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半边天:红二方面军兵工厂珍展
- 来源:轻兵器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红二方面军,洪湖兵工厂,革命根据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8-31 12:49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为红一、红二及红四方面军。其中,红二方面军是长征中惟一没有损失的部队,毛泽东曾盛赞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有一万人,没有亏本,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红二方面军成立于1936年7月,是三大主力部队创建最晚的,但其成立前的所属部队先后转战湘鄂西、湘赣、湘鄂赣、黔东以及湘鄂川黔等地区,并在这些地区创建了许多兵工厂——
红二方面军成立于1936年7月5日,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所属部队由红军第二军团、第六军团及第32军(原为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组成。其中,第二军团由湘鄂西根据地的红军第4军和红军第6军于1930年7月合编而成,第六军团由湘赣根据地的红军第17师和湘鄂赣根据地的红军第16师、第18师于1933年7月合编而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二方面军所属部队先后转战湘鄂西、湘赣、湘鄂赣、黔东以及湘鄂川黔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开辟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并创建了许多兵工厂。主要的兵工厂有: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洪湖兵工厂,在湘赣革命根据地创建东冲兵工厂及湘赣省军区兵工厂,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创建鄂东南兵工厂及湘鄂赣省兵工厂,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建塔卧兵工厂及躲狮坪兵工厂。
洪湖兵工厂
洪湖兵工厂是红二军团所属的兵工厂,又称湘鄂西兵工厂,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一个较大的兵工厂。
1930年7月,贺龙领导的红4军与周逸群领导的红6军在湖北省公安县陡湖堤会师,两军合编为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贺龙巡视了苏区的腹心地带剅口、桥市等地,作出了要把“洪湖西岸建成红二军团战略辎重后方”的指示,于是建在石首县横沟寺的石首修械所即被扩建为红二军团洪湖兵工厂。1931年5月,兵工厂迁到湖北省监利县匡家老墩,规模逐渐扩大。
1932年9月,蒋介石調集10万人的军队,对湘鄂西根据地进行再次大规模“围剿”。同年10月,红军被迫退出洪湖地区,转移到湘鄂边地区。当时,洪湖医院等单位有3000多人惨遭杀害,根据地受到严重摧残。为了兵工厂人员的安全和机器设备不落入敌手,根据上级决定,工厂将机器拆卸沉入湖中,人员一部分遣散,一部分携带轻便工具跟随部队行动,洪湖兵工厂至此结束。
洪湖兵工厂鼎盛时期有250多人,直属中共鄂西特委领导。厂长周正,政委杨锦堂。厂部下设锻工科、模型科、机械科、轻工科、子弹科和机修、机械2个车间。机修车间又设器材、修理、检验3个股。
该厂的主要设备有刨床、铣床、钻床各1台,车床2台,90马力柴油机1部。除修理各种枪械外,主要生产炸药、复装枪弹、仿造汉阳造步枪和迫击炮弹。为了打击湖上敌人的巡逻艇和快艇,工厂还试制生产了一些水雷。洪湖兵工厂在监利县期间,遵照贺龙的指示,曾为地方武装生产过大量的“独一撅”手枪。该枪虽然无膛线,但由于发射步枪弹,近距离威力较大。
厂里的工人一部分是当地的各种工匠,一部分是党组织从上海、武汉、长沙、四川等地动员来的工人和少数技术人员。他们以厂为家,热心向青年工人传授技术。每个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分别带7个青年工人,紧密结合实际学习,每星期测试一次。青年工人进步较快,逐步成长,后来都成了熟练工人。厂内还成立了“青工模范队”,在生产上起到了突出作用。
贺龙曾3次到兵工厂视察。其中一次是在1931年冬,贺龙带着警卫员羿从美等人到兵工厂了解生产情况,并带来1挺刚缴获但损坏的圆盘机枪(英国刘易斯轻机枪——编者注)交给工人修理,借此考核工厂的技术水准。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只用3天时间就修好了。贺龙非常高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贺龙还观看了工厂对青年工人的技术考试。参加考试的有40多名青年工人。考试内容先是现场制作零件。当贺龙看到不少青年工人以熟练的操作技术制出了零件,有的还超过老师傅的手艺时,高兴地说:“你们这班伢子不错,希望你们多修枪、多造枪,支持红军打胜仗!”
