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后的幸福滋味

  只有怀着一颗会感恩的心,才能体会到幸福的真正滋味。

  这是一个有关感恩与大爱的故事。

  60年前,在战火纷飞的常熟,身经百战的新四军战士赵健,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生命垂危,幸亏被当地一对母女冒着生命危险救回家,养好了伤。从此,常熟这个名字牢牢镌刻在赵健的心中;60年后,他的女儿赵以琼怀揣着要替父亲报答常熟人民的梦想,踏着父亲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她曾无数次在梦里思念的热土,历经种种艰辛,创办了琼宇学校,并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感恩常熟人民的大义与热情……

  冲破重重阻力为感恩

  1961年4月,赵以琼出生在安徽霍邱县城关镇一个革命之家。其父赵健是革命军人,当年作为新四军战士曾在常熟周边抗击日本侵略军。赵健打仗以勇敢著称,在一次冲锋中,赵键身负重伤,所幸的是被当地一对母女冒死相救,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从部队转业后,赵健一直忘不了常熟母女的舍命相救,一直从自己并不富裕的工资中支出一大部分回报常熟母女,不仅如此,他还教导他的孩子们,长大后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常熟人民。从此,常熟这个地名被深深地镌刻在赵以琼的心中。

  父亲去世后,赵以琼每当想起父亲生前的嘱托,就会找来一张地图,看着标有常熟两字的地方,痴痴发呆。一个梦想从此在心中萦绕,挥之不去——到常熟去,到父亲当年养伤的地方去,去探访父亲的救命恩人,用自己的一生去回报常熟,回报常熟人民。

  随后,赵以琼告别丈夫和儿子,独自踏上了开往常熟的班车。由于救命恩人已离世,赵以琼只能感伤地在恩人的墓前凭吊一番。恩人走了,自己该如何报恩呢?为了散心,赵以琼一个人在常熟的街头四处奔走。走多了,赵以琼被常熟的繁华所感动,她看到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常熟的各个角落贡献自己的青春,特别是当她听说安徽每年有几十万的打工仔,孩子的上学是拦在他们心头的一道坎时,赵以琼的心被触动了,由于赵以琼的丈夫是中学的高级教师,一个念头在她的心底一闪而过——办一所学校,帮助解决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读书难问题,同时也是为常熟的发展做贡献。

  这个美好的念头让赵以琼异常激动,她随即乘车返回安徽老家,兴奋地将办学计划告诉了丈夫,原本以为会得到丈夫的鼎力支持,谁知却遭到他的激烈反对。“孩子还这么小,你一走这个家怎么办?孩子怎么办?放弃舒适的生活去创办什么学校,资金从何而来?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丈夫的话简短而尖锐,一时让赵以琼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可如果自己就这么糊涂地过一生,那如何对得起父亲生前的教诲,多少个不眠之夜,这个问题反复折磨着赵以琼,她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口。

  经历一番心灵的炼狱之后,赵以琼决定冲破一切阻力,去常熟办学,为常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也为了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2002年7月,在逼人的暑气中,赵以琼收拾好行囊,准备只身去常熟,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几个兄弟姐妹陆续赶到她家,分头劝说。丈夫悄悄更改了存有2万元办学资金的银行卡密码,还凭借自己在教育界的优势,去多个教育部门打招呼,不让他们提供任何资料,企图从多方面设置障碍,打消妻子的狂热念头。然而,所有的一切对于一心想报恩的赵以琼来说都不是阻力,惟一让她感觉不舍的是自己的儿子,自己走了,谁来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呢,虽然儿子在学校品学兼优,可他毕竟是个孩子啊。短暂的痛苦之后,赵以琼还是决定放弃心中一切牵绊,以大局为重。

  离开家的那天,细雨蒙蒙,丈夫和儿子一句话都没说,只是含泪看着她倔犟的身影一步步地走出家门, 从他俩的视线中消失……

  车子到达常熟,赵以琼找了个最便宜的小旅馆住下。此刻,窗外还在飘着细雨,没有人知道赵以琼的内心是多么痛苦,儿子的身影一直在她的眼前闪烁,她不知道这么小的孩子母亲不在身边该如何面对每一天。虽然创业重要,可家庭和孩子更重要啊,由于实在太想念孩子和丈夫,刚刚在旅馆里落脚的赵以琼当晚又踏上了回家的班车。

  见到了儿子和深爱的丈夫,赵以琼感觉心里十分踏实。那晚,赵以琼梦中仿佛听见父亲一直在耳畔低语,她觉得自己不能就这么为了小家而忘记了身上的重任,第二天天一亮,她又悄悄地乘上了开往常熟的列车。

  创业路上艰辛倍尝

  思想上的障碍清除后,赵以琼感觉浑身都是力量,虽然她知道前面的路异常曲折,但总有属于自己的天空。

  办学校,就得先找校舍,人生地不熟的她马不停蹄地到处寻访,四处奔走。为了节省开销,她住的是不能再便宜的小旅馆,早晨花六毛钱买两个烧饼,中午吃三块钱的盒饭,就打发了肚子。那段时间,赵以琼每天都要走好几十里路,一个星期后,终于在梅李镇天字村找到了闲置的可用作教室的9间平房。一番讨价还价,她租下了该房屋的。房子有了着落,可生源又在哪里呢?

