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多边主义红利”。正因如此,欧洲国家反对单边主义,并在国际上致力于推动“有效多边主义”。[6]虽然近年来欧盟对华政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硬,但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依然重视同中国的合作。尽管欧盟在2019年发布的对华政策文件中提出了对华“三重定位”,但该报告也强调了中欧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欧盟与中国的多边合作将聚焦全球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联合国维和等方面。[7]2025年1月,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在与习近平主席通话时表示,欧中都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坚持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反对阵营对抗,共同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不仅将欧洲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方向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伙伴,同时也将欧盟视为践行多边主义的重要合作伙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即使欧盟和欧洲国家近年来遭遇了一系列危机,中国仍坚持认为欧洲是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公开支持欧洲一体化和欧盟战略自主。二是中国重视欧盟在多边机构中的作用,将中欧多边对话与合作视为中国外交的重点。中国领导人多次表达了愿同欧方加强在多边事务中协调合作立场,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共同维护世界稳定和繁荣,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反对“脱钩断链”。[8]
中欧关系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过去50年,中欧关系在强大的内生动力驱动下,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就。然而,随着欧盟对华认知发生变化,以及受乌克兰危机和美国对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欧关系也面临不少挑战。
一、欧盟日益从竞争的视角看待中国和中欧关系
近年来,欧盟及其成员国日益将中国定位为竞争者。虽然欧盟早在2006年就将中国视为其“贸易政策面临的单一最大挑战”,但将中国作为主要竞争者始于2019年。如前所述,欧盟委员会在其2019年出台的对华战略报告中首次提出对华“三重定位”,即欧盟视中国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经济和技术竞争者,还是制度性对手。迄今欧盟这一对华所谓“三重定位”的认知一直没有变化。
由于欧盟对华贸易存在较大逆差,加上在一些技术领域被中国超越,其对华经济保护主义不断加剧。据欧方统计,2013年至2023年,欧盟对华货物贸易逆差连年增长,在2022年时达到最高峰,为3970亿欧元,比2013年的1040亿欧元增加了近3倍。[9]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2023年多次公开表示,“欧洲领导人不会容忍贸易关系长期失衡。欧中贸易失衡问题需要解决”。2025年1月,冯德莱恩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继续坚持“中国市场扭曲”等错误论调,并声称这是欧盟采取“防御性”贸易措施的理由。从2019年到2025年2月,欧盟共对华发起51项贸易救济调查,其中42起反倾销调查,8起反补贴调查,1项保障措施调查。[10]
二、欧盟对华“去风险”政策损害双方经贸关系
自2023年以来,“去风险”一词在欧盟对华政策中出现频率颇高,并逐渐在关于中欧经济关系的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受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影响,欧洲出现能源危机,导致大量企业外迁,一些欧洲国家对自身产业链、供应链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产生极大关切,进而使经济安全在欧盟对外政策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此后,供应链的弹性问题、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关键技术的泄露以及经济依赖或经济胁迫武器化等四方面被欧盟视为其面临的主要经济安全风险。在欧方看来,“去风险”是欧盟“从新冠疫情和俄罗斯的‘能源勒索’中得到的教训”。欧盟并不希望与中国“脱钩”,欧洲想要“去风险”,通过实现供应链多元化来加强韧性,以应对过度依赖等问题。
2023年6月,欧盟出台《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标志着其“去风险”政策正式上升至安全战略层面。中国成为欧盟“去风险”政策下经济安全战略的重点。欧盟经济安全战略提出三大重点目标:一是提高欧盟经济竞争力,包括加强单一市场、支持强大而有韧性的经济、投资技能和促进欧盟的研发、技术和工业基础等。二是实现合作伙伴多元化,包括签署更多的贸易协定、加强与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构的合作。三是防范所谓“经济安全风险”,包括针对对外投资进行筛选和实施出口管制等。虽然欧盟经济安全战略并没有直接提及中国,但其矛头所指无疑是中国。[11]事实上,欧盟已明确将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确定为对华“去风险”的四大优先领域。欧盟“去风险”政策的主要危害表现在:一是干扰了中欧开展正常的经济活动,欧盟将致力于减少对华关键原材料的依赖、限制中欧高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华技术出口管制,这无疑将使双方合作成本显著增加,推动欧盟企业转变在华经营战略,中欧经贸关系更趋复杂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欧关系的稳定性。二是中国在欧盟关键产业中的参与空间将被大幅压缩,中国在欧洲电信、港口及其他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也将面临更大的阻力。[12]“去风险”政策还会外溢到科研、学术交流以及人文交流等更为广泛的领域。欧盟对华经济关系不断“泛安全化”会对中欧双方经贸往来、技术合作及政治互信产生损害。
