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天山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天山,旅游
  • 发布时间:2013-08-05 16:27

  天山是横贯亚洲中部的一条巨大山系,在中国新疆境内总长1700多公里,以其雄伟高大的身姿引起万众瞩目,多样化的地形地貌和民族风情令中外旅游探险者趋之若鹜。屈曲盘旋的天山公路不仅是经济通道,生命通道,也是探究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是展示大美新疆的风景画廊。

  今年6月,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宣布中国“新疆天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包括博格达、喀拉峻-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和托木尔4个遗产地,这些地区保存了完整的景观和生物进化过程,将炎热与寒冷、干旱与湿润、荒凉与秀美、壮观与精致等反差巨大的特质奇妙地汇集在一起,展现了天山独特的自然美,真实体现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意境。

  几年间,我数次驱车行驶在多条穿越天山的公路上,用车轮翻动天山这部大书,每一页都有令人叫绝的华彩篇章。在天山山区东西1000多公里长的范围内,有多条国、省道和高等级公路可以行车穿越,如果你到天山来,就沿着蜿蜒的山路,撷英采珠,访古探秘,做一次领略天山风光的旅游纵览吧。

  218国道,中天山的绿色披肩

  218国道,是新疆若羌通往伊犁的重要通道,也是由纵到横穿越天山山地及河谷地带线路最长的公路。巴州州府库尔勒市是沿线重镇,也是天山南麓进入塔里木盆地的门户,市区北部9公里处的铁门关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六关的最后一关,扼天山支脉的霍拉山与库鲁克山咽喉。纵观历史,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战匈奴、唐代玄奘西行天竺,清朝林则徐勘察水利,以及解放后王震将军挥师南疆,这些风云人物的铮铮马蹄都曾叩响铁门。

  218国道延伸到反修桥右前方,翻越常年积雪的艾肯达坂,公路蜿蜒而下进入海拔2000米左右的巩乃斯沟。沟谷阴面的山坡上长满了挺拔的雪岭云杉和各类高山树种,巩乃斯河接纳了充沛的雪山水和山泉,一路欢歌向西流去。

  公路穿过狭长的巩乃斯沟,经那拉提镇,就进入了平坦宽阔的伊犁河谷。伊犁河被赞为塞外江南,其风景名胜多集中在高山地带,如新源县的那拉提景区,巩留县的库尔德宁景区,特克斯县的喀拉峻景区,昭苏县的油菜花田和夏塔古道冰川景区等,大都以山地草甸草原为主,兼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和多样化的立体植被形态,是天山最绿的部分。

  俗话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伊犁沃野千里,草原辽阔,森林茂密,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如乌孙古墓、有乾隆皇帝御书的格登山记功碑、伊犁将军府、惠远钟鼓楼、林则徐纪念馆等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217国道,天山的重彩画卷

  217国道由北疆的阿勒泰到南疆的库车,纵贯天山。在天山山脉中部穿越天到达库车县,也称独库公路,这段景色壮美的公路也是天山公路中最艰难险峻的路段。进入天山后,一直是盘山道。沿着奎屯河谷地上山时,会经过依连哈比尔山,公路两侧悬崖深谷,地势极其险要。

  穿行海拔3600米的玉希莫勒盖达坂时,有一段560米长的防雪走廊,车在走廊里行进,如驶入水晶宫殿。我们是在今年6月穿行这条路的,当时山上还有大量积雪,给车辆行驶带来一定困难。

  独库公路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由国务院、中央军委下令修建的战备国防公路。为修通独库公路,168位解放军官兵长眠于此,用身躯奠定了路基。这条连接南北疆的公路,横贯崇山峻岭、穿越深山峡谷,连接了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使南北疆的路程由原来的1000多公里缩短了近一半。

  到了巩乃斯河的上游,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草原和原始森林景观,林木葱郁,牛羊成群。再行,即到了218国道和217国道交汇处,越过那拉提山后,就到了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的分界地带--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尤鲁都斯盆地。

  巴音布鲁克草原是中国第二大草原,平均海拔2500米,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由巴音布鲁克草原再进天山,通过海拔3400米的铁力买提达坂进入库车境内,沿途的山峰高大峭拔。穿过达坂隧道,再过连续下降几十公里的盘山路,著名的大、小龙池掩映在山杨和松柏间,像一块碧玉出现在沟谷深处,倒映着远处的雪峰。

