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刚书法卮言
- 来源:学术视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张世刚,书法,新古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6-14 15:04
付京生
(北京今日鉴藏美术馆 北京 100193)
摘 要:当今书坛有三种风尚,一是古风,二是新古风,三是新形态。三种风格呈三足鼎立之势,缺一拱立,必皆坍塌。世刚的书法风格属于传统延续型中的新古风风格,这是传统延续型与追求书法现代性的一种古风新传统,也是今后书法发展不可或缺的校正力量。一言以蔽之,世刚先生书法的风格与成就是值得珍重的。
关键词:张世刚; 书法;新古风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832-9317(2023)01-0074-03
DOI:10.12424/HA.2023.015 本文链接:https://www.oc-press.com/HA-03-074.html
张世刚,1958 年生于辽宁海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今日鉴藏美术馆艺术顾问。作品获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金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大展银奖。入展全国第三、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大展。第八届全国楹联展评委,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委。2013 年荣获中宣部“书法三名工程”奖,1990 年组织“辽宁省二十九人书法进京展”,1995 年参与组织“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出版作品集多部。曾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德艺双馨”书法家。
一、张世刚书法研讨会卮评
祥林先生说:“艺考考文化课,说明书法本身就是文化的化现。”振聋发聩。书法是技术哲学的产物,没有技术哲学,就没有书法技术。书法图像具有“文学性”,图像里有“人学”意义上的化用,有结构上的聚散开合,其起承转合,其风骨、气韵,其意象,与人的生命信仰,与人的立世姿态,在符号相似性方面异质同构,此即书法“文化属性”使然。
王登科先生说:“张世刚书法的‘血统’纯正。”这个观点,不仅准确,也很重要。
邢少臣先生所讲,与王登科先生所讲,是一个意思。但邢少臣先生强调了他有创造、有个性,这就非常重要了。
培尔先生讲道,展览对书法风格变迁的影响。19世纪末,以及20 世纪初的革故鼎新,给出了书法家展示其作品的公共空间。依据这个思路分析张世刚先生的书法,会对传统书法在当代的延展,有崭新的发现。从张世刚先生的作品来看,他的书法是可以作为国家名片的。
1985 年后,沃兴华、曾来德、曾翔等人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新样态的表征,本质上是一种有个性创造的,且具有前卫属性的新传统。张世刚先生的书法,正因其在“固守传统”的文脉线索发展,保持着“书法血统”的纯正性,而对书法创新大水漫灌式的发展,据有一种“挍正力确”。
孟总说:“张世刚的书法很早就有非常好的市场评价”,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复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十多年以来,企业家、收藏家付出的真金白银,以及对二级市场的预期,与艺术家在继承、延展、创新上的努力,在良性碰撞、互动与各自自我调节中,不断升格。张世刚先生风格稳定,收藏市场的呵护与推动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之中,专业内的同行口碑,批评家的评论,包括艺术市场运营,都对张世刚先生的书法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末民初,京戏演员在上海唱京戏,唱红了不叫真红,要到北京来唱,唱红了,才叫真红。为什么?民国北京的听客,来自五湖四海,那些曾经服务宫廷,后来散落到民间,有极高修养的文化人,给出过批评,也给出过鼓励。这些人,有丰富阅历,深谙世故,闲散下来,游于艺时,鼓掌了,这是特殊的鼓励。如果喝倒彩,就是批评了。这使得民国时期的京戏,登上了艺术最高峰。当下,北京同样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好的书法看客,张世刚先生如能认真向这些艺术大家学习,今后会走向更高的高峰。
二、张世刚书法成就杂说
张世刚书法成就可以从三个方面谈:
1. 直觉、感性问题
