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贤彪
文明的进程,始终与挑战未知的勇气相伴。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大航海时代的探险,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阿波罗登月计划,历史反复印证着一个真理:唯有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突破认知边界,才能在荆棘丛中开辟新路。这种直面风险的探索精神,在当今科技革命浪潮中愈发彰显其时代价值。
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正是这种勇气的生动注脚。2024 年神舟十九号成功发射之际,女航天员王浩泽的成长之路引发关注。本科专业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生时主攻等离子体爆破,毕业后从事火箭发动机预研工作,她不断跨越学科藩篱,在未知领域持续深耕,展现着开拓者的胆识。正如王浩泽所言:“挑战未知的成就感,源于对专业极限的持续突破。”当她在太空舱内完成科学实验时,那些跨领域积累的知识,已然转化为破解宇宙奥秘的钥匙。
科学史上的突破性发现,往往始于看似异想天开的想象。20 世纪初,加拿大医生班廷在显微镜前凝视着胰腺组织时,大胆设想胰岛暗点与糖尿病的关联。这种突破解剖学常规的思考,最终催生了胰岛素疗法。在量子力学领域,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突破经典物理框架;在生命科学领域,沃森和克里克的双螺旋模型颠覆遗传学认知。这些突破性成果证明,科学探索的大胆想象与严谨求证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推动认知迭代的双翼。
创新最需要的是拥有突破路径依赖的勇气。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提取过程中,面对2000 多个古方的浩瀚文献,选择用现代化学手段重塑传统智慧。当传统水煎法效率低下时,他们突破常规采用乙醚冷萃,“离经叛道”的工艺革新,最终让抗疟神药焕发新生。这种创新勇气同样体现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当国际学界断言水稻没有杂交优势时,他坚持在海南基地进行上万次实验,用“逆流而上”的执着打破学术定论。这些案例揭示:真正的创新者,往往是在现有认知体系的裂缝中寻找突破口的探险家。
承受失败的能力,是探索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韧性。航天领域有个“成功发射率”概念,每个百分点的提升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失败。王浩泽在航天员训练中经历过的8倍重力考验、神舟系列飞船背后数以万计的故障模拟,都在诉说着科学探索的艰辛。
“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内涵不仅是一个人自我突破的勇气,更是一个民族面对技术封锁时的自主创新。这种精神,终将引领我们跨越认知的崇山峻岭,抵达更广阔的文明彼岸。
责任编辑/ 钟鑫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