  独库公路经过库如力,两侧的山体开始出现一种瑰丽的红色,山峰的色彩和形态会显得越来越奇特,山体的褶皱和线条越来越清晰,鬼斧神工,五彩斑斓。夕阳西下时,这些绚烂的山峰被晚霞镶上金黄色的边饰,整个风景也显得十分瑰丽,如同神居仙境。

  天山神秘大峡谷,拥有“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美称,人们经过层层叠叠的红山石林,怪异神奇的盐水沟,朦胧柔美的雅丹地貌,从狭窄的山谷深入十几公里,便可欣赏这奇特的红褐色峡谷景观。

  库车史称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昭怙厘大寺、龟兹古城等众多文明古迹均在库车,佛教文化也在这里留下了辉煌的印迹。

  216国道,哈达缠绕的雪岭冰川

  216国道起自和静巴仑台与218国道连接点,至北疆阿勒泰,它是从巴仑台穿越天山到达乌鲁木齐的一条捷径。由216国道的南部起点和静县巴仑台镇右转,进入阿拉沟牧场,河谷里是草原景色,远处的大山静谧安详,偶而会见几只牲畜在草原上吃草。驾车经过近百公里的颠簸之后,我们开始沿盘山公路上行,终于到达了216国道的最高点--海拔4280米的胜利达坂的山口老虎嘴。山口陡峭险峻,山上白雪皑皑,许多游人将车辆小心停靠在路边。我们在胜利达坂的牌匾下留影,脸上露出征服雪山般的喜悦。

  由胜利达坂下行,山道弯弯。我们见到中科院的冰川观测站便把车停了下来,随之徒步3公里到达天山一号冰川。这一带共有大大小小150多条冰川,是世界上距离大城市最近的冰川带,有“冰川王国”之称,一号冰川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冰川起始于海拔4476米的地方,结束于海拔3860米的沟谷中,长约2.2公里,平均宽500米。

  因一号冰川地貌和沉淀物十分具有古典气息,古冰川遗迹和风貌保存完好,遂被誉为“冰川活化石”。其主流线呈S型,终年晶莹剔透,与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更与周围众多的冰川一道,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又神秘的世界。徒步走到一号冰川的冰舌下,远观15座千万年前形成的冰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光,近听冰川融化的滴滴水声,触摸光洁清凉的冰雪世界,别有一番新奇。

  从一号冰川而下,沿途景色怡人,这一带是天山垂直景观带,第四纪冰川冲积地貌,如U型河谷、黄土阶地等都非常明显集中,凸显了乌鲁木齐河亿万年间发育的历史和天山山脉的沧桑巨变。

  216国道沿乌鲁木齐河下行,就到了乌鲁木齐的南山牧场,放眼望去,顿觉神清气爽,优美的萨哈克牧场融高山、草原、森林风光和民族风情于一体,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其中有东、西白杨沟,水西沟,庙儿沟,板房沟,菊花台等,像一块块多彩的锦缎铺展在天山北坡上。

  314国道,连接南北疆的经济命脉

  314国道由喀什的红其拉甫口岸通往乌鲁木齐,是穿越天山的唯一一条高等级公路。目前库尔勒至和硕段已建成高速公路,和硕至托克逊高速公路项目也正在加紧施工。“自古天山千条路,唯有丝路最多情。”驾车行驶在这条丝路古道上,看着满载物资的滚滚车流通达南北疆,切实感受到了历史的跨越和时代的进步。

  行走314国道看什么?看水,看山,看文化。车出库尔勒,就有指向博斯腾湖的路标。博斯腾湖距离314国道不过十几公里,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是位于焉耆盆地的一个山间陷落湖,纯净的天山雪水汇集在这里,古称“西海”,面积近千平方公里。西部小湖群是大面积的湿地,密密的芦苇掩护着万顷野生睡莲。东部是大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难以想象在无边的沙海戈壁间竟有这样一处胜景。

  如果有时间还可环湖走一圈,环湖路上设立多处观景台,可观看水中沙洲上水鸟翔集的情景。也可到北岸的金沙滩去游泳,赤脚走在滚烫的沙堆上,去除一身的疲倦。

  离开博斯腾湖,在314国道乌什塔拉出口左转行驶20多公里,就到了和硕金丝特旅游区。这里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山间小盆地,水草丰美,曾经是我国核武器研究指挥中心,从这里诞生了22位将军和6位中科院院士,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也是在这里成功爆炸的。这里留有较多军事遗迹,现存将军楼风采依旧,研究基地面貌如初,已成为国家级特种军事、娱乐旅游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金丝特的特别在于这里的山--奇巧如盆景,神奇多象形,藏龙卧虎,惟妙惟肖。