在贺龙的关怀和鼓舞下,洪湖兵工厂掀起了努力学习和生产的高潮,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每天能修枪70多支,复装枪弹300排(一般每排5发),3天可造花机关枪(即德国伯格曼冲锋枪,该枪在中国俗称花机关枪,缘于其枪口部位有一圈散热孔——编者注)2支。
东冲兵工厂及
湘赣省军区兵工厂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1年7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在赣江以西成立湘赣省。同年10月,正式成立了中共湘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王首道、任弼时先后任省委书记,袁德生、谭余保先后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至此,以江西省永新县(现地名)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可靠的西部屏障和巩固的战略侧翼,同时也是沟通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桥梁。
1932年初,袁德生、王震等由中央革命根据地返回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永新县,开始了湘赣军区的组建工作。1933年7月成立湘赣军区,湘赣根据地的红8军改为第17师,湘鄂赣根据地的红16军改为第16师,红18军改为第18师,三个师合编组成红六军团,军团首长由第17师师长萧克兼任。1934年8月,萧克正式任军团长,王震任军团政委。
东冲兵工厂
1930年9月,罗炳辉、谭震林率红12军攻占湖南省攸县,在该县的东冲村开始建立东冲兵工厂。当时任攸县苏区政府副主席的程志道,将其家族祠堂“程氏祠堂”腾出,作为修造处所,同时,也在其周围隐蔽的溶洞内修造枪械。工厂主要任务是修理枪支,制造土枪、梭镖、大刀、匕首、松树炮等武器。
松树炮是一种特别的武器。制造松树炮,首先将松树干固定在车架上,使手工摇钻的钻头对准树干中心位置,然后来回拉动绳子,转动转轴,利用转轴前端的钻头将松树干钻成一个大洞,再向空洞里面打入铁筒,这样松树干中央就形成了炮弹膛,2m长的松树炮就做成了。一般来说,做一个松树炮只需要2天的时间。
湘赣省军区兵工厂
1932年冬,东冲兵工厂迁至江西省莲花县九龙山,称为莲花九龙山兵工厂。1932年12月,红六军团所属部队以莲花九龙山兵工厂、永新赤色修械所和红三军团留在湘赣苏区的修械所为基础,在永新县潞江区九陂乡(现地名)建立湘赣省军区兵工厂,初期有240多人,修理各种枪支,制造手榴弹,复装枪弹。后发展到1000多人,可日产上万发枪弹、数千枚手榴弹,并能制造迫击炮弹。
湘赣省军区兵工厂又称湘赣军区兵工厂、湘赣省军械厂,简称湘赣兵工厂,是湘赣根据地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1934年6月,红六军团为配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命令湘赣兵工厂抽調100多人组成红六军团工人连随军西征,其余人员就地疏散。
鄂东南兵工厂及
湘鄂赣省兵工厂
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等人领导了平江起义,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正式成立。同年9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这时,湘鄂赣根据地扩展到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的广大地区。1930年7月,以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军独立师和红5军第1纵队为主,与修水、平江、铜鼓等各县赤卫队合编成红16军,当时属红三军团。1933年夏,红16军编入红六军团,缩编为第16师。
鄂东南兵工厂
1930年2月,鄂东南兵工厂在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沙基畈创立。詹侠东任兵工厂厂长,胡金山任经理,胡秀峰任总工程师,王只谷任特派员(后任经理、政治委员)。
