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平价软件时代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创新,软件
  • 发布时间:2012-11-02 16:51

  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变得越发便宜、消费化的今天,创新就像把笨重的可口可乐瓶设计成紧腿裙的样式,或是给咖啡杯套上一个防烫垫那么简单。但持续创新却像炒股的散户一样,要有预测性的眼光,有不怕亏损继续投资的勇气,更要有吃饱饭后,能拿剩下的钱继续投资的魄力。

  时代变革中的创新

  “创新”其实是最无创新感的一个词。改革开放初期,创新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了多年,成绩斐然者有之,独树一帜者却不多。“支持创新的背后是创新的文化,而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国家环境、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可分割。”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计划经济年代,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创新曾被称为“投机倒把”。“不是我们没有创新精神,而是社会缺少创新的环境。那时的大学生就业都是由国家安排,更别提创业了。”在刘积仁看来,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第一个创新就是打破了固有规则。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创新开始被鼓励,悲剧也随之发生。“我们不知道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更严重的是我们也并不知道河有多深。”一位上世纪80年代走过的创业者介绍。而中国的企业家在这个变革中,并没有看到多少创新者和大家分享创新的体验,“因为体验在这个阶段的平均寿命只有5~10年。”刘积仁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进入了创新的第二阶段。中国的创新制度开始成熟,公司法、吸引外资、尊重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被逐渐完善。IBM、英特尔、甲骨文、SAP等一大批国外软硬件企业涌入中国。而中国的大规模开放,也让本土企业更加担心会因为缺少创新而失去竞争能力。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批批中国企业用全世界的资本培养了自身竞争力,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出一批中国制造业品牌,然后又把这些品牌输出到全世界。

  现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全球一体化时代已经到来。创新不再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问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技术与产业的普及,让创新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并且越来越廉价。北航大学的两个学生可以研发出移动互联网应用街旁网,就成为了没出校门的年轻创业者;大众点评最近一次融资10亿美金,有用户基数、有人下载就有钱赚。

  这时,中国的企业家们也领悟到创新就是把机会、资源、需求变成时代的价值。

  创新者都是预言家

  两块钱可以买一根雪糕,也可以在移动商店下载一个应用,这就是新的创新环境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新者带来的挑战。“软件产业过去卖一个产品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而当软件变成日用品和消费品,考验我们的就是如何将两元钱的产品卖到上千万。”刘积仁说。

  而VMware大中华区总裁宋家瑜也认为,中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之首,13亿代表的并不是负担,而是一个伟大的优势。“因为当一个国家有足够的消费人群时,就可以实现两千万人口国家所不能达到的商业模式。”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收入已达1.5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产业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我国软件发展初期,软件产品和嵌入式软件的收入一直占据70%甚至更高的比例。近几年分析发现,其他服务类的软件收入从去年开始超过总体收入的50%。“这表明中国软件业整体业务形态正走向服务化。我国的信息化工作已经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流程的电子化逐步发展到以深化应用为主的新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郭建兵表示,IT服务开始从局部应用向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通用需要为主,向满足个性化、专业化、高端化,进而朝着与用户共同创造价值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东软集团提出由B2B向B2C转型,并打造医疗云平台吸引开发者进行医疗应用研发;SAP把企业级移动应用平台作为代替ERP的工作重点;IBM则致力于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以及广泛的行业落地实践……这都体现了基于人口基数的商业模式的转变。“商业模式的创新不仅要满足现有的需求,更关键的是创造出最新需求。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市场预测的重要性,但将预测变成企业战略并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说。

  采访手记

  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

  对于一个创新者来说,判断未来发展方向并不难,难的是坚持。

  东软从1997年开始做社保和健康医疗研发,那时国内还没有普及社会保障体系,无论是研发人员还是领导者,都不确定市场的黄金期哪一天才会到来。现在,医疗信息化和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关注,更被纳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首要发展领域。IDC近期发布的报告也预测,未来三年将是医疗行业下一代IT基础架构确立的黄金时期。

  只花几个月做出的产品,其生命力也就只有几个月,反而是经过多年研发与积累的产业在市场成熟时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市场尚未成熟时,研发成本与门槛都比较低。但是,技术含量越高的产业,投入资金就会越大。

  在连续多年的亏损情况下依然坚持投入,不是所有创新者都能做到的。据了解,东软集团在做医疗领域研发的前几年一直是亏损的状态,几乎每个事业部都经历过亏损,每年几百万元的投入打水漂更是常事。“企业创新,技术不是惟一的关键,甚至不是最关键的因素。要把技术创新的能力、核心技术最后变成利润,关键还需要整个系统全面优化的执行。”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说。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要实现可持续的创新也是如此。而东软的逻辑是每当有饭吃且有零花钱的时候,就要把钱花掉,并且花到位——东软把高额的海外利润投入到研发上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么,什么样的软件与服务才是应该花钱的地方?答案是:盯住老百姓以及涉及百姓健康、便捷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报记者 王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