三、外部因素对中欧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近年来,外部因素对欧盟对华政策产生很大影响。首先,乌克兰危机成为影响欧盟对华关系的关键性政治因素。从认知方面来看,自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中俄进行“捆绑”,强行将中欧关系与乌克兰危机挂钩,严重影响了双方合作的政治基础。不仅如此,欧盟借口所谓中国“援俄”,不断对中国实施制裁。2024年12月,欧盟以“为俄罗斯提供军事物资”等为由,首次将中国企业和个人列入“全面制裁”清单,引发中国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事实上,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一直致力于劝和促谈,从未向冲突方提供武器,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出口,对无人机出口管制范围和措施为全球最严监管水平。
其次,美国对华政策对中欧关系产生消极影响。近年来美国加大了对欧洲对华政策的影响力度。特朗普第一任期,一些欧洲国家屈服于美国的施压,宣布将华为排除在其国内市场之外,荷兰则于2019年开始限制对中国出口光刻机。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高度重视美国的盟伴体系,并着力修复被特朗普第一任期损坏的美欧关系。与此同时,欧美加大对华政策的协调。一是建立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重点协调双方在经贸和技术上的对华立场。在该委员会框架下,双方成立了由美欧相关机构参加的10个工作组,关注领域包括技术标准、气候和绿色技术、供应链安全、信息和通信的安全和竞争力、数据治理和技术平台监管、出口管制、投资审查等。迄今为止,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共举行6次部长级会议。二是利用七国集团和北约两大平台联手遏制中国。在拜登执政的四年时间内,七国集团和北约在每年的首脑会议上均将中国作为重点讨论对象,推动在对华贸易、中俄关系、南海等问题上形成共同立场。[13]例如,2024年七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发表的联合声明写道,七国集团对中国的“非市场政策和做法”表示担忧,“正在必要和适当的情况下降低风险和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并增强应对经济胁迫的韧性”。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尽管欧美矛盾增大,但可以肯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美国会继续施压欧洲,使其与美步调一致,同时不排除一些欧洲国家为了换取美国对欧洲安全的支持而在对华政策上与美保持一致。总之,虽然近年来欧盟表达了实现战略自主的愿望,但只要欧洲国家在安全上继续依赖美国,欧洲对华政策就难以从根本上摆脱美国的影响。[14]
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
中欧建交五十载风雨兼程,中国与欧盟不断开展合作,共同成长为全球前三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稳步上升。中欧已成为相互成就的伙伴。未来,只要中欧共同努力,增强政治和战略互信,扩大和深化合作领域,密切人文交流,有效管控分歧与摩擦,中欧关系发展就会前景广阔。
一是坚持伙伴定位,夯实政治基础。首先,积极开展对话,增强战略互信。中欧在过去数十年越来越认识到相互保持高层交流对话的重要性,并建立了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以及高级别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等三大交流机制。这些对话机制对于促进中欧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未来中欧需继续加强政治和战略对话,减少误判误解,不断积累政治和战略互信。其次,树立正确的相互认知。近年来欧盟对华错误认知已成为横亘在中欧关系中的一大障碍。[15]中欧历史文化、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存在差异,双方要正视差异,相互尊重。在过去10余年里,中国一直坚持将中欧关系定位为“四大伙伴”,即和平伙伴关系、增长伙伴关系、改革伙伴关系、文明伙伴关系。未来,欧方需摈弃对华偏见,不再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越感俯视中国”,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16]在改变对华错误认知的同时坚持伙伴定位。正如时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所指出的,尽管欧中制度不同、在许多议题上存在分歧,但欧盟决不能同中国开展系统性对抗,欧中必须做伙伴。[17]最后,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特别是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不干涉对方内政。总之,夯实政治基础对于未来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二是坚持互利共赢,扩大和深化经贸合作。经贸合作一直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面对增长乏力的困境,加上特朗普第二任期欧美关系全面趋紧,目前欧盟对华态度出现积极务实转变。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分别在2025年初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和欧盟驻外大使会议上释放了愿意加强中欧合作的信号,指出欧中具有开展建设性接触的空间,能够达成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协议,并扩大相互贸易和投资关系。[18]今后,中欧应利用好当前有利时机,做大双方经济合作的蛋糕。