沙基畈的自然地理条件好,两面有山,可以放哨,也便于守卫。如果发生什么情况,山上一打枪,四面八方都可以听到。前面有一条小河,既有了水源,又可以行船搞运输。中间是个大平畈,畈上有一个大村庄,庄上有一座大土豪的房子,主人早已逃跑,可以做厂房和供2000人居住。离沙基畈不远的明家湾有烟煤资源,在离沙基畈十几里的通山有造弹药用的硫磺。
兵工厂创建初期,设备很简陋。除了从敌人手里缴来的3架台钳、1座红炉外,主要是一些土设备。翻砂用的炼铁炉,是工人们用头发、稻草、泥巴将汽油桶壁糊起来的(代替耐火砖)。风箱是大油桶做的,由于风箱做得较大,很笨重,一个人拉不动,需4~6人一起用绳子拉动。
制造枪炮、弹药时需要付出很大的劳动,如制造击针是靠铁匠用手工打出粗坯后,先用粗锉子锉,再用细锉子锉,最后相差毫厘,就用砂纸磨。枪管也是靠手工钻出的,钻1根需要2人花半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生产火药时,碾轮由2人对拉,每天12人轮流干,每天最多碾成2槽。试制第一挺机枪时,技术人员石大山花了4个月时间。制成后,厂长和工人们都很高兴。试射时,发现拉杆粗了一点,石大山用锉子锉了几下,仍不能用,他难过得眼睛都哭肿了。经过反复试验,最后才成功,从试制到成功整整花了7~8个月的时间。
当时运到前方去的手榴弹,有一枚在爆炸时只破成两半,部队的人拿着弹壳到兵工厂来询问情况。工厂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发现弹壳里有一条熟铜线,影响了手榴弹的质量。从此以后,兵工厂对质量要求更加严格,每次出厂都要经过严格检查,确认无问题后,方能出厂。
对于制造枪炮弹药所需要的原材料,工厂尽可能做到废物利用,就地解决。翻砂需要用的铁和铜,是老百姓送来的废铜烂铁;制炮弹和枪弹用的炮弹壳、枪弹壳,主要是从战场上捡来的;生产底火使用的熟紫铜是群众捐献给兵工厂的紫铜壶。
1931年9月,鄂东南兵工厂迁入湘鄂赣省修水县上衫村西湾(今湖南省境内),占地面积2285m2,共有房屋20余间。鄂东南兵工厂盛时有翻砂、木工、铁工、火药、子弹5个大组;机修、保管、总务3个大处;2个运输队;1个警卫大队。包括供销社、剧团、通讯、勤杂等在内,共有1000多人。生产能力也由原来每天只能生产4枚手榴弹、200发枪弹、修理20~30支枪,提高到每天生产手榴弹100枚以上、枪弹500~600发、修理枪械(包括手枪、步枪及轻重机枪)30余支。过去不能生产的迫击炮弹,这时每天也能生产3号迫击炮弹15枚,2号迫击炮弹12枚,1号迫击炮弹12枚,手榴弹280枚,炸药15~20斤。另外,还能生产技术难度较大的仿德国造20发装的速射型驳壳枪、10发装的汉阳造驳壳枪、仿汉阳造步枪,并试制成功机枪。兵工厂生产的这些武器弹药,主要是供给湘鄂赣红军主力红16军、鄂东南红军主力红3师以及鄂东南各县的地方武装,为扩大红军部队、巩固苏维埃政权起到了一定作用。
湘鄂赣省兵工厂
1932年4月,鄂东南兵工厂迁到江西省万载县高村镇新竹村廖家组(现地名),有12间房屋,建筑面积约300m2。1933年3月,鄂东南兵工厂一分为三,一部分人员到湖北省京山县南山头建立南山兵工厂;一部分随红军修械,后在湖北省阳新县杨林铺进行生产,称杨林兵工厂;另一部分并入在湖南省平江县黄金洞芦头创立的湘鄂赣省兵工厂。
另外,在1932年春,湘鄂赣根据地栗山枪械局在湖南省平江县黄金洞栗山建立,盛时有170多人。1933年3月,该局与鄂东南兵工厂部分工人组成湘鄂赣兵工厂。湘鄂赣省兵工厂盛时有职工近400人,主要任务是修械和复装枪弹,造手榴弹、地雷等。1933年9月,该厂抽出部分骨干到江西省修水、武宁县和湖北省崇阳县建立修械厂;其余职工随当地游击队修械。
塔卧兵工厂及躲狮坪兵工厂
