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上,有一束光缓缓落在镜头里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高原,想法,教材
  • 发布时间:2025-06-14 10:07

  2019 年,摄影师孔若琛和友人踏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高原,抵达海拔 4201.31 米的扎芒小学。他们带来的不是教材,也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救助”,而是一箱摄影器材,一颗对影像教育的初心,以及一个名为“你看”的想法。

  那是一节不同寻常的课。没有考纲,没有升学压力,没有“你拍得真好”的打分机制。孩子们第一次摸到相机,从不确定地按下快门,到慢慢习惯把自己的世界收入镜头之中。他们拍下放牛回家的爷爷、窗外飘雪的课间、土灶台上的晚饭、同伴的笑脸与沉思。他们拍下的不只是生活,而是第一次在自己的视角中,找到“看见”的力量。

  儿童与摄影:不是“小摄影师”,而是生活的记录者

  每年 6 月是属于儿童的季节,也常是各大影展与摄影杂志里“天真”“纯净”“好奇”等关键词出现最为密集的时候。儿童摄影在主流语境中,往往意味着“大人在看孩子”:家庭写真、成长纪实、童趣肖像。但在“你看摄影助学计划”里,摄影成了孩子“自己看世界”的通道。

  这是一个持续七年的摄影助学项目,由孔若琛和团队在 2019 年发起,至今已在青海玉树的扎芒小学和山荣小学开设六轮摄影课,超过 100 名 6 至 13 岁的孩子参与实践学习。项目从未以培养摄影师为目标,而是以摄影为媒介,给予孩子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自由生长的可能。

  不同于我们习惯看到的“孩子被拍摄”的视角,“你看”里的作品完全来自孩子自己。画面时常模糊、曝光不稳,构图散乱,却异常动人——那是某个孩子站在风雪之中,试图捕捉远山晨光的决心;是一个女孩拍下藏族奶奶晨起梳头时专注神情的温柔;也是男孩镜头中,自家牛棚、破墙角落里一只猫警觉的眼神。摄影成了他们与环境对话的方式,也悄然构建起一座座连接“自己”与“世界”的桥梁。

  每一季课程结束时,“你看”团队会将相机和配套器材留给孩子们,让这段影像之旅继续。在高原上,摄影从未是“奢侈”的技能,它是一种日常,一种凝视,一种等待和书写。

  “云影”:用社团的形式播下一颗“看见”的种子

  另一位年轻教师周宁智创办了“云影”摄影社团。作为一所乡村小学的支教老师,她敏锐地察觉到摄影课堂带给孩子们的改变——从沉默到好奇,从迟疑到主动。从摄影课延伸出的社团活动,给予孩子们持续创作和展示的机会,也为日常教学注入了新的美学维度。

  “我们一直在尽可能创造更多元的体验,来激发孩子们的可能性。”周宁智说。两年间,34 位学生加入过“云影”,社团课程从构图讲解、摄影实操,到影展策划、作品书写,不断丰富着孩子们对“美”的感知和探索。他们拍摄了万余张照片,不少作品在北京、上海、成都、昆明等地巡回展出。孩子们不仅“被看见”,更开始学会“看见自己”。

  “有温度有感情,看到照片能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情绪。”这是一位网友看到这些孩子们的作品时写下的留言。是的,他们拍的不是大风景,而是小事物;不是苦难,而是生活——极为日常,极有尊严,极具个人气息。

  这种由孩子出发的摄影教育,打破了中心与边缘的叙事结构。摄影不再是都市精英拥有的话语权,不再是高投入、高技术的门槛艺术,而是一个人——一个孩子——用手中的相机,对世界提出的温柔提问。

  孩子的眼睛里,没有“被定义”的边界

  “你觉得照片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这里有未沾染世俗尘埃时眼里的世界”,有人这样回答。

  的确,孩子的摄影往往是“非典型”的。他们不构图黄金分割,不追求氛围光影,不关注什么是“作品”。他们拍猫、树、家门口的摩托车、母亲剪羊毛的背影、同学脸上的泥巴……他们拍到失焦,也拍到真实。他们的画面无法“归类”,却直指人心。

  在儿童摄影的未来图景中,我们更希望见到的是这样的“孩子看世界”,而非“世界如何看孩子”。让摄影成为一种语言,而非标签;一种方法,而非结果;一种自我生长的土壤,而非培养目标。

  这也许正是“你看”和“云影”的最大的意义所在:不是让孩子成为“艺术家”,而是让他们在一次次按下快门的过程中,成为更有耐心、更有好奇心、更敢于表达的自己。

  七年,六次进校,超过一百名孩子,数万张照片,从 4201.31 米的海拔开始向更高更远处扩散。“你看”与“云影”的旅程仍在继续。它们像一束光,穿过群山、雪地与课堂,落在孩子们的掌心——而他们的手中,正握着相机,等待下一个快门的声音。愿我们在谈论“儿童摄影”时,不只看到被拍摄的可爱笑脸,也能看见孩子们自己拿起相机的坚定目光。在那目光之中,藏着一种真正属于他们的世界,一种仍未被定义的未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