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能否“分杯羹”?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贷款,市场
  • 发布时间:2013-08-12 14:56

  7月19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通知》,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7月初国务院推出的金融“国十条”里就有表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放开,显示新一轮金融改革拉开了序幕。央行称,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一时间,全球媒体对此高度关注。外媒认为,这是中国金融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显示出新一届政府推动改革的决心。国内媒体认为,这是自去年7月份央行进一步放开存贷款利率后,时隔一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不过,本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不少观点认为此举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另外,大家更关心的是利率市场化究竟对企业有没有实质性利好,并担心利率市场化改革只是利好央企,而不能解决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甚至会成为中小企业的噩梦。

  赞许: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里程碑

  据专家分析,以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标志,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迄今已历时17年。2012年6月和7月,我国曾扩大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中国金融机构差异化、精细化定价的特征进一步显现,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中国已到了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新阶段。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放开利率管制,这是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里程碑事件。这一重大政策变化充分表明了央行向真正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表示,下限取消意味着贷款利率全部放开,理论上央行未来将不再公布贷款基准利率,各家银行当以此为契机,提高项目筛选和产品定价能力,为全面市场化做好准备。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已经过半。

  对于该政策的意义,郭田勇认为,取消贷款下限后,将提升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对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央行并未进一步放开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对此,专家指出,一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相当复杂,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涉及到银行经营能力,目前在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存款利率市场化还需稳步推进。

  郭田勇称,利率真正市场化不是那么容易的。希望央行发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精神,调动各方力量,尽快把利率市场化这壶水烧开。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利率放开意味着“金融改革破冰之旅已经启动”,这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将迈出坚实一步,同时对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也有重大推动作用。

  质疑: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此次政策还取消了对农信社贷款利率管制,这意味着明确许可突破4倍限制,有利于覆盖小微三农贷款风险、改善金融支持。总体上会令整体贷款成本下降。”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

  但是,记者发现不少人认为,在目前市场资金仍偏紧情况下,就算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市场利率也难下降,利率市场化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独立投资人陶永谊在微博上表示:“放开贷款利率下限,银行就会乖乖滴给实体经济降息了吗?这就好比说放开房价打折的下限(只是假设),房价就一定会跌一样。银行贷款利率降不降,是受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在资金普遍紧张的大背景下,银行提高利率的可能比降低利率的可能要更大。温州民营企业30~40%的高利贷都敢借,银行何来降低利率的压力?”

  网友“大卫德李”对贷款利率市场化很是反感,他在微博上直言:“货款利率市场化等同于同意银行放高利贷。银行暴利巿场缺钱的时期,推出这样的政策等同于让全民参与金融挤压实体经济。我们需要更低的融资成本,金融改革却回到以前钱庄放高利贷的年代了。”

  著名财经金融评论家余丰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出于信贷资金的赢利性要求,商业银行贷款下浮是有底线的。贷款利率无论如何下浮,最少应该高于对应期限的存款利率若干个百分点。比如,一年期贷款最低利率按照0.7倍下浮为4.2%,仅仅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1.2个百分点,基本没有净利润可言。既是放开下限管制,商业银行也不会再下浮到哪里去。从这个角度上看,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最大利好或在于央企等大公司

  一些观点认为,这项改革将有利于金融业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对优质的、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和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经济学家李才元强调,当前经济结构决定了掌握贷款议价能力的主要还是大企业和高利润行业,这里面,地方政府以及房地产商自然是受益主体。

  余丰慧告诉本报记者,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0.7倍下限取消后,最大的利好在于央企、垄断性企业、上市公司、大型国企等议价能力强的企业。这些企业是银行争抢的优质客户,银行之间在竞争这些客户时极有可能打价格战。这类企业在与贷款金融机构协商定价时也会将利率下限取消作为谈判筹码。

  据悉,部分大型企业以及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对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持乐观态度,它们认为,以后如果贷款,议价能力会进一步增强,预计贷款利率下浮10%~15%,如若如此,企业财务成本会显著降低。有的大企业还表示,企业自身虽然资金需求量较大,但资金面并不紧张,近年来主要通过债券融资解决资金问题,如果向银行贷款会提出不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的价格。

  中小企业能否“分杯羹”?

  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贷款利率市场化也应该更好地位中小企业服务。从理论上说,放开贷款利率限制会对中小企业构成长期利好,可以使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分得一杯羹”。

  “农村信用社利率上限2.3倍取消后,使得农村信用社参与到支持中小企业的竞争中。同时,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贷款利率下限取消后,不排除出现恶性争竞现象,使得贷款支持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等的利差空间大大缩小,影响到贷款的赢利性,促使其转而寻找新的贷款客户对象。中小企业也许正是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未来贷款的‘蓝海’领域。” 余丰慧称,这样的话,支持中小企业市场金融主体多起来以后,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必将发挥出来,极有可能出现贷款资源配置增多、利率下降的局面。从长期看,对中小企业在公平获取金融资源上是实质性利好。

  但是,更多分析人士认为,中小企业“分得一杯羹”可能是一厢情愿。业内人士认为,部分中小企业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本来就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虽然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但企业由于与银行议价能力较低,很难获得较低利息的贷款,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贷款难的问题。房地产等资源类企业以及政府垄断型企业还会大量占有主要的信贷资源,中小型创新型企业还是“远水不解近渴”。

  甚至有部分小微企业担心,贷款成本会因为利率市场化而上升。目前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以银行上浮定价为主,他们担心银行为大企业降低贷款利率受到的损失会转嫁到小微企业身上,从而增加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不少小企业呼吁,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希望进一步出台相关的政策,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必须跟上。比如,要继续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提高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基准性,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增强风险定价能力,不要让小企业在利率市场化中受到伤害。

  周德文认为,希望政府尽快制定时间表,出台包括存款保险制度等在内的配套改革细则,特别是要设立民营银行,才能“门当户对”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李才元则强调,扭转当下金融困局的根本办法不是“让银行拽着自己的头发飞起来”,而是要迅速启动财税改革,比如为科技类创新型企业大规模减税等。

  本报短评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大家对贷款利率市场化放开管制看法不尽一致,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我们承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其融资成本在很多人看来必然会有所降低。相较之下,我们更要理解一些小微企业的担心,它们担心自己议价能力弱,根本不会从利率市场化中受益,反而会因市场利率花成为受害者,会影响到自己未来的融资。

  笔者也希望,相关部门应该注意到中小企业的担心,想办法不要让小企业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受伤,不要让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大企业的美梦,却成了广大小企业的噩梦。

  本报记者 王丽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