为策应中央红军突围转移,红军第二、六军团于1934年10月底发起湘西攻势,接连攻占了永顺、大庸(今张家界)、桑植等县城及广大乡村。同年11月,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贺龙任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军区司令员。至1935年1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根据地包括永顺、大庸、桑植三县的大部地区和龙山、保靖、桃源、常德、慈利5个县的部分地区。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红军第二、六军团牵制了大批国民党军队,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红二方面军(由红军第二、六军团及第32军组成)于1935年11月开始长征。其间既与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周旋,又与张国焘的阴谋分裂活动作斗争,促成了红四方面军北上,最终形成了三个方面军的会师。
1934年12月,红军第二、六军团在湖南省永顺县塔卧涂家台创办了“湘鄂川黔边区临时修械厂”,又称塔卧兵工厂。工厂设在土家族农民涂光模家里。厂长马宜胜,副厂长涂向成,政治指导员曾陆生,经理田瑞武,管理员周羽鹏。人员是抽調的红军战士和当地的铁匠、木匠,共有50余人。工厂有红炉、子弹、翻砂、修理、手榴弹几个车间。他们利用简单的铁、木工具修理枪支,把空弹壳装上火药,把铜钱和废铜熔化后制成弹头,还用土火药试制手榴弹。
后来,工厂搬迁到湖南省龙山县龙家寨的躲狮坪(今多土坪),改称躲狮坪兵工厂,规模达330多人,其中有100人的运输队,50人的警卫部队。该厂生产用的原材料来源:一是缴获和没收敌军和土豪劣绅的物资;二是收购破铜废铁;三是通过各种关系到白区采购;四是动员群众到战场上收捡弹壳。所用木材、木炭就地解决;煤燃料则由运输队从龙家寨煤矿开采搬运。工厂的工人,既是生产队,又是战斗队,平时生产,战时拿起武器同敌人拼杀。1935年4月中旬,红军撤离永顺时,兵工厂便随红军分迁至桑植县的方家坪和龙山县茨岩塘镇的甘露坪,继续生产。红二、红六军团突围长征时,兵工厂抽調部分人员组成随军修械所,其余人员就地疏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同年8月,红二方面军修械所改编为八路军120师修械所,杨开林任所长。9月21日,120师修械所随军挺进晋西北,流动修械。
编辑/曾振宇
□更云
……
红二方面军成立于1936年7月,是三大主力部队创建最晚的,但其成立前的所属部队先后转战湘鄂西、湘赣、湘鄂赣、黔东以及湘鄂川黔等地区,并在这些地区创建了许多兵工厂——
红二方面军成立于1936年7月5日,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所属部队由红军第二军团、第六军团及第32军(原为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组成。其中,第二军团由湘鄂西根据地的红军第4军和红军第6军于1930年7月合编而成,第六军团由湘赣根据地的红军第17师和湘鄂赣根据地的红军第16师、第18师于1933年7月合编而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二方面军所属部队先后转战湘鄂西、湘赣、湘鄂赣、黔东以及湘鄂川黔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开辟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并创建了许多兵工厂。主要的兵工厂有: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洪湖兵工厂,在湘赣革命根据地创建东冲兵工厂及湘赣省军区兵工厂,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创建鄂东南兵工厂及湘鄂赣省兵工厂,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建塔卧兵工厂及躲狮坪兵工厂。
洪湖兵工厂
洪湖兵工厂是红二军团所属的兵工厂,又称湘鄂西兵工厂,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一个较大的兵工厂。
1930年7月,贺龙领导的红4军与周逸群领导的红6军在湖北省公安县陡湖堤会师,两军合编为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贺龙巡视了苏区的腹心地带剅口、桥市等地,作出了要把“洪湖西岸建成红二军团战略辎重后方”的指示,于是建在石首县横沟寺的石首修械所即被扩建为红二军团洪湖兵工厂。1931年5月,兵工厂迁到湖北省监利县匡家老墩,规模逐渐扩大。