其一,不断巩固和强化中欧经贸合作伙伴地位。中欧经贸关系中的竞争性虽然有所增大,但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远大于竞争。随着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同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对接,中欧将迎来更多合作共赢的机遇。其二,双方应在传统合作的基础上,扩大数字经济、绿色环保、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打造新的经贸合作增长点。当前,中国正在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数字化转型,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在2024年2月29日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十二次中欧信息技术、电信和信息化对话上,欧盟强调愿与中方共同努力,深入推进数据跨境流动、人工智能等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在多边框架下沟通协调。
三是积极稳妥解决中欧经贸关系面临的问题。鉴于经贸关系是中欧关系的重中之重,双方要努力通过谈判来解决经济贸易纠纷和矛盾,避免摩擦升级和扩大。其一,当务之急是解决好目前备受关注的电动车案。该案始于2023年10月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进行的反补贴调查。2024年7月4日,欧盟委员会作出反补贴初裁;同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了终裁结果,即决定从10月30日起对涉案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反补贴税,其中,对比亚迪集团、吉利集团、上汽集团的加征反补贴税分别为17.0%、18.8%与35.3%。[19]需要指出的是,中欧围绕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问题进行了艰难谈判,而这也成为近年来中欧关系的焦点问题之一。但直到欧盟终裁结果出台,双方都未能找到一致的解决方案。其二,针对欧盟在对华经济关系上推行的“去风险”政策,双方应重点加强互信建设。中方已明确表示愿将欧盟作为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欧方应放弃将经贸往来政治化和泛安全化。其三,针对欧方抱怨在对华贸易中存在巨大赤字,以及欧企未能在中国市场享受到“对等”待遇,中欧应尽快激活《全面投资协定》的审批进程,推动该协定早日生效。总之,中欧应坚持通过谈判解决经贸摩擦,避免将纠纷升级为贸易战。[20]
四是反对单边主义,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随着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无视现有国际机制、大肆推行“美国优先”和单边主义,中欧加强国际多边合作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回顾中欧半个世纪的交往历程,双方“最一致的共识是多边主义”。今后中欧有责任深入开展多边主义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首先,面对美国特朗普政府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关税政策,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和欧盟应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和可靠。其次,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背景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更加严峻挑战,欧盟委员会负责气候行动的委员胡克斯特拉警告称,这会“对国际气候外交造成严重打击”。[21]中欧应加强各自的国内气候行动,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交流合作,致力于在全球气候行动中发挥领导作用。再次,围绕中国倡导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欧应加大对话和合作,共同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以中欧合作的确定性应对美国单边主义造成的不确定性。
五是深化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中欧各自文明悠久,文化深厚,相互交流源远流长。为进一步便利中欧人员往来,自2023年底以来中方已对24个欧盟国家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为推动欧洲青少年来华学习交流,习近平主席2024年5月访法期间,提出“推动未来3年法国来华留学生突破1万人、欧洲青少年来华交流规模翻一番”的重要倡议。今后,为继续增进民众相互了解和友谊,中欧需进一步以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为抓手,深化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基于智库、研究机构、媒体在影响双方的认知和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欧应支持彼此智库、媒体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对话,特别是鼓励双方智库之间多举行2轨或1.5轨的国际研讨会等。
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
[1] 迈克尔·亚胡达:《中欧碰撞对现代中欧关系的历史影响》,载沈大伟、艾伯哈德·桑德施耐德、周弘主编:《中欧关系:观念、政策与前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2] “China-EU-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Statistics,” Eurostat, Feburary 2025, https://ec.europa.eu/eurostat/statistics-explained/index.php?title=China-EU_-_international_trade_in_goods_statistics.
