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震惊中外的“周总理遗言”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1976年,震惊,周总理,遗言
  • 发布时间:2011-07-19 14:13
  1976年,在众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中,有一件可能已经被人们遗忘,这就是发生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与“四五天安门事件”之间的、震惊中外、让当权派全力追查的“伪造总理遗言”案。

  为什么一个23岁普通工人炮制的“总理遗言”,让数以千万计的人们疯狂传抄?为什么这份遗言让当权派惊恐万分?

  23岁青年工人炮制总理遗言

  1976年1月8日,巨星陨落,与病魔斗争了半年的周恩来与世长辞。这位担任了二十多年共和国总理的党内元勋,本应享有国葬的待遇。然而在不正常的政治空气下,仅仅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各大报纸上,怀念总理的文章被压缩,世界各国发来的唁电被要求合并、缩小字号,甚至于报纸的头条都被“反击右倾翻案风”、“教育革命”等有意占据。十里长街送总理,也在极为压抑的气氛下进行。

  2月5日,杭州的几个热血青年聚会,议论起了新闻报道的“周总理要求‘把骨灰撒到海里’”的遗嘱。“总理遗嘱就一句话吗?肯定有别的指示被封锁了”。有人说着情绪就变得激动起来。23岁的青年工人李君旭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也强烈地认为,当时党和国家都处于险恶境地,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世界的总理肯定是忧心如焚的,他不可能不留下遗言,更不会在自己撒手人寰时对全国人民失语(事实上,根据各种记载,处于病重之中的周总理确实没来得及留下什么遗言)。

  想着总要做点什么的李君旭,在经过几天思考后,一个极为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诞生了:“遗言!写成总理诀别信的口气!”。有了这个想法,他便立刻动起手来。23岁,如此年轻,还是一个工人,有人不免怀疑,他能模仿出总理的口气写出遗言吗?事实上,李君旭尽管是个工人,但热爱文学,后来还得过全国报告文学的奖项,父母也是知识分子。他炮制总理遗言非常用心,搜集了大量周总理的讲话、报告,以及别人写周总理的文章,仔细阅读仔细揣摩。还找来了任弼时去世时的追悼会纪念册,参考胡志明的遗言。他这份炮制的遗言中,还加入了总理委托邓小平致悼词,撒骨灰等细节。甚至还特意把新闻中说的“骨灰撒到海里”改为“撒掉”这种简练的用法。

  炮制出的“总理遗言”

  “总理遗言”全文如下:

  主席、中央及政治局同志:

  我动一次手术以后,病情虽有短期的稳定,自下半年开始,癌症已广泛扩散,虽然还好,但离见马克思的日子确实不太远了,我想有必要向主席及中央汇报一下近来一些想法:

  患病期间,主席对我亲切关怀,使我十分激动,主席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有主席为我们的国家和党掌握,是全国人民的莫大幸福,也是我莫大的欣慰。这些日子以来,主席在遵义会议期间和我谈话的情景总是历历在目……百感交集。不能再为主席分担工作,我十分难过,为了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前途,主席要多保重。

  洪文同志几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解决问题上,提高都很快,对此我极为高兴,我们党后继有人。洪文同志今后要多抓全面性的问题,处理问题还要果断,为党多做工作。

  朱德同志和叶剑英同志年事已高,要锻炼身体,当好主席的参谋,具体分工可以摆脱些,但你们所处的地位,仍然是举足轻重的。我们是一辈人,要以高昂的战斗姿态,保持革命的晚节。

  小平同志一年来,几方面工作都很好,特别是贯彻主席的三项指示,搞得比较坚决,这充分证明主席的决定是正确的。要保持那么一股劲,要多请示主席,多关心同志,多承担责任,提口号要注意,要考虑到长远的影响。今后小平同志的压力将更大,只要路线正确,什么困难都会克服。

  春桥同志能力强,国务院的工作,小平、春桥要多商量。

  同志们,长期的病假使我有可能回顾自己所走的道路,在这曲折的道路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我们前头倒下去的先烈,我们是幸存者。

