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得青山高又高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职场,忍受,甲骨文
  • 发布时间:2012-04-06 15:31

  宋朝大词人苏东坡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时,与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他自觉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佛印禅师看了,拿笔在诗尾处批了二个字“放屁”,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打开一看,立刻无明火起,乘船过江来找禅师理论。

  苏东坡过江之后,发现寺门紧闭,上贴一纸条云:“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此刻,微风拂过,江帆远去,苏东坡回身而返,惭愧不已。

  看来,“一屁”难忍,定力尚远。

  苏东坡尚却如此,何况吾辈,许多时候,真的就不能忍受那屁大点的事。

  “我受不了啦!”

  “我不想再这样下去了啦!”

  “我要崩溃了!”

  “我实在是无法再顺从了。”

  “我不伺候他这个大爷了……”

  上面的话,我们是不是常常能听到?

  上面的话,我们是不是偶尔也会那样说?

  难道,真的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吗?

  非也。

  到了“孰不可忍”的程度,就不会大肆张扬了,早就怒发冲冠,揭竿而起了,管它三七二十一。

  所以,能“忍”还是不要“刀子嘴”,咋咋呼呼,天机皆泄,默默承受才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定力——弹簧受到压力越大,反弹起来也就越高。在“鸭梨”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不妨自嘲一下:让“鸭梨”来得更猛烈些吧!

  尤其是初入职场者,书生意气,指点江山,热情能把寒冬腊月的凉炕睡热,起身还可九天揽月。如此的壮志雄心,自然看不过某些权势人物的颐指气使,也由不得所谓的“红人儿”丢白眼,给气受……久而久之,就“愤青”了。

  定力不够,那就把“忍”字装裱好,悬挂墙上,无事静观之,寓忍于心境;遇事抬头望,给自己提个醒。

  其实,“心”上悬“刃”,命悬一线,这个时刻,还能不动声色,从容不迫,笑面春意,豁朗秋风,才可谓“忍”。我们在职场上碰到的再棘手、再纠结的事情,离咽喉尚有距离,与其剑拔弩张,不如刀枪入库。留得青山,也就留有余地。不留余地,就是不给自己留退路。少了退路,多的就是死路。

  孔夫子站在春秋,留下“小不忍则乱大谋”。

  六祖惠能高瞻远瞩于大唐,低语:“忍则众恶无喧。”

  王永彬在清代的漫漫长夜,与友人《围炉夜话》:“莫之大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星云大师在海峡那边慧解《金刚经》“得成于忍”时,叮咛要“逢人轻贱,护于口,忍于心”。

  一念之“忍”,万事可顺。

  不过,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也不能太憋屈了,抱怨、发火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找对目标,也就是我们开枪瞄准的靶子要准确无误——谁能解决问题,就向谁一阵“突突突”,否则,无的放矢,问题不能解决,反倒贻笑大方。再有,对事不对人,这样就不会把他人、尤其是无辜者牵连进来,要尽可能减少“不忍”之后留下的可能后果。

  有关“忍”,有段顺口溜值得借鉴:把看不顺的人看顺;把看不起的人看起;把不想做的事做好;把想不通的事想通;把快骂出的话收回;把咽不下气的咽下;把想放纵的心收住……

  鹰立如睡,虎形似病——这是大“忍”的境界,我们当学。

  “依”靠自己

  说到“依”字,曹操《短歌行》中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谓深入人心。是啊,绕树转悠了三圈,还是拿不定主意:哪条枝才是可以依靠的呢?

  这种心境,人之常情,心有戚戚然。

  我们初入职场,放眼望去,常常找不到一个知己,说话做事,战战兢兢。那面孔、那环境、那氛围、那流程、那约定俗成的一切的一切,都仿佛一堵墙,高大阴森,堵在前面。这种状态之下,不由自主地都想找个靠山,大树底下好乘凉,或者多交朋友,遇到“寒流”时,能够“抱团取暖”。

  但是,“何枝可依”?

  我们都会发出与曹操同样的慨叹。

  暂且放下这一发问,让我们回到久远的过去,看看“依”字的最初形态,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启迪。

  甲骨文的“依”字,外部是一件大大的衣服,两边开口处是袖口,而衣服内是一个面向左面的“人”。意思十分明了:人,依靠衣服来取暖。先民造“依”字的自觉意识和独立精神,值得三思。自己身上的“衣”,还要“人”自己来打理,尤其过冬的棉服,更要提前准备。引申开来,做人立事,最终“可依”的是自己。

  “依”字草创,体现的是自给自足,独立自主,并没有今天的“依靠”、“依傍”之意。可见,我们后来人的体质里,真的缺少了一点先民自强的骨气和血性。

  我们当认真审视“依”字,不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靠自己,丰衣足食,拼下一个新天地。

  良“木”不可“束”也

  木,可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才,也可能萎缩不举,与泥为伍。检讨一下这种成长历程中的冰雪两重天,打铁还得自身硬——找一些客观上的借口,那是自欺欺人,我们自己,该是清醒的时候了。

  你,此刻,没有睡着吧?

  如果我们是职场新人,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蹑手蹑脚,做起事来也就缩手缩脚,说话也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无可厚非。但是,时间久了,还不敢把长绿的叶子伸展开来,接受雨打风吹,这种“自闭”就难以见到生命之蓬勃的彩虹。

  自己被束缚住了,别人如何解放得了。

  “束”字的甲骨文造型形象逼真:三根木头被外围类似绳子的东西,死死捆绑住了。观之,感到窒息。

  “束”字到了金文和小篆时期,那个圈套“阴魂”不散,依然困扰着“木”,尽管位置由外围演变到了勒紧“木”的颈部。看了,更是呼吸困难。

  “束”字到了楷书时期了,良“木”遭到围困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

  通观“束”字的演变,其“捆绑”之意,未变。那么,就一个“束”字本身来说,无关痛痒,但作为一个人才之良“木”,如果被自身的绳索捆绑住了,无法施展旺盛的生命力,其状不可谓不惨痛。

  我们说“木”被捆绑为“束”,不得自由解放,其形态之窘迫,反衬我们的成长,并用来照照镜子,还是有所裨益的。

  我们不妨再看——

  “木”与“才”在一起,成“材”;

  “木”与“寸”在一起成“村”;

  “木”与“对”在一起成“树”;

  “木”与“木”在一起成“林”……

  这都说明,“木”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受拘束,否则,难有出头之日。

  例如——

  木在门里,就成“闲”;

  木被“口”封住,就成“困”;

  木被扁“口”套住,就“束”手无策,无力挺拔。

  所以,不要总给自己套上无形的枷锁。

  戴着镣铐,是不能翩翩起舞的。

  文/老范行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