1932年9月,蒋介石調集10万人的军队,对湘鄂西根据地进行再次大规模“围剿”。同年10月,红军被迫退出洪湖地区,转移到湘鄂边地区。当时,洪湖医院等单位有3000多人惨遭杀害,根据地受到严重摧残。为了兵工厂人员的安全和机器设备不落入敌手,根据上级决定,工厂将机器拆卸沉入湖中,人员一部分遣散,一部分携带轻便工具跟随部队行动,洪湖兵工厂至此结束。
洪湖兵工厂鼎盛时期有250多人,直属中共鄂西特委领导。厂长周正,政委杨锦堂。厂部下设锻工科、模型科、机械科、轻工科、子弹科和机修、机械2个车间。机修车间又设器材、修理、检验3个股。
该厂的主要设备有刨床、铣床、钻床各1台,车床2台,90马力柴油机1部。除修理各种枪械外,主要生产炸药、复装枪弹、仿造汉阳造步枪和迫击炮弹。为了打击湖上敌人的巡逻艇和快艇,工厂还试制生产了一些水雷。洪湖兵工厂在监利县期间,遵照贺龙的指示,曾为地方武装生产过大量的“独一撅”手枪。该枪虽然无膛线,但由于发射步枪弹,近距离威力较大。
厂里的工人一部分是当地的各种工匠,一部分是党组织从上海、武汉、长沙、四川等地动员来的工人和少数技术人员。他们以厂为家,热心向青年工人传授技术。每个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分别带7个青年工人,紧密结合实际学习,每星期测试一次。青年工人进步较快,逐步成长,后来都成了熟练工人。厂内还成立了“青工模范队”,在生产上起到了突出作用。
贺龙曾3次到兵工厂视察。其中一次是在1931年冬,贺龙带着警卫员羿从美等人到兵工厂了解生产情况,并带来1挺刚缴获但损坏的圆盘机枪(英国刘易斯轻机枪——编者注)交给工人修理,借此考核工厂的技术水准。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只用3天时间就修好了。贺龙非常高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贺龙还观看了工厂对青年工人的技术考试。参加考试的有40多名青年工人。考试内容先是现场制作零件。当贺龙看到不少青年工人以熟练的操作技术制出了零件,有的还超过老师傅的手艺时,高兴地说:“你们这班伢子不错,希望你们多修枪、多造枪,支持红军打胜仗!”
在贺龙的关怀和鼓舞下,洪湖兵工厂掀起了努力学习和生产的高潮,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每天能修枪70多支,复装枪弹300排(一般每排5发),3天可造花机关枪(即德国伯格曼冲锋枪,该枪在中国俗称花机关枪,缘于其枪口部位有一圈散热孔——编者注)2支。
东冲兵工厂及
湘赣省军区兵工厂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1年7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在赣江以西成立湘赣省。同年10月,正式成立了中共湘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王首道、任弼时先后任省委书记,袁德生、谭余保先后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至此,以江西省永新县(现地名)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可靠的西部屏障和巩固的战略侧翼,同时也是沟通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桥梁。
1932年初,袁德生、王震等由中央革命根据地返回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永新县,开始了湘赣军区的组建工作。1933年7月成立湘赣军区,湘赣根据地的红8军改为第17师,湘鄂赣根据地的红16军改为第16师,红18军改为第18师,三个师合编组成红六军团,军团首长由第17师师长萧克兼任。1934年8月,萧克正式任军团长,王震任军团政委。
东冲兵工厂
1930年9月,罗炳辉、谭震林率红12军攻占湖南省攸县,在该县的东冲村开始建立东冲兵工厂。当时任攸县苏区政府副主席的程志道,将其家族祠堂“程氏祠堂”腾出,作为修造处所,同时,也在其周围隐蔽的溶洞内修造枪械。工厂主要任务是修理枪支,制造土枪、梭镖、大刀、匕首、松树炮等武器。
