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2-10 10:08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刚从“乌台诗案”的文字狱中死里逃生,就被下放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个职位只是个空头官衔,既无实权,又无俸禄,只有一点微薄的实物配给。苏轼到黄州后,一家老小20多口人的生活成了问题。

  困难没有难倒乐天达观的苏轼。每月的初一,他从积蓄中取4500钱等分成30串,挂在屋梁上。用钱时挑下一串来,每天的用度不超过150钱,剩下的放进一个大竹筒里,用来招待客人。这种勒紧裤腰带的日子,他过得有滋有味。

  粮食不够,苏轼就从当地政府那里弄到五十亩废弃坡地,脱下长衫,带领全家开荒种地。

  尽管如此,苏轼的日子还是过得挺紧巴。他继续在节约上大做文章,写了一篇《节饮食说》的小文,贴在自家墙上,让家人监督。文中说,从今以后,我每顿饭只饮一杯酒,吃一个荤菜。若有贵客来访,设盛宴招待,也不超过三个荤菜。

  为了让苦日子过出点味道来,苏轼还学习古人“晚食以当肉”的进食方法,即饥饿时才进食。这样一来,即使再粗劣的食物,吃起来也能像吃肉一样香。

  正是这种积极面对困境的豁达,使一代文豪苏轼达到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境界。

  (傅佳荐自《羊城晚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