[3] Jon Burchell, The Evolution of Green Politic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Within European Green Parties, London: Routledge, 2014, pp.8-12.
[4]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2020年9月22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68.htm。
[5] 这五份联合声明包括2005年《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2010年《中欧气候变化对话与合作联合声明》、2013年《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2015年《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以及2018年《中欧领导人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联合声明》。
[6] Edith Drieskens and Louise G. van Schaik, eds. The EU and Effective Multilateralism: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form Practices, London: Routledge, 2014, pp.4-5.
[7] “Joint Communicat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Eurooean Council and the Council: EU-China-A Strategic Outlook,” EUR-lex, March 12, 2019,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52019JC0005.
[8]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三方会晤》,中国政府网,2023年4月6日,https://www.gov.cn/yaowen/2023-04/06/content_5750284.htm。
[9] “EU Trade in Goods with China: Less Deficit in 2023,” Eurostat, March 4, 2024, https://ec.europa.eu/eurostat/web/products-eurostat-news/w/ddn-20240304-2.
[10] 关于欧盟发起的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数据,详见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https://cacs.mofcom.gov.cn/。
[11] 丁纯:《欧盟经济安全战略及其影响》,载《当代世界》2024年第4期,第47页。
[12] 顾苏、熊炜:《试析欧盟推动对华“去风险”》,载《现代国际关系》2023年第9期,第55页。
[13] 在拜登四年任期内,从七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可以明显看出,其对中国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提及中国的次数从2021年的4次增加到2024年的29次,涉及内容涵盖所谓“中国非市场政策等贸易问题”、气候变化合作、人权议题、台海与南海地区局势安全、乌克兰危机等;同一时期,北约历次峰会宣言也频频涉及中国,诬称中国对欧美安全构成系统性挑战。
[14] Julia Gurol, The EU-China Security Paradox: Cooperation Against All Odds? Bristol: Bristol University Press, 2022, pp.137-148.
[15] 赵柯、唐耀卓:《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及其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2024年第9期,第42-47页。
[16] Martin Jacques, “Europe Needs to Think Afresh about China Ties Amid US Shock,” February 2025, 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502/1329195.shtml.
[17] 《2024年9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中国外交部官网,2024年9月2日,https://www.mfa.gov.cn/fyrbt_673021/202409/t20240902_11483354.shtml。
[18] “Speech by President von der Leyen at the EU Ambassadors Conference 2025,”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February 4, 2025,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speech_25_404.
[19] “EU Imposes Duties on Unfairly Subsidised Electric Vehicles from China while Discussions on Price Undertakings Continue,” European Commission, October 29, 2024,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4_5589.
[20]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欧关系”课题组:《大变局下的中欧关系:调适与发展》,载《欧洲研究》2025年第1期,第20页。
[21] “EU Commissioner for Climate: US Withdrawal from Paris Agreement a Setback,” European Newsroom, January 22, 2025, https://europeannewsroom.com/eu-commissioner-for-climate-us-withdrawal-from-paris-agreement-a-setback-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