  ……

  关于我的事,我向中央要求:

  1、我的病情发展概要,告诉全国人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

  2、追悼会主席不要参加,力求简单,请洪文同志主持,请小平同志读悼词。

  3、骨灰不必保留,撒掉。

  永别了,同志们。

  周恩来1975.12.19

  传抄与追查

  当李君旭将这份“遗言”出示给他的几个朋友,并谎称这是抄自“某油印稿”时,他的朋友们立刻就被震撼了,进而相信这确实是周总理的遗言。于是,类似“文革”时期众多私密流传的手抄小说,这份“总理遗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开了。

  它于1976年二月中旬在杭州出现,几天内风靡全城。到三月底四月初已传遍了大半个中国。除西藏、新疆这些偏远的省份之外,各地均有成千上万计的抄本。甚至还有十多家外国及香港地区的广播电台播发了这个遗言的消息。

  人们兴奋、激动,又有几分紧张,就像在暗夜中发现了火光。在人们被压抑得窒息的时候,“遗言”是安慰也是希望。

  然而,这份力挺邓小平的遗言也引起了当权派四人帮的极大恐慌。北京高层很快就注意到了这股异乎寻常的风潮。事情很快被定性为有蓄谋的“反革命谣言”。从北京向各地发的紧急电话通知说,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彻底的追查与收缴。凡看过、抄过、传过“遗言”的,一律要受到盘问。

  但传播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公安部门使出了十八般武艺,调动了现代化的侦破技术来对付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众多的“新生反革命分子”。而对最初的谣言,几天之内定位在了杭州。李君旭很快被查到,并同时牵连到了他的几个朋友及他们的父母共7人。经过一系列审查之后,都被定性为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现行反革命,判处死刑。幸好四人帮倒台,死刑还没来得及执行,他们就被平反了,因为这是属于“反四人帮”的行为。李君旭被教育“制造谣言是不对的”后也被释放了。

  为什么人们理解“总理在遗言中称赞四人帮”

  然而,回到这篇伪造的“总理遗言”本身,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虽然里面明显提到了对邓小平的赞扬,但“总理”明明也是赞扬了王洪文与张春桥的,为什么说这还是一份反四人帮的材料?总理与四人帮的矛盾,任何一个稍微关心政治的人都能感受得到。那为什么李君旭还要如此伪造总理遗言,为什么人民群众还如此兴奋?

  亲历者是如此解释的:“……那时候,中国人民的普遍情绪,已经对那几个人非常反感了,后来转念一想,周总理是很有战略的,只要邓小平保住了就好。”

  在人们心目中,周恩来在“文革”中顾全大局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已知道周总理病了,病得很重,还必须与四人帮周旋。他们相信这是总理与四人帮斗争的一种战略。假如“总理遗言”中没有这些内容,反而不可信。

  为什么人们愿意相信“总理遗言”并进行疯狂传播

  著名学者卡普费雷在《谣言》一书中分析了谣言传播的三个特点:1、“并非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而是通过口耳相传等私人媒介的方式进行传递”;2、“这个信息必须是人们在等待之中的,他满足人们或是盼望或是恐惧的心理,或符合人们多多少少已意识到的预感”;3、“这个信息对群体来说必须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会带来直接重大后果的。”

  从文本上分析,这篇“总理遗言”是完全符合上述三个特点的。进一步分析,对于为数更多的手抄者来说,这份“总理遗言”之所以看上去并不可疑,乃是因为它既暗合了他们的心思,又煽动着他们的不满。在已经展开“批邓”的环境下,“遗言”力挺邓小平,又“曲笔”点出了人们愤恨的四人帮,自然会受到欢迎。

  而在谣言背后,则是“文革”末期躁动的社会情绪。

  1975年下半年至1976年上半年,可以说是我国有史以来政治谣言最发达的一年。老百姓心头压抑已久的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如长时间积聚的滚烫岩浆,随时都将喷涌而出。德高望重、忍辱负重、苦心孤诣的周总理自然成为民意最大的寄托。

  (肖文荐自《都市文化报》)

  责编:天翼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