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中前行

  • 来源:轻兵器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1-19 11:06
  在新近的一份驻伊美军海军陆战队的战斗总结报告中,列出了该部队参加战斗的美洲豹战车上配备的所有武器。其中出现了一种很长时间没有进入人们视线的反坦克武器——M72A5。M72A5是M72系列反坦克武器中的一个型号,而M72系列是一个庞大家族,其不仅拥有多个改进型号,还被世界多个国家仿制生产——

  M72反坦克武器的诞生

  美国陆军的轻型反坦克武器项目(LAW)最初是基于FlightexFabrics公司赫西·东方(Hesse-Eastern)分公司的设计研制成功的,于1959年10月进行首次试射,1961年3月正式定型,命名为M7266ram高爆反坦克(HEAT:High-ExplosiveAntiTank)火箭筒。1964年,该武器开始大量装备美军部队,其生产商改为泰利防务公司(TalleyDefenseSystemInc.)。M72是一种单兵便携式反装甲(反坦克)武器,也可用于对炮位、碉堡,建筑或轻型车辆等次要目标进行破坏。其质量轻,属一次性使用武器。

  M72在越南战场上首次使用,于1971年停产,但其改进型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设计概念创新

  与同时期其他火箭筒相比,M72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火箭弹预装在发射筒内,为一次性使用型,发射完后即可将发射筒扔掉,从而减小射手的负荷。M72开创了一次使用型反坦克武器的先河,此后这类武器多采用一次使用型设计。

  M72反坦克火箭筒另一个突出优点是,无需使用者频繁维护,只需进行一下检查和做一些简单维护即可。

  发射器

  M72N坦克火箭筒的发射器由两根管子组成,分为内筒和外筒。外筒是包装筒,由玻璃纤维浸环氧树酯绕制而成,筒径68mm。发射机组件、前瞄具和照门都安装在外筒上表面的击发机座中。内筒套在外筒里面,是火箭弹的发射筒,由高强度铝合金制成,筒径66mm。发射时,必须事先把内筒从外筒里向后拉到位并锁定后,击发机构才会自动连接到火箭弹上。平时存放和携行时为防止异物进入发射筒,用前后盖保护口部和尾部。

  早期型外筒顶郝的击发机座很短,位于外筒后部,约占外筒全长的1/3。当将内筒从外筒中向后拉到位并锁定后,前瞄具和照门各自张开。

  后期改进型将击发机座向前延伸至发射筒口部,变成长条形,而且前瞄具、照门通过联杆联动,只要一拉出内筒就会自动弹起张开。另外,击发机构去掉了击针保险销。

  按钮式扳机位于照门前面。扳机前面就是锁定内、外筒的弹簧钢片,如果发射筒拉出后又失去射击机会,需要将内筒重新收回,此时只需把弹簧钢片用力往下压,就能把内筒缩回到外筒内。但这样操作需要的力量比较大,一个人可能不容易完成。不过作为一次性使用的武器,一般拉出发射筒后不发射的机会也不多,因此这样操作的机率不大。

  机械瞄具

  M72的机械瞄具设计颇具特点。其由前瞄具和照门组成。前瞄具为测瞄合一的网格分划板,分划板的距离分划线为100~325m,M72A1改为50~350m。

  前瞄具中间的竖直线是瞄准分划线,分划线标注有50、100、15……等数据,代表相应的射程。瞄准分划线左右两侧各有一条测距曲线,当坦克目标横向移动时,用这两条测距分划线套住坦克车身的前后两端,然后根据坦克车身与测距曲线交点所在的位置,判断目标的距离,如本页“测距曲线的使用方法”图中所示目标距离为200m。当坦克纵向运动时,用一侧的测距曲线与中央的竖直瞄准分划线来套住目标,根据坦克履带外侧下沿在测距曲线上所处的位置,即可确定目标的距离。需注意的是,距离较近时(0~100m)可直接估算出目标的距离,故测距曲线只适用于测量较远处目标的距离。

  在每条测距曲线的外侧各有一竖排的“+”号,其为提前量标记点,用于射击横向移动的目标时的提前量估算。如射击一定距离上由左向右横向移动的坦克时,用距离分划上对应的左侧的提前量标记点对准目标前沿即可射击。

