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益寿文摘(5则)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冬季养生,益寿文摘,水分滋养
  • 发布时间:2013-12-13 09:38

  10个“多一点”,冬季养生没烦恼

  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下面就为您推荐10个冬季养生的小诀窍,让你在寒冷的冬天提高抵抗力。

  1.多点水 冬天虽然排汗排尿减少,但空气较干燥,维持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正常运作依然需要水分滋养。冬季一般每日补水应达到2000~3000毫升。

  2.出点汗 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3.防点病 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4.调点神 冬天寒冷,易使人情绪低落。最好方法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一些诸如慢跑、滑冰、跳舞和打球等强度不等的体育活动,这些都是消除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

  5.早点睡 唐代着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因而,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6.进点补 冬季养生要科学进补:阳气偏虚的人,选羊肉、狗肉、鸡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不宜食生冷燥热的人,选用枸杞子、红枣、木耳、黑芝麻、核桃肉等。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冬令进补时,为使胃肠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选用红枣炖牛肉、花生仁加红糖,也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以调整脾胃功能。

  7.护点脚 冬季健脚即健身。天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天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增进血液循环。

  8.饮点茶 茶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尤其是绿茶还能防癌抗癌,对人体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长期从事出租车、电脑工作的人更应常饮茶。

  9.喝点粥 冬季养生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尤其是糯米红枣粥、八宝粥、小米粥等最适宜。还可常食安神养心的桂圆粥、清火明目的菊花粥、胃理肠的鲫鱼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润肺生津的银耳粥和消食化痰的萝卜粥等。

  10.通点风 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要严重,应留意常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摘自39健康网)

  养生8字诀

  年过九旬,头不晕,眼不花,耳不聋,腰板硬朗,步履轻松,思维敏捷,几年前还上班应诊解疾,伏案创作,连续做3小时报告都毫无倦意。这便是现已95岁高龄的南京中医药大学耳鼻喉科干祖望教授。在80岁的时候,他曾自信地说:“躺着像70,坐着像60,站起来像50,走起来像40,一问年纪才知道是80。”之所以如此,全得益于干老的养生八字诀: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童心

  童心就是要有儿童样的心理状态,无忧无虑,生气勃勃,好动好奇,思维活跃。这是一种养神的好办法,能使人脱离杂念,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

  童心每个人都有,不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多半是自己将其放弃。保持童心,具体说来有3点:第一是天真,不念旧恶,不想未来,不懂世事,不为名利,除本身业务必须做好外,其余什么都不想,让大脑处于一种放松状态并得以休息;第二是无邪,绝无欺诈撞骗、明争暗斗、占小便宜等恶习;第三是单纯,思想倾向于美好、愉快、满足的感受。

  蚁食

  蚁食就是如同蚂蚁那样的食欲和食量,有两个内涵。一是像蚂蚁那样,饮少食微,即吃得少;二是像蚂蚁一样,什么都吃一点,即吃得杂。也就是一不求多,二不求精,像蚂蚁那样来安排自己的食谱,不贪食、不偏食、不饱食、少食多餐。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少食一些,则胃液有剩余,胃肠蠕动有储力,脾胃不困顿,营养的吸收、利用才有保障。另外,人体需要许多营养物质,这些物质来自不同的食物,偏食、挑食则会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取,进而影响健康。

  龟欲

  被养生学家视为吉祥物的乌龟,以其寿命之长而被奉为祥瑞的象征。对人来说,值得借鉴的是其与世无争的胸襟和一无所求的淡泊。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做缩头乌龟,但对一般问题,当学乌龟:一静制百动,不变应万变。

  做人,应像乌龟那样不贪不争,安分守己,谨护自身,无欲无求,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像乌龟那样,你一触动,它马上回避,你击它脚,它即缩入,你敲它头,它即躲入。年老之后,要尽量少与他人争论、争辩、争吵,多让步,少争先,提倡“吃亏在前,享受在后”,心中少欲念或无欲念,方可宽心,便会心静神怡。举个通俗的例子,譬如钱包丢失,丢已经丢了,想又想不来,若老是耿耿于怀,必然伤心,倒不如不去想它。

  猴行

  猴是动物中最活跃的家伙,多动多跳、善于运动、专于运动,造就了其机警、敏捷、灵活和健美,如人效仿之,也可受益匪浅。干老主张蹦蹦跳跳,如猴般灵活、好动,能站不坐,能步不车。他说:“每天都要勤动,手动、脚动、身动,生命在勤动中而得以延续。”从40岁起,他就坚持跳远攀高的活动,到80多岁仍能在半米多高的阶梯上跳上跳下。华佗有五禽戏,其中有猴戏者,即攀物自悬、伸缩身体,猴行在一定意义上与猴戏是一致的,但真正目的是强调运动,如猴之活泼好动。

