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济学好创业:解读GymPact奖励+自虐模式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GymPact,APP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10-26 15:13
用一句话来概括GymPact所做的事情,通过现金罚款和奖励机制,即监督和帮助使用者完成锻炼计划。这款今年年初面世的APP由两位在哈佛大学同学吉尔福·奥博赫(Geoff Oberhofer)和张一凡共同发起的创业团队开发。
据其博客公布的数据,以这款APP为依托的健身计划平台上线4个月后,激励并监督用户完成健身计划超过25万次,同时为这家初创企业带来了10万美元的营收,并在今年六月份成功获得85万美元的种子基金。
行为经济学的“奥义”:赏与罚
GymPact的定位目标非常简单——致力于为渴望改变身材的用户,开发一个健身计划监督和激励平台,但是其采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背后却有着行为经济学的“奥义”。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大多数人都身体健康,因为人们无法忍受不理想的身材和健康状态,而无需外部动力。但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人们需要激励,没有激励是比现金更强大的。
GymPact的两位创始人张一凡和吉尔福·奥博赫(Geoff Oberhofer)是哈佛大学的同学,在校期间两人就曾一起研究行为经济学,当然他们没有像行为经济学通常的“利用社会、认知与情感的因素”来完善自己的创业计划,而是选择了更加直接的刺激财务手段来刺激和影响人们行为——赏与罚。
具体来看GymPact的工作:平台会要求用户建立一个协定(Pact),目前来讲主要针对健身计划,比如每周去几次健身房、每次健身时间等。然后用户还需要设定一个价码,这个价码是代表用户如果没能完成健身计划,所能接受的处罚额度。通过GPS定位,GymPack接受用户到达健身房的“签到”以及在这个地方停留的时间来确认用户是否完成了计划——除了未完成将被直接罚款外,其他说到做到、坚持自己健身计划的人也将得到奖励,而奖励金额的来源正是其他未完成用户缴纳的罚款。通过与用户的银行现金账户与之同步,GymPact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你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更改自己的时间表。如此一来,每周你锻炼的次数越多,你赚的钱也就越多——GymPact平台会通过GPS监测这个过程——但前提当然是你能坚持下去。
因此GymPact的盈利模式就是:从那些没能履行健身计划的人那里收取罚金,来支付那些勤劳的人的奖励,而GymPact则是收取其中交易费用(目前是3%)。据统计,目前这套奖惩激励机制可以实现86%的成功率。
在GymPact公司今年六月获得85万美元种子投资之时,有分析称其的健身计划平台最大的软肋,是缺乏和其他健身跟踪应用和设备的整合。针对这一点,GymPact公司当时便表示,利用这笔种子基金,GymPact公司计划扩展监督和激励的健身种类,比如慢跑、自行车骑行等,并实现与更多的移动应用和设备的整合,且将在8月份推出大量的整合计划。其中八月底上线的与RunKeeper的整合最受人欢迎。
RunKeeper是一款极为流行的跑步应用,始创于2008年,在今年一月成为Facebook中内置的应用程序,用户数量有数百万。它利用社交网络中其他人给你的压力来让你的跑步计划积极起来——这个应用可以让你将跑步的时间贴到Facebook和Twitter上面。如果你这一次跑得比上一次更快,并且一直能保持平稳的表现,那么你社交网络中的朋友都会知道。
而GymPact让这种效应更扩大了,除了可能遭到朋友们的嘲笑外,不完成任务的用户还将面临自己的血汗钱被别人瓜分的结果。RunKeeper对这样合作也十分欢迎,他们在博客中写到:“我们知道,真金白银的奖励和惩罚将是一种的非常激励人的措施,所以我们很感兴趣。”
GymPact模式的可能性
最新的数据显示,GymPact的用户已经接近十万,活跃用户占比达到50%以上,并保持着不错的增长趋势。对于一款试水性质颇强的应用,这个成绩还算不错。
而且,GymPact这个以行为经济学为核心理念的应用,也给许多业内人士提供了新思路。
从现在来看,为保证这种很是理想主义的设想能够成功,GymPact主要从两方面下了功夫:
一个是解决行为识别问题。在GymPact刚推出时受到的质疑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如果用户只是为了骗点儿小钱,在健身房签到完毕就走了,该怎么办呢?与GPS精准定位系统的结合,是Gympact的应对方法——通过精准定位,用户必须在健身房停留30分钟以上时间,才能进行签到,而在跑步过程中还要保持不断的移动和一定的速度范围,这就避免了有人恶意赚取奖励。当然这个方案并不十分完善,许多方法似乎可以投机取巧,但是考虑到即使完成也不过几美元的奖励,更复杂的手段和功夫显然会得不偿失。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用户们格外勤奋,绝大多数人天天去健身房,Gympact的资金流动会不会因此崩盘呢?首先,Gympact将用户可以设定的罚款金额与奖励金额保持在一定比例,通常前者是后者的5倍以上,这就保证了能够有足够多的资金进行奖励。其次,Gympact不允许设定数额过大的罚款金额,这意味着仍然会有许多懒虫觉得为了几块钱跑一趟,实在不如躺在家里看电视舒服——这些都是行为经济学的“真谛”啊!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热心于健身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Gympact发放奖金发到破产的几率微乎其微。
以上两点都是GymPact最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地方——一个好的思路需要更好的设计和支持,才能成为创业的金点子。
更直接的问法是:Gympact能否搬到国内?目前来看有点难。
在信用卡机制并不发达的中国,如何管理庞大的现金流动是一个问题。仅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话,凭增的网络因素便相当麻烦。但如果国内创业者希望复制这种模式,这是最先需要解决的。也许像现在许多应用内嵌入积分商店,每次是否完成健身任务便可以兑换或扣除一些积分,而积分可以换取一些小礼物,不失为Gympact本地化的思路之一。但不管怎么说,国内的去健身房的氛围远比在公园和马路锻炼的人群少很多,复杂的环境变量将让考核难度加大许多。
其实最关键的思考是,作为一种行为经济学的典型应用,GymPact奖励与处罚并重的理念,如果作为一种其他应用或服务的附属配置,将会如何?毕竟借鉴精神而非简单的复制应用,这种方式也要受欢迎得多——除了健身锻炼计划,学习任务和一些特定的工作任务,都是很适合这种模式的部分。而且,国内QQ空间和新浪微博这两个社交产品之王,也给这类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施展空间。
设想一下你的朋友、家人、同事、竞争对手甚至暗恋对象在微博上经常收到“这个家伙太懒了,本周的计划又没完成,罚款二十元!”的刷屏通知,会不会很恐怖?
本刊记者 冯海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