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草书画昆虫

  • 来源:艺术启蒙
  • 关键字:草书,昆虫,平衡
  • 发布时间:2025-06-13 17:46

  文/ 张 夏  绘/李 鹏

  螳螂跃上了迎风摇晃的狗尾巴草,在上面努力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它似乎是在嬉戏,又似乎是发现了猎物正在准备进攻……

  这有趣的画面,出自清朝著名书画家黄慎之手,寥寥数笔,尽显生动,甚至可以品出书法的韵味!

  没错,黄慎正是用了写草书的笔法来画昆虫。

  “四上扬州”的布衣之子

  黄慎出生于福建宁化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早亡,是母亲将他艰难抚养长大,家中的生活一直颇为贫苦。长大之后,为了维持生计并供养母亲,他苦学绘画并以此谋生,很快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天赋。

  考虑到销路,黄慎最早专注于绘制工笔人物画。当时还没有摄影技术,工笔人物画相当于现在的“写真”,是留存肖像的主要方式。和现在很多人喜欢自拍一样,古人也有类似的需求!所以,练好了“写真绝技”的黄慎,很快就成了十里八乡颇受欢迎的画师,填饱肚子不成问题。

  黄慎是个有志气、有追求的人,为了让母亲和自己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多次闯荡扬州,凭借画技一次次“刷新纪录”。

  民间流传着黄慎“四上扬州”的故事,虽然并不完全符合史实,却饶有趣味。

  故事里说,黄慎第一次闯荡扬州,就因工笔人物画小有名气。但是有懂画的人告诉他,会工笔画的人太多,走这条路很难出人头地,想要扬名立万,还得是写意画。于是,黄慎回到老家,又苦练了几年写意画,然后二上扬州,果然大受欢迎。但是又有懂行的人告诉他,你的画已经画得不错了,可是字还不太好。扬州有句俗话说“画好字不好,如同好花伴烂草”。黄慎大受启发,于是他又回到老家,苦练书法,几年后三上扬州,这次他更受推崇了。不过,要想登峰造极仍是山高路远,又有名家指点黄慎说,他的画和字都不错,美中不足的是他不会写诗。如果他学会作诗,最后在画上题一首,那就更好了。黄慎二话没说,赶紧又收拾东西回家,刻苦学写诗。几年之后,黄慎四上扬州。这时的他已然练成“诗书画三绝”,可以说是再无短板!果然,黄慎很快就名满扬州,如愿进入名家行列。

  细致入微的描绘者

  黄慎是个能够细致观察生活并用画笔表现出来的人。他的好朋友郑板桥就曾经这样评价他:“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情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喜欢看古庙斑驳的苔藓痕迹,又爱画荒崖树根。这让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位颇有闲情逸致的不老顽童!考虑到黄慎在农村长大,从小和庄稼、果蔬、昆虫为伴,有这种朴素趣味也就不难理解了。

  或许正因如此,特别喜欢聚焦于生活细节的黄慎,凭借自己的细心体察,抓住了描绘对象最有神韵的一瞬,成功提炼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形象,创作出许多简洁生动、富有意趣的画作。而蝴蝶、螳螂、蜻蜓、蟋蟀、蜜蜂,都是他所钟爱的画中精灵。

  让我们看看上页那只狗尾巴草上的螳螂吧!构成画面的所有线条,不管是草的茎和叶,还是螳螂的腿和须,都是一笔挥就的,而螳螂的肚子则用笔点垛而成,绝无再三描画的痕迹。想象当时作画的场景——黄慎先用挺拔而奇崛、老辣而恣意的长线条搭建框架,再用短线条随意点画,最终达到恣意豁达、意动神飞的艺术效果。黄慎当然是在画草虫,但他又何尝不是在写草书呢?

  可以说,花鸟画是最能体现黄慎“草书入画”特点的一类画作。用草书笔法创作的花鸟画,再加上黄慎的草书题跋,堪称绝配!

  别具一格的书法家

  我们欣赏过黄慎用草书笔法画的昆虫之后,不妨也欣赏一下他的草书。要知道,作为清朝中期的一位重要书法家,黄慎的草书成就十分突出。

  黄慎的草书点画舒展、字形开张、行气连贯、线条独特。在运笔时,黄慎并不十分追求提按变化,而是以一种均匀爽利的运笔,给人以胸有成竹、行云流水的感觉。结字上,黄慎不循常规,没有在字形的疏密对比中过分下功夫,而是将每个字都尽量拆分,使得字的偏旁部首甚至点画之间,都充满了对比和变化。在草书特有的连笔技巧方面,黄慎侧重字形之间的呼应而非单纯的笔画连绵,有时会将本该交接或牵绕的笔画故意断开或分解。

  整体上看,黄慎的草书仿佛风中缤纷而落的花朵,又好像从高处落下后反弹跳跃的珠玉。初看狼藉一片,不太用心,但仔细品味,却又有无穷意趣。所以也有人说,黄慎不仅“以书入画”,也“以画入书”。他的书法已然将他心中的景色跃然纸上。

  黄慎的草书笔法颇具创新性,且并未违背古法。我们入眼的当然是充满“黄慎个性”的线条,但是在这些线条背后,却又暗藏着怀素、黄庭坚、祝允明等书法名家的影子。在草书创作相对沉寂的清朝中期,黄慎的草书无疑是一道特别亮眼的风景。

  黄慎的故事启发了我们——要想用毛笔画好画,不妨先去练练书法,把写书法的一些技巧拿来作画,往往会有意料之外的奇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