  不过,要做到猴行,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健康的心脏,良好的体力;二、良好的平衡能力;三、无忧无虑而欢乐天真的童心。在这些条件下,放下年龄包袱,轻装上阵,就会拥有不老的身心。

  童心、龟欲谓之养心,蚁食、猴行谓之养身。须先养心,后养身。文革中的磨难,干老记忆犹新。他说:“那时我是夹起尾巴做人,但极注重养心,有人把书都交给造反派烧了,我却在地摊上买到了珍本、孤本书;有人长吁短叹,我忙于做学问,终有今天的造诣。”由此可见,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养心的根本,加之蚁食、猴行得法,则足以延年益寿。

  (摘自39健康网社区)

  老人别闯健康黄灯

  在交通法规中,黄灯作为红绿灯转换的过渡警示,提醒司机控制车速,避免追尾等事故。其实,人体也有亮黄灯的时候,人们特别是老年人要控制好速度,放慢生活节奏,别闯了健康安保这盏黄灯。

  黄灯一:怦然心动

  对策:放慢心态

  要保持心境平和,先要放慢心态。随着年岁的增长,机体逐渐衰老,心气与脾性就应随之缓和,不再心高气傲,事事看不顺眼。只有让高速运转的“怦然”之心慢慢放缓,身心才会真正和谐。当然,放慢心态不是要苍老无力、心灰意冷,而是保持相对稳定,正确审视身边的人事纷争,控制好情绪,心境澄澈,通达洒脱。

  黄灯二:狼吞虎咽

  对策:细嚼慢咽

  老年人进餐时稍不注意,碎骨、鱼刺、枣核等异物极易进入气管,或把带壳的药物直接吞服,造成严重后果;加之老年人消化液分泌减少,牙齿松动,容易消化不良。因此,老年人进餐时应细嚼慢咽,安静进餐,注意饮食安全。

  黄灯三:说话急促

  对策:慢条斯理

  有些老年人说话总是心急语频,动不动就“急吼吼”。殊不知,嗓门过大、声调过高,不仅伤气损寿,而且还伤感情。若能慢慢吐词,娓娓道来,句句说清,减少听错听岔的情况,能使交流更愉悦。

  黄灯四:行动过快

  对策:适可而止

  老人走路宜慢不宜快。这是因为,慢步行走能使老年人心力、体力相辅相成,达到肢体、心境双活动。老年人走路,一般每分钟约60~70步,时间30分钟左右。体质较差的老年人应配备手杖,以增加腿的支撑力,提高行走平衡性。此外,老年人在变换体位时,不宜动作过猛、幅度过大,以免发生眩晕摔倒等意外。

  (摘自《中国老年报》 文/潘春华)

  8种性格能增寿

  长寿与遗传基因、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此外,性格特征也有很关键的作用。美国“MSN健康生活网”最新载文,刊出最有益长寿的8种个性特征。

  1.认真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进行了一项涉及1500名儿童的长寿研究。结果发现,认真是长寿的一大标志。认真品格具体包括:做事井井有条,深谋远虑,持之以恒,责任心强。认真的人会设立目标并完成目标,因而生活满意度更高。但是专家同时告诫,认真固然重要,但是千万不要只对某一种行为过于痴迷专注,而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

  2.擅交往 充满爱意的人际关系可促进积极情绪,孤僻性格则易导致消极情绪,增加压力、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危险。专家建议,通过兴趣爱好交友,参加读书俱乐部等,有助于扩大社会交往,有益长寿。

  3.乐观 美国叶史瓦大学的尼尔·巴兹莱博士及其同事完成的研究发现,百岁老人虽然生活不同,但都对人生有乐观或者积极的态度。

  4.爱帮助人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萨拉·康拉思博士研究发现,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可以增寿4年。但是如果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帮助他人,则没有增寿效应。康拉思博士表示,给他人无私的帮助可以激发自身体内的“护理行为系统”,进而降低压力激素,促进“亲密激素”等有益身体恢复的激素分泌。

  5.勤奋 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弗里德曼的研究发现,工作勤奋并在工作中体现人生意义的人寿命最长。过早退休而无所事事不利于延年益寿。事实上,一些退而不休的人更长寿,但是退休后工作不宜太过努力或投入。

  6.适度“神经过敏” 日本东京都立老年医学研究所针对70名100~106岁东京居民的研究发现,最具神经质的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和抑郁症危险更大,但适度“神经过敏”,即有点小担心的人更加长寿。有些小忧愁的人比伴侣早亡危险低