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子政务求新求变

  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工业经济时代,而北京等城市已率先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服务经济”不仅体现在服务业在GDP中占据高额的比例,更体现了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是各级政府领导需面对重要的使命。本期电子政务专题,将围绕政府信息化发展的困惑与突破口,从政府、专家、厂商等多视角探讨新时期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8月14日,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计算机报社承办的“2009年北京市政府机关信息化建设与研讨会”(以下简称为“政府信息化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探讨北京市政府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会上,来自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的副主任王克义、各个厂商代表以及来自北京市政府各委办局18区县信息中心的近70位嘉宾会聚一堂,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政府与资源管理处处长林绍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聂大同、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副主任任京萍等多位嘉宾做了主题发言,共同探讨北京现阶段的政府信息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北京政府信息化的实战经验,值得其他城市信息化建设借鉴。

  服务型政府初现成效

  目前,国家大部分地区现阶段是工业经济时代,而北京市已率先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不仅是国际发展潮流,也是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的未来经济模式。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表明“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十一五”规划对北京服务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据悉,到2008年,北京人均GDP为9000美元,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在北京的全部GDP中,服务业占73%,可见服务业已然成为北京经济支柱。

  随着北京服务业的发展,北京的投资重点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基础建设转向了公共设施的投资,并且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林绍福在主题发言中介绍,目前,北京已经建立起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实现政务公开,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同时,一大批基于电子政务的应用系统应运而生,给城市稳定运行、支撑百姓正常生活、支持经济监测等多个方面带来了有力保证。现在北京已经建成了市、区两极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实行了“1+8+N”体系,其中“1”代表已经建成的市市政市容委,“8”代表城八区,“N”代表了33个市属相关委办局以及14家公共服务企业。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覆盖了市区1226平方公里,136个街道,约合2039个社区范围,一共分成了24850个城市管理网格,城管监督员3000多人,大大小小的网格基本实现了精细化、全方位、全时段的城市管理。除了城市管理,政府对民众生活也颇为关心,政府建设了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对6万多种食品的生产、配送和流通进行监控,并发布7万家餐饮企业的基础信息和65大类3900多种食品的抽查检验情况,这一系列的举措,保证了居民生活的质量和安全。据悉全市已经建成的体系有590多个,覆盖了85%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核心业务。

  北京市的电子政务不仅采用了网格式的管理,还在信息共享方面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共享包括政务信息共享和基础信息共享,在《信息建研会》上,林绍福分别介绍了这两个方面的信息共享情况。政务信息共享方面,北京市现在已有58个委办局和13个区县链接到市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平台支撑起了600多项跨层级、跨部门的共享交换工作,数量累计达到1.9亿条;北京市27个政务部门共享目录、需求目录的注册工作,其中共享需求资源目录已注册的达到了3000多项。基础信息共享方面,北京市政府建立了人口基础信息库,已有10个部门完成入库工作,数据入库累计有5500万人,并且还开展了9个部门的人口数据对比核实工作;除了建立人口信息数据库,政府还建立了法人基础数据库,迄今为止,已有81万个企业法人、700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2000多个各种社团进入到法人基础数据库,该数据库已经为27个部门和区县提供了组织机构代码以及相关数据信息的共享服务。林绍福认为,北京以需求为导向、以平台为支撑的共享工作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政府信息化建设中政府采购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任京萍介绍说,现在采购中心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找到了最大限额的透明度方案,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随开标实现网上直播,同时开通八路视频监控系统,对评标现场进行实时监控,这种做法得到采购当事人和监管部门一致好评。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采购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内外网功能面面俱到,如内网的供应商管理、项目档案管理、数据统计查询,外网的网上公开招标、电子投标文件制作系统、网上竞价等,并且网上论证、询标功能已基本具备。

  信息化平台的成功带来了明显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购项目运做实现规范化。二是招标文件制作标准化、规范化。三是有利收集、分析、整合投标数据。四是初步实现招投标网络化。

  困顿犹存 排查“病因”

  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从来就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每个城市的建设进程迥异,北京作为走在电子政务建设最前面的城市,必然会碰到最“新鲜”的问题。

  “目前,电子政务发展进入了共享整合、业务联动、提升绩效、促进创新阶段。” 林绍福认为:“这必然会带来新的需求,比如,社会对电子政务服务绩效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领导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和期望越来越高;部门信息化工作重点从应用系统建设转向应用运行管理和绩效提升;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性、综合性应用需求和信息共享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强;业务管理体制机制优化与改进和业务规范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显现。”

