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借钱”翻身
- 来源:英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券商,融资,金融改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9-29 14:52
券商“缺粮”?
近期多家券商发布融资公告,在弱势的A股多少显得有些刺眼。今年底19家上市券商中(不包括上市仅1年的3家券商),11家券商先后公布了融资方案,68.75%券商集中融资也预示着券商行业“粮仓告急”。
尽管多数券商在资金用途上含糊其辞,却近乎一致表示“将全部资金增加公司资本金、扩充公司业务等”,而今年券商板块的强势上涨就源于券商创新引擎的启动,投资者寄希望于创新将为券商打开新的盈利空间。
不过,资金成为券商创新道路上的“拦路虎”。近几年资本市场的表现有目共睹,券商所倚重经纪业务收入日渐萎靡,显然已经无力承担创新业务所需要的资金。
2012年券商半年报显示,净利润普遍大幅下滑,业务同质化严重是“病根”,方正证券行业的研究员赵甜认为,“创新领域成为‘救命稻草’,心里虽然没底,又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大同证券研究所所长石劲涌持不同观点,他对《英才》记者讲,即便是融资成功,投入创新业务领域“短期不一定获得投资回报,更有可能使券商业绩进一步下滑。”
然而券商“靠天吃饭”只有饿死,创新业务领域显得机会更多一些。权衡之下,大多券商选择募资“二次创业”。
券商显然早已完成传统业务布局,发展创新业务也就成为最大猜想,但创新业务到底有哪些?盈利空间有多大?何时获得投资回报?
势在必“融”
“券商创新不能仅仅从公司层面分析,这也是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具体表现,是国家经济转型重要的一部分。”石劲涌认为,券商创新是必然的动作。
因此,为了尽快的获得创新业务牌照,现金流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数据发现国海证券(000750.SZ)、东北证券(000686.SZ)、国金证券(600109. S Z)等资产负债率偏高券商最是积极。不过“缺粮”的券商融资渠道无非两类。
其一,如招商证券(600999.SH)、华泰证券(601688.SZ)、长江证券(000783. S Z)、中信证券(600030. S Z)四家券商就依靠短期融资券暂缓资金压力。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不断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招商证券就似陷入借新还旧的“怪圈”。
招商证券今年6、8月分别发行第一、二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40亿元、46亿元,期限均是91天;之后在8月24日,再次通过了第三期短期融资券的议案,发行规模不超过20亿元,期限同样为91天,显然招商证券患上了短期融资券“依赖症”。
另一类,如光大证券(601788.SH)似乎意识到了这点,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发行股票双管齐下确保“粮草充足”。今年6月公司审议授权管理层择机发行第一期融资券,发行规模不超过40亿元,期限不超过91天;随后在8月再次审议通过了不超过60亿元定向增发的议案。
光大证券短期融资券一旦发行成功,不仅短期解决公司的资金需求,也将为非公开发行股票争取充足时间。看来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才是最佳路劲,这也不难理解为何7家券商先后选择二级市场发行股票了。
对于券商此次融资潮来临,证监会“很淡定”,券商融资议案多数获批。这是监管层对所有金融改革领域一致的态度,还是券商独有?这对券商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利好频传
同为金融改革重点的银行“裹足”前行相比,券商更受监管层青睐。
金改的“春风”反而使银行业感到丝丝“寒意”,今年银行创新产品还未出现,先是被监管部门叫停短期理财业务,后又实行浮动利率,引入竞争机制……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更像是对银行“削权”。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人士对《英才》记者表示,“监管层希望银行的一部分储蓄流入到券商资产管理体系中来,以更多金融资产的存在,完善金融体系。”
相较银行的歹运,券商则明显受到了照顾。
近期,证监会再次推出券商“扶贫”计划。今年8月2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就修改《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在投资证券上持股比例以及投资金额上也给予一定“松绑”。
证监会还公布了《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和《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两项细则明确放宽了券商资管的投资范围和资产运用方式,还调整了券商自有资金参与集合计划的比例,删除了有关强制清盘的规定,并放开了同一客户只能委托一家证券公司进行定向资产管理的限制。
同时,将限额特定资产管理计划的成立条件由1亿元调整为3000万元,取消了限额特定资产管理计划双10%投资比例限制,并适当扩大了限额特定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范围。
资产管理业务仅占国内券商收入3%左右,国际大型券商占比达到10% -15%左右,“仅此推算,券商盈利空间不可限量。”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师对《英才》记者表示。
相隔一天,证监会又发布了关于就《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管理规定(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这项新政策意味着证券公司代销的金融产品将从公募基金和其他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扩大到银行理财、信托计划等有关监管部门批准或认可的金融产品。
代办金融产品在国际大券商业务占比约10%-12%,而我国还仅是依靠代理基金赚取佣金。“这将给券商每年带来近165亿元收入。”赵甜对《英才》记者表示,今年5月的券商创新业务大会共讨论出6个相关制度意见稿,仅公布了两个,未来政策利好仍然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新业务领域,券商同是“新人”但未必有同样的命运,“获取创新牌照早、业务覆盖范围广、人才储备充足、创新能力强等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券商更有实力胜出”。业内人士表示,先天的优势使这些券商获得好的“跑点”。
对于券商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大?或许西方金融的发展历程能提供一些参考。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遭遇经济滞涨,证券业所倚重的经纪业务收入与当前国内券商处境一样,但最终依靠资本市场成功转型,经济得以复苏,证券公司资产规模远远超过银行业。“2011年末我国证券业资产规模仅有4.7万亿元,与银行近130万亿元资产相差甚远,随着证监会对金融体系的调整,会有更多的银行资金流入证券业。”石劲涌说。
文|本刊记者 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