今后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保持书法“血统的正宗”,这不是理论先行能解决的,这是一个应依“感性学”大胆实践的问题。书法传统在全球化语境的延展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下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才刚刚开始。
2. 理论建构问题
譬如,“气本体”问题,这个问题不能指望哲学家说清楚,要进行实践考古、自我建构,才能逐步解决。3. 意义与价值问题
依张世刚先生作品分析,他学过苏东坡,苏东坡是扁的,他增高了一点,这表明他非常有见识。他似乎也写过赵孟頫,从他的书法形态上看,他的书法里化用了赵孟頫的遒媚。赵孟頫是大家,非常棒的古代大家,但赵孟頫控制不好图像构成,写的字有的时候长,有的时候扁,张世刚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了。当然,这不是说他已经达到很高的高度,目前要达到这个高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几年我到童中焘家里去,他说:“我们这一代都是一个过程。”这话一语中的。我们完不成跨世纪的任务,我们只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走到前面,能有很多人跟着我们继续往前走,这一辈子就成功了。张世刚先生的书法,有很多踵步者,这是不容易的。
概言之,从直观感觉上看张世刚先生的书法,正如刚才很多人讲了他的书法的儒雅、雍容、光明、磊落等,这都是第一印象。
如果从图像上分析,张世刚似乎也写过沈尹默,沈尹默的优点是细节笔法变化丰富,精微谨严,但沈尹默有两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国的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沈尹默过于注意细节,注意点画的微技巧的书写过程,这就使得他书写的点画不是一个“笔画”了。
在篆书时期和隶书时期,点画都是笔画,但到沈尹默这不是了。张世刚先生注意到了要避免这个问题。
沈尹默更大的问题在于在五四“科学和民主”中,他步武了“唯科学主义”这个东西。在后现代,“唯科学主义”是被拨正的。但沈尹默所处的特定时期没有进行过拨正。而张世刚先生也已经注意到了沈尹默的这个问题,我觉得这非常值得重视。
这当然不完全是我的直观感觉。从理性上分析,我觉得张世刚书法最大的价值,是学沈尹默的时候,在执笔法和运笔法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保持住了“气本体”,因此能将书法写成精神自画像。李晓军先生在这方面有非常到位的研究,如果大家能将其作为共同课题,相信今后的书法会有崭新的气象。
简言之,气本体涉及到气的生成、气的运行、气的图像符号构成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就与“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及在书写技术中如何成为自我精神的自画像,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问题。综上所述,没有气本体,书法文化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实际上,从嘉道碑学开始,气本体问题已经存在于书法家书写实践的过程中。
如果要让书法血统正宗,必须以气为本,以气运腕。这个气本体涉及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书法图像表象问题和如何去表达的问题;它是一个有关人生的问题,书法中的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人很好地继续将其完善。
近代以来,气本体问题涉及两大问题:
一方面,如果没有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文化可能会顺着一条自本发展之路形成自本形态。
另一方面,如果不是20 世纪八五思潮进入,书法不会像今天这么灿烂。这些问题都是张世刚先生这个展览给我们的启迪。
至此,可以说,也正是以气为本,才使得张世刚先生的书法,达到了人本和文本统一的境界。而如前所述,张世刚先生的风格样式,其血统的“纯正”与“气本”的践行,彰显出他的特殊意义。
最后,尚须补充说明的是,传为汉代蔡邕《九势》的“横鳞竖勒”等下笔、行笔技巧,在沈尹默的书法中,是有接承的。而此九种手段,正法于《九势》所言“夫书肇于自然”一语。所以,张世刚先生既曾得此法乳,又有自己对书法图像的理解与把握,也就很容易能使他的书法,成文化身份的象征,令其书法图像成为价值载体。
结语
当今书坛有三种风尚,一是古风,二是新古风,三是新形态。三种风格呈三足鼎立之势,缺一拱立,必皆坍塌。张世刚的书法风格属于传统延续型中的新古风风格,这是传统延续型与追求书法现代性的一种古风新传统,也是今后书法发展不可或缺的校正力量。一言以蔽之,张世刚先生书法的风格与成就是值得珍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