松树炮是一种特别的武器。制造松树炮,首先将松树干固定在车架上,使手工摇钻的钻头对准树干中心位置,然后来回拉动绳子,转动转轴,利用转轴前端的钻头将松树干钻成一个大洞,再向空洞里面打入铁筒,这样松树干中央就形成了炮弹膛,2m长的松树炮就做成了。一般来说,做一个松树炮只需要2天的时间。
湘赣省军区兵工厂
1932年冬,东冲兵工厂迁至江西省莲花县九龙山,称为莲花九龙山兵工厂。1932年12月,红六军团所属部队以莲花九龙山兵工厂、永新赤色修械所和红三军团留在湘赣苏区的修械所为基础,在永新县潞江区九陂乡(现地名)建立湘赣省军区兵工厂,初期有240多人,修理各种枪支,制造手榴弹,复装枪弹。后发展到1000多人,可日产上万发枪弹、数千枚手榴弹,并能制造迫击炮弹。
湘赣省军区兵工厂又称湘赣军区兵工厂、湘赣省军械厂,简称湘赣兵工厂,是湘赣根据地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1934年6月,红六军团为配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命令湘赣兵工厂抽調100多人组成红六军团工人连随军西征,其余人员就地疏散。
鄂东南兵工厂及
湘鄂赣省兵工厂
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等人领导了平江起义,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正式成立。同年9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这时,湘鄂赣根据地扩展到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的广大地区。1930年7月,以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军独立师和红5军第1纵队为主,与修水、平江、铜鼓等各县赤卫队合编成红16军,当时属红三军团。1933年夏,红16军编入红六军团,缩编为第16师。
鄂东南兵工厂
1930年2月,鄂东南兵工厂在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沙基畈创立。詹侠东任兵工厂厂长,胡金山任经理,胡秀峰任总工程师,王只谷任特派员(后任经理、政治委员)。
沙基畈的自然地理条件好,两面有山,可以放哨,也便于守卫。如果发生什么情况,山上一打枪,四面八方都可以听到。前面有一条小河,既有了水源,又可以行船搞运输。中间是个大平畈,畈上有一个大村庄,庄上有一座大土豪的房子,主人早已逃跑,可以做厂房和供2000人居住。离沙基畈不远的明家湾有烟煤资源,在离沙基畈十几里的通山有造弹药用的硫磺。
兵工厂创建初期,设备很简陋。除了从敌人手里缴来的3架台钳、1座红炉外,主要是一些土设备。翻砂用的炼铁炉,是工人们用头发、稻草、泥巴将汽油桶壁糊起来的(代替耐火砖)。风箱是大油桶做的,由于风箱做得较大,很笨重,一个人拉不动,需4~6人一起用绳子拉动。
制造枪炮、弹药时需要付出很大的劳动,如制造击针是靠铁匠用手工打出粗坯后,先用粗锉子锉,再用细锉子锉,最后相差毫厘,就用砂纸磨。枪管也是靠手工钻出的,钻1根需要2人花半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生产火药时,碾轮由2人对拉,每天12人轮流干,每天最多碾成2槽。试制第一挺机枪时,技术人员石大山花了4个月时间。制成后,厂长和工人们都很高兴。试射时,发现拉杆粗了一点,石大山用锉子锉了几下,仍不能用,他难过得眼睛都哭肿了。经过反复试验,最后才成功,从试制到成功整整花了7~8个月的时间。
当时运到前方去的手榴弹,有一枚在爆炸时只破成两半,部队的人拿着弹壳到兵工厂来询问情况。工厂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发现弹壳里有一条熟铜线,影响了手榴弹的质量。从此以后,兵工厂对质量要求更加严格,每次出厂都要经过严格检查,确认无问题后,方能出厂。
对于制造枪炮弹药所需要的原材料,工厂尽可能做到废物利用,就地解决。翻砂需要用的铁和铜,是老百姓送来的废铜烂铁;制炮弹和枪弹用的炮弹壳、枪弹壳,主要是从战场上捡来的;生产底火使用的熟紫铜是群众捐献给兵工厂的紫铜壶。