  由314国道继续前行,进入和硕北部山区,路边的山体地貌与常见的有很大差异,很多地形像是微缩的山脉景观,低矮平缓,但大山脉的所有特征均具备,沿路观赏,像是在高空俯瞰。

  干沟路段是出入南疆的最便捷的道路,由于干旱炎热、缺少植被而取名干沟。上下干沟大概有50公里的路程,汽车一直在山沟里穿行,沿途几乎不见绿色,由于没有植被覆盖,所以呈现出来的颜色都是山石的本色,偶尔有一些红色和白色的山岩点缀其间。干沟里的山呈丘陵状态,山体不高、连绵不绝,简洁有力、古朴苍凉,千万年风化和吹来的细沙像瀑布披挂在山腰,流泻到沟底,形成独特的景观带,也给单调疲惫的旅程带来惊奇和振奋,困顿之后猛睁眼,恍若到了火星,竟然还修了公路。

  过托克逊县城后,是一望无际的戈壁,也是吐鲁蕃地区最强的风区之一,每年春季常有大风,造成火车停运、汽车抛锚等问题,不过大风给风力发电带来绝好条件,30里风区路上随处可见整齐排列的风车在飞转。

  再进入山区就快到著名的达坂城了,山体更加黢黑冷峻,让人感到压抑,随着公路穿过天山到达出口处,境界豁然开朗,眼前是一片平坦的绿洲,达坂城掩映在绿树丛中。不知达坂城的西瓜是否成熟,达坂城的姑娘是否出嫁,只有远处的东天山主峰博格达峰披着洁白的纱衣,若隐若现,展示着神奇的魅力。

  303省道,找寻东天山昨日的辉煌

  今年6月,为了却穿越东天山的愿望,我同朋友一起驾车,走了一次从巴里坤去往哈密的303省道。巴里坤是古丝绸之路北新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是汉唐时期仅次于轮台、伊犁的三大商埠之一。巴里坤北部是辽阔的草原,南部是天山山脉的巴里坤山,303省道就是由巴里坤县城东南行进入天山的。由巴里坤去往哈密的路分新旧两条,在松树塘分岔,新路沿山下的峡谷穿行。

  为了能从天山顶部俯瞰巴里坤草原,我们选择了老路。顺老路盘旋而上,一直在林区中穿行,直到抵达海拔2700米的天山庙达坂。登高北望,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展露无遗,鸣沙山像起伏的波浪在绿野中跃动。达坂上重新修建的天山庙雄伟壮观,汉白玉砌筑的坛城上高耸着班超的雕像,山顶上竖立的山字形垒石像利剑直插云霄,彰显东天山的雄奇壮丽。

  下山来,天色已渐晚,我们沿公路盘旋而下,始终沿河而行,行将废弃的公路路况很差,若赶上阴雨天,定会泥水横流。在快出山口拐弯的河道边,偶然发现一块巨石,上覆凉亭,周边垒砌石墙,巨石上三面刻有碑文,字迹模糊不清,勉强辨认出“焕彩沟”3个大字,归来后查阅资料,才知道这是一块汉碑,残存汉文“维汉永和五年”字样,后来唐人利用汉碑再刻,“焕彩沟”则是清代宁远大将军岳钟琪驻守新疆时避讳“棺材沟”而改名时又刻下的。

  当年丝绸之路北新道从敦煌到哈密后,沿东天山再分南北两路。北路由哈密翻越天山达坂到巴里坤、木垒抵北庭,再西行经伊犁通往中亚各地。车轮滚滚,马蹄声声,在这条丝路古道上,汉、唐王朝出兵西域,元朝成吉思汗西征,清朝重建新疆勘定天山南北,抗日战争时期国际社会支援前线以及解放军进军新疆等都是从这条路上进发的。历史的脚步渐渐隐去,代之而起的是新时代开发建设的枞金伐鼓。

  出了天山南山口,路面变得平坦笔直,远处的哈密城已是万家灯火,纵横交错的铁路和公路上,车流如潮,划出一道道闪亮的线。回望天山,仍旧亘古不变地横卧在旷野之上,阅尽人世沧桑。

  撰文、摄影/徐树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