  这时,离学校9月1日开学还有不到20天的时间。赵以琼顶着烈日,四处走访村民,找民工。脸被晒黑了,嗓子更是讲哑了,终于在开学前,招来了6名教师和153名学生开设了5个班。

  等这一切忙完了,赵以琼累得快瘫了。可每天晚上回到学校,等着她的又是校园教室的整理布置。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劳累,一天晚上,赵以琼正站在凳子上刷墙,突然眼前一黑栽了下来,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等她醒来后,同事建议她立即去医院住院,可她却说自己是不小心摔的,话还没说完,又拿着刷子干了起来……

  就是在这种艰辛的条件下,一个弱女子凭借顽强的毅力,一天天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在她的带领下,学校一天天展露出新颜。2002年9月1日,“梅李镇外来工子弟学校”终于挂牌开学了。看着虽然简陋但整饬一新的学校,凝视着服饰不一但列队整齐的学生和教师,仰望着冉冉升起的鲜艳五星红旗,赵以琼在泪光中笑了……

  也许上天就是要考验赵以琼创业的信心,虽然当时的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开设民工子弟学校,但她知道,她的学校还远远不具备合法的办学资格。

  第一学期还没结束,在常熟市教育部门的一次安全检查中,这个学校由于资金不足,学校太简陋了,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被要求马上整改,否则就会被取缔。看着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就要夭折,赵以琼当时回家卖房子筹钱的念头都有了。

  在困难关头,丈夫和儿子挺身而出,儿子在思想上给妈妈鼓励,丈夫四处奔走筹钱。丈夫和儿子的举动让赵以琼异常吃惊也异常感动,她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风雨同舟,什么是血肉相连。在家人的努力之下,赵以琼用筹措来的资金,将主管部门要求整改的地方进行了新的规划,度过了暂时的困境。

  赵以琼清楚,要想发展,就必须走正规化道路,认真思考之后,她决定对学校进行全面改建。

  教学楼盖好后,她又着手进行软件改造,从上海购买来12台计算机和1台投影仪等设备,建起了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等,并办起了广播室,基本完善了校园的信息网络。

  安全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自然要摆在最高位置。为了让学生安全地上学回家,让家长安心,赵以琼又贷款130万元买了10辆校车,每天按时接送学生。她说,她办学校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良心上的安生。在琼宇学校,众人皆知,自从创办学校以来,赵以琼自己从来没有购买过名牌服装、高级美容护肤用品之类的东西,她几乎将所有的收入都投到学校的建设上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赵以琼的不懈努力下,2005年,琼宇学校终于获得了由教育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多年的辛勤,一朝获得认可,赵以琼感到了莫大的欣慰。事业上每次有了新的进步,赵以琼都会打电话给丈夫报喜。为了跟儿子保持良好的沟通,赵以琼一直坚持每周给儿子写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丈夫和儿子逐渐理解了她的良苦用心,一家人达成了默契,争相将各人的事干得更好。

  幸福的真正滋味

  从一个教育的门外汉,到创办一所学校并使之成为一所合格的、能同公办学校相媲美的学校,赵以琼明白,她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光凭着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她也坚信,只要自己坚定信念,梦想就一定会实现。她更清楚,办好一所学校,关键还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样,教出的学生才能成才,家长才能放心。

  赵以琼决定从自身抓起。学校从开学第一天起就坚持“在精细管理中求生存,在优质管理中求发展”的理念。由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的招生情况也在日益好转,更让赵以琼高兴的是,学校的口碑也在提高,想来琼宇学校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每次招聘,赵以琼都严格把关,不仅要看简历,还要看上课水平和特长展示。在赵以琼的严格要求下,一批优秀人才正在崭露头角。

  虽然在工作上对大家要求严格,但在生活上,赵以琼一直将她的同事当亲人般看待。一次,一位教师的父亲突然患病住院,由于手术费巨大,这位教师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赵以琼得知后,毅然将学校仅有的几万元流动资金全部拿了出来……

  赵以琼的行为感动了大家,她的同事全部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争创一流,打造品牌,让外来民工的子弟享受到公办学校一样的优质教育。”这不再是当初赵以琼创办学校时的懵懂梦想,而成为了现实。正因如此,琼宇学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业界的佼佼者。

  走进如今的琼宇学校,原先的破旧简陋已不复存在,校园显得异常整洁宽敞,让人一点都感觉不出这是一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目前,学校已从当初的150多人,发展到在校学生超过2100名,生源更是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

  无论创业多忙多累,赵以琼坚持每月给儿子写信,和丈夫保持心的交流,虽然离得远了,但一家人的心从没走远过。在她的努力之下,不仅事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家庭也更加和谐幸福。2008年,儿子以高分考取清华大学,丈夫成为教学明星,她创办的琼宇学校也业绩惊人。

  付出如此艰辛才取得了今天的收获,赵以琼却将财富看得很淡,希望工程、爱心助学、四川地震等无不留下了赵以琼的捐款身影……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校刊《问渠》的首刊上,赵以琼深情地写道。2011年1月,赵以琼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她,这么多年抛夫别子,一个人顶着巨大的压力来常熟创业,当收获了事业的成功后,却将几十万元的利润全部捐献给了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做值得吗?她深情地回答:“我父亲的生命是常熟人民给予的,父亲一直教诲我要学会感恩。我将创业挣来的钱都捐了,感觉非常快乐,那种幸福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诗人余莎曾说,只有怀着一颗会感恩的心,才能体会到幸福的真正滋味……”

  (责编/朱茂星)

  E-mail:amfzmx@sina.com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