1931年9月,鄂东南兵工厂迁入湘鄂赣省修水县上衫村西湾(今湖南省境内),占地面积2285m2,共有房屋20余间。鄂东南兵工厂盛时有翻砂、木工、铁工、火药、子弹5个大组;机修、保管、总务3个大处;2个运输队;1个警卫大队。包括供销社、剧团、通讯、勤杂等在内,共有1000多人。生产能力也由原来每天只能生产4枚手榴弹、200发枪弹、修理20~30支枪,提高到每天生产手榴弹100枚以上、枪弹500~600发、修理枪械(包括手枪、步枪及轻重机枪)30余支。过去不能生产的迫击炮弹,这时每天也能生产3号迫击炮弹15枚,2号迫击炮弹12枚,1号迫击炮弹12枚,手榴弹280枚,炸药15~20斤。另外,还能生产技术难度较大的仿德国造20发装的速射型驳壳枪、10发装的汉阳造驳壳枪、仿汉阳造步枪,并试制成功机枪。兵工厂生产的这些武器弹药,主要是供给湘鄂赣红军主力红16军、鄂东南红军主力红3师以及鄂东南各县的地方武装,为扩大红军部队、巩固苏维埃政权起到了一定作用。
湘鄂赣省兵工厂
1932年4月,鄂东南兵工厂迁到江西省万载县高村镇新竹村廖家组(现地名),有12间房屋,建筑面积约300m2。1933年3月,鄂东南兵工厂一分为三,一部分人员到湖北省京山县南山头建立南山兵工厂;一部分随红军修械,后在湖北省阳新县杨林铺进行生产,称杨林兵工厂;另一部分并入在湖南省平江县黄金洞芦头创立的湘鄂赣省兵工厂。
另外,在1932年春,湘鄂赣根据地栗山枪械局在湖南省平江县黄金洞栗山建立,盛时有170多人。1933年3月,该局与鄂东南兵工厂部分工人组成湘鄂赣兵工厂。湘鄂赣省兵工厂盛时有职工近400人,主要任务是修械和复装枪弹,造手榴弹、地雷等。1933年9月,该厂抽出部分骨干到江西省修水、武宁县和湖北省崇阳县建立修械厂;其余职工随当地游击队修械。
塔卧兵工厂及躲狮坪兵工厂
为策应中央红军突围转移,红军第二、六军团于1934年10月底发起湘西攻势,接连攻占了永顺、大庸(今张家界)、桑植等县城及广大乡村。同年11月,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贺龙任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军区司令员。至1935年1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根据地包括永顺、大庸、桑植三县的大部地区和龙山、保靖、桃源、常德、慈利5个县的部分地区。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红军第二、六军团牵制了大批国民党军队,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红二方面军(由红军第二、六军团及第32军组成)于1935年11月开始长征。其间既与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周旋,又与张国焘的阴谋分裂活动作斗争,促成了红四方面军北上,最终形成了三个方面军的会师。
1934年12月,红军第二、六军团在湖南省永顺县塔卧涂家台创办了“湘鄂川黔边区临时修械厂”,又称塔卧兵工厂。工厂设在土家族农民涂光模家里。厂长马宜胜,副厂长涂向成,政治指导员曾陆生,经理田瑞武,管理员周羽鹏。人员是抽調的红军战士和当地的铁匠、木匠,共有50余人。工厂有红炉、子弹、翻砂、修理、手榴弹几个车间。他们利用简单的铁、木工具修理枪支,把空弹壳装上火药,把铜钱和废铜熔化后制成弹头,还用土火药试制手榴弹。
后来,工厂搬迁到湖南省龙山县龙家寨的躲狮坪(今多土坪),改称躲狮坪兵工厂,规模达330多人,其中有100人的运输队,50人的警卫部队。该厂生产用的原材料来源:一是缴获和没收敌军和土豪劣绅的物资;二是收购破铜废铁;三是通过各种关系到白区采购;四是动员群众到战场上收捡弹壳。所用木材、木炭就地解决;煤燃料则由运输队从龙家寨煤矿开采搬运。工厂的工人,既是生产队,又是战斗队,平时生产,战时拿起武器同敌人拼杀。1935年4月中旬,红军撤离永顺时,兵工厂便随红军分迁至桑植县的方家坪和龙山县茨岩塘镇的甘露坪,继续生产。红二、红六军团突围长征时,兵工厂抽調部分人员组成随军修械所,其余人员就地疏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同年8月,红二方面军修械所改编为八路军120师修械所,杨开林任所长。9月21日,120师修械所随军挺进晋西北,流动修械。
编辑/曾振宇
□更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