  林绍福指出,目前北京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对城市运行监管、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运行监测和市场运行监管等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二,电子政务服务覆盖面、对象受益面有待扩大,服务便捷程度、质量和绩效有待改进;三,对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行政流程等调整和再造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还有待加强;四,电子政务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政策、制度和标准还比较欠缺,统筹管理难度较大,多头投资、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超需求建设等现象还难以消除,面向基层和企业的数据重复采集现象不减反增,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有待提高。

  大会上,任京萍也阐述了政府信息化的政府采购出现的相关问题。她认为电子化政府采购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采购模式,是基于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平台而实现的,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应用技术对电子化政府采购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传统的政府采购模式相比,电子化政府采购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电子采购任然需要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安全问题,任京萍期望:“让政府采购过程像鱼缸里的鱼一样公开透明”,政府采购将来会运行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下,形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政府采购的透明性,另一方面,也把政府采购体制曝光无遗,给了不法分子搞破坏的机会,所以电子化安全系统将是政府采购电子化操作平台安全、高效运行的命脉所系,政府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体系和解决方案。再如电子化政府采购的法律体系保障问题和政府采购的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的问题。推行电子化政府采购,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发挥政府集中采购的规模优势,实现规模效益。为了发挥电子化政府采购的规模优势,首要任务是建立大范围的市场,最大程度地实现政府采购的信息资源共享。政府应当结合各区县政府采购工作实际,降低政府采购成本,对某些政府采购额度小、批量少的采购项目,尝试委托上一级采购机构采购实施集中采购的办法,达到规模采购,实现规模效益。

  这些问题带给我们很多困惑,在现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政务要如何转变成生产力?电子政务又应该怎么变革生产关系?电子政务绩效如何体现,应该怎样改进,如何才会被认同?电子政务如何与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融合,如何促进自主创新?电子政务如何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融合?

  千亿工程提升信息化高度

  北京市政府信息化存在一些问题,发展得并不完善,但现在是探索时期,肯定会遇到坎坷,探索过后,必然可以找到一条对的路,使政府信息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林绍福在大会详细阐述了北京市电子政务的近期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按照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要求,不断完善纵横覆盖、资源共享、条块联动、惠及大众的电子政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比例和深度;拓展网格化管理模式应用,在城市运行、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实现精细化、敏捷、高效、主动式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带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服务覆盖面、受惠面和满意度;更加有效地支撑、保障和促进城市安全运行、经济持续增长、市场平稳运行和社会安定和谐。

  落实到具体任务上,则是要夯实基础工作,做到职责清、底数明;整合服务、提升绩效;深化应用、提升绩效;完善共享交换体系等基础设施,抓好信息资源共享;推进移动政务、促进产业发展;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进一步健全和创新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和机制 。

  在这一过程中,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得开发利用与自主创新以及产业发展融合至关重要,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应用试点示范统筹管理机制,推进自主创新产品在电子政务应用中试点、示范;加快出台电子政务外包和市场化融投资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和运维,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IT服务水平;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和社会性增值开发利用的政策和管理办法,重点在地理空间、民生和信用等领域开展试点;电子政务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规则规范性要求;研究制定自主创新产品在电子政务应用中订购和首购政策和措施,开展需求明确的信息化服务、软硬件产品政府采购。

  聂大同在大会上的演讲非常振奋人心,他的观点是,要“把握机遇辉煌转身鼓翼高飞”。应该从批评电子政务的阴影中走出来,从自我完善转向融合发展。

  为了北京市信息化未来发展,北京市政府今年7月6日正式公布《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年)》(以下简称《计划》)及《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任务分工》。据了解,在该计划实施过后,北京市将投资1000亿元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拉动相关产业投资近2000亿元,把北京市建设成为一个信息枢纽和互联网中心。

  信息化工程是发展转型牵引动力,除了创新型应用外,还需巧妙运用新技术。

  聂大同认为,北京电子政务应该有所变化,电子政务公务人员应该从电子政务被批评的阴影中走出,从自我完善转向融合发展,电子政务应该进行八大转变。第一,将电子政务的局限转向统筹信息化;第二,将电子政务的出发点进行调整,从强化社会管理改善公众服务转向改善公众服务强化社会管理;第三,把电子政务的框架由致力规范内部建设转向开发开放的市民服务平台建设;第四,将现在资源共享的资源目录体系转向政府公共服务供应体系;第五,有关部门应该协商电子政务相关行政部门之间的重合区域,将电子政务跨部门融合发展转变;第六,将电子政务从贵且局限的专网转向开放的公网VPN;第七,将电子政务的开发平台从桌面的J2EE转向移动的.Net;第八,将电子政务的相关应用软件从委托固定公司整体开发转向优选购买基础成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