  照门为觇孔式,其觇孔式照门板与热应力弹簧相连,能自动修正环境温度变化对弹道的影响。

  火箭弹

  火箭弹从前至后由战斗部、触发式压电引信、火箭发动机及尾翼组成。战斗部由铝锰合金风帽、低碳钢弹体、紫铜药形罩、主装炸药和传爆药柱等组成,通过连接体与火箭发动机相连。火箭发动机壳体(连同尾喷管)采用高强度铝合金冲挤而成,内装19根薄壁管状推进火药。药管前端通过悬挂螺栓固定于固药盘上,后端悬垂——这就是著名的毛刷式装药结构。6个由弹簧固定的尾翼安置在火箭发动机的后面。当火箭弹在发射筒内时,尾翼向前折叠在发动机侧面。火箭弹飞出发射筒后,尾翼在弹簧的作用下张开。

  后续改进型号更加完善

  M72系列有多个改进型号,先是在M72的基础上推出了M72A1、M72A2及M72A3。其中M72A1、M72A2的机械瞄具和火箭发动机都得到了改进,而M72A3着重改善的是火箭弹的引信安全性问题。改进的火箭发动机将武器的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分别提高到了170m和250m,随着射程的增大,后喷危险界也扩大到40m。整个武器系统的质量则达到了2.5kg。

  1980年代中期,泰利防务公司对M72又进行了进一步改进,推出了M72A4、M72A5、M72A6和M72A7这4种型号。这些型号的主要差别在于采用了不同的战斗部。M72A4采用了与M72A3相同的成型装药战斗部,只是将装药换成了奥克托今(Octol)炸药。换装的炸药配合改进的火箭发动机,M72A4的穿甲能力提高到能穿透355mm厚的轧制均质装甲(RHA)。

  M72A5也采用与M72A3相同的战斗部,装药也换为奥克托今炸药。其穿甲能力与M72A3相同,只是采用新的火箭发动机后,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更有所提高。

  M72A6采用爆炸成型战斗部(EFP),战斗部装药仍采用奥克托今炸药,与成型装药战斗部比较适宜对付实心装甲不同,这种战斗部比较适宜对付多层装甲(层与层之间有间隙)目标或石质建筑,能够穿透150mm厚的轧制均质装甲,在城市作战中也可用于在砖墙、混凝土墙、石墙上开洞。

  M72A7采用与M72A6相同的爆炸成型装药战斗部,只是将战斗部装药换为密度更高的高爆炸药PBXN-9。

  上述4种型号都采用了同一种改进的火箭发动机,火箭弹飞行速度达到198m/s,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也有所提高。但是,后喷危险界也都扩大到70m。4种型号武器系统的质量均为3.5kg,完全伸展开的发射器长度增加到980mm。

  除此之外,M72还有其他型号:M72E8,也称为M72FFE,即密闭空间发射型(Fire-From-Enclosure);M72E9,为挪威研制的破甲杀伤型双用途战斗部(DP型战斗部),M72E10,和M72E8一样属密闭空间发射型,但采用半穿透型的高爆破片杀伤型战斗部(AP型战斗部),在穿透掩体后才爆炸。

  M72反坦克火箭筒发射时,会产生一定的后喷火焰,因此筒尾存在一定的危险区域,在采用不同的射击姿势时应注意安全。尤其是卧姿射击时,应注意两腿伸直,并呈一定夹角,以保证据筒射击的稳定性,同时更应注意的是,筒尾一侧的腿部直线与筒身轴线夹角至少应为45°,使腿部远离危险区域,以保证安全。

  多国模仿不断超越

  M72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预封装设计,一次性使用。由于携带和使用方便,因此受到广泛欢迎,不仅被北约多国广泛采用,还被其他多个国家仿制和生产,例如英国和加拿大的66ram口径的HEATL1A1、苏联仿制生产的RPG-18和RPG-26、土耳其的HAR-66等等都是M72的仿版。

  如今,M72轻型反坦克武器仍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之中。除上述型号外,目前M72系列仍有多个型号正在研发——其中有可在有限空间发射的型号,有穿甲(轧制均质装甲)厚度将达到450mm的型号。

  M72系列反坦克武器在改进中不断发展,后续产品值得关注。

  编辑刘兰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