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后IPO猜想”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Facebook,互联网,融资
  • 发布时间:2012-06-07 15:36

  Facebook代表了互联网的新形态,这毫无疑问。但现在,它真的值1000亿美元吗?

  5月18日,Facebook创下了科技股IPO的历史纪录:融资总额达到160亿美元,总市值超过1040亿美元。

  3天后,又一项新的纪录被刷新——Facebook创下了近5年来美国股市IPO跌幅之最,累计达到18.4%。

  科技界哗然。

  事实上,除去全球整体经济和投行操作技术的因素,Facebook股价的“跳水表演”并非是无迹可寻——这是一家拥有9亿用户的伟大公司,但现在,它还称不上无懈可击。

  单薄的商业模式

  Facebook提交的IPO招股书显示,其2011年的总营收为37.11亿美元,其中广告营收的比例达到了31.54亿美元,占比达到了85%。

  但是,另一组数据则就不那么令人高兴了——2010年Facebook的营收增长了154%,2011年降为88%;相应的广告营收增幅则从2010的146%跌落到2011年的69%。与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相反,Facebook在广告营收方面的增速似乎过早地出现了放缓趋势。

  从整体上看,Facebook主要依赖于在网页上投放显示广告,然后利用社交关系链进行传播的模式。销售人员在这一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比较谷歌成熟的自动化广告网络体系,效率和转化率都比较低下。就在其上市前,通用电气以“效果不佳”为由撤销了1000万美元的Facebook广告投放计划。

  更糟的是,Facebook在探索其他商业模式时,几乎束手无策。Facebook在招股书中承认,由于通过移动设备登录Facebook的用户越来越多,2012年第一季度网站的广告营收已经出现下滑,目前移动广告尚未带来有效营收。

  扎克伯格的反击

  毫无疑问,Facebook缔造者马克·扎克伯格绝不会放任Facebook的股价持续跳水——事实上,他已经展开行动。

  首先,扎克伯格成就了图片社交应用Instagram的“13人10亿美元神话”。这一步棋更多地是被看作“遏制潜在竞争对手”——当初正是因为拒绝了雅虎的收购,才有了今天的Facebook。虽然收购Instagram的过程看上去有些“儿戏”,但扎克伯格应该也很明白,不能“因小失大”,成为现在的雅虎。

  第二步棋出现在IPO当日,Facebook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移动社交礼物赠送应用——Karma。需要注意的是,通过Karma送出的并不是虚拟礼物,而都是像香槟这样的真实物品。除了继续弥补移动端的短板,这也是Facebook在社交电子商务领域的一次尝试。毕竟,基于大流量的互联网通用平台,最主要的盈利方式除了广告,就是电子商务端的分销。如果能在此领域有所收获,Karma的意义对于Facebook而言,将比Instagram更加重要。

  最新的策略是两则还未经过官方确认的传言:收购老牌浏览器厂商Opera以及开发移动OS(操作系统)。扎克伯格曾经表达过这样的忧虑——“我不想让Facebook沦为移动终端上的一个应用。”而这两招棋都能化解他的担心——平台流量端口的前移。

  移动浏览器的地位正在逐渐强化,成为移动终端上不可忽视的“亚平台”。尽管近年来Opera的风头不及依托巨头的Safari和Chrome,但不能否认,当今浏览器上的众多技术以及产品创新,都起源于这一挪威厂商,其实力不可小觑。如能收购成功,除了能将流量进一步导向自身平台,Facebook还有机会突破技术瓶颈,获得在移动浏览器上投放显示广告的能力,增加收入。这对于在移动端缺乏类似iAd、Admob广告平台的Facebook来说,非常重要。

  很难想像Facebook会去开发移动OS,即使是亚马逊这样的Android定制化系统。因为当前传统的手机OS市场已经不是一个增量市场,iOS、Android、Windows Phone的存在已经让这里拥挤不堪。

  因此,更为稳妥的方式是主攻Opera。鉴于Opera拥有自身的应用开发社区,再加上Facebook的应用多数仍然是基于Web平台开发,扎克伯格完全可以围绕浏览器来催熟移动端的布局,也能免去开发OS甚至硬件的巨大成本。

  更进一步说,一旦时机成熟,HTML5和Web API标准统一,浏览器将能够脱离移动OS成为完全独立的存在。Facebook将有机会打造一种与当前主流形态完全不同的移动生态体系,并籍此大量获益。

  本报记者 王哲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