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守护婴幼儿呼吸健康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守护,婴幼儿,呼吸健康
  • 发布时间:2025-06-06 10:57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病毒,是引起婴儿肺内感染(如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住院的第一大原因,容易通过咳嗽、打喷嚏及拥抱等传播,其传播性是轮状病毒的近两倍、流感的两倍。

  作为全球5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R S V 对儿童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2 0 1 9 年数据显示, 我国5 岁以下儿童RSV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约350万例,占全球总数的10%以上;住院病例达62万至95万例,占全球17%—24%,位列全球第二。

  每50例RSV相关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中约有1例死亡。

  尽管多数患儿可完全康复且无后遗症,但婴儿期是肺发育关键阶段,婴幼儿感染RSV可能导致反复喘息、气道高反应及哮喘风险增加。

  这场被称为“静默的流行病”的威胁,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公共卫生体系的深刻变革。

  在前不久召开的2025疫苗与健康大会专题交流会上,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防控成为焦点议题。多位专家围绕RSV的疾病负担、预防策略以及长效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婴幼儿RSV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RSV的疾病负担与影响

  RSV感染的早期症状类似于普通感冒,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尤其是低龄婴儿中,合胞病毒感染可能并不像流感或细菌感染那么容易引发高烧,甚至可能并不发烧。即使无发热,家长也同样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并警惕呼吸道感染加重的症状— 憋喘、气促、呼吸困难等。

  部分患儿症状随后进展加重。此外,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呻吟等表现都可能是患儿在无声地求助,一旦出现喘息、气促、三凹征(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凹陷)等呼吸困难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彭质斌介绍, R S V 是造成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 全球每年因R S V 感染导致约66300名婴儿死亡,其中近六成为健康婴儿。此外,RSV感染还可能引发长期的气喘后遗症,影响儿童的呼吸系统功能。

  彭质斌进一步指出,RSV感染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存在差异。在中国,RSV感染主要集中在冬春季,但近年来也出现春季流行的趋势。这种流行季节的变化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RSV感染的严峻形势,长效单克隆抗体成为防控的新希望。台湾林口长庚纪念医院主任医师江明洲介绍了长效单克隆抗体在预防婴幼儿RSV感染中的应用和效果。

  在湖北省,RSV长效单克隆抗体的试点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湖北省率先探索创新管理模式, 2 0 2 4 年1 0月,《湖北省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使用管理试点方案》出台,推进预防性单抗注射使用工作。目前,湖北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试点单位已达85家,基本覆盖除神农架以外的所有市州以及大部分区县。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官旭华表示,从前期沟通交流到论证达成共识,再到试点实施、评估与扩点,湖北省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单抗使用路径的探索,实现了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公众需求的效果。下一步将进一步拓展呼吸道合胞病毒单抗在新生儿科、产科的应用,同时做好长期效果评估,为下一个流行季的使用积累相关数据。

  据介绍,多年来,我国坚持实行免疫规划制度,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疫苗针对传染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医防融合”与科普创新

  在交流会圆桌环节,多位专家就医防融合在婴幼儿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医防融合是提高防控效果、提升公众认知的关键途径。四川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漆琪表示,医防融合需要依托学会平台,加强临床医生与公卫医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防控策略。同时,与媒体的合作也非常重要,通过媒体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呼吸道传染病的认知度和防控意识。

  《湖北日报》记者余瑾毅强调了科普教育在提升公众认知中的作用。她认为,医生应成为科普知识的传播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解释医学知识。同时,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科普宣传,可以更好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目前,公众对RSV的认知仍不够深入,“抗体恐惧症”“过度医疗焦虑”成为疫苗接种推广的最大障碍。抗体防护、智能预警、全民科普应形成合力,共同守护婴幼儿的健康呼吸。

  随着长效单克隆抗体等新型防控手段的应用和医防融合模式的推广,婴幼儿RSV防控工作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需要继续加强科学研究、优化防控策略、提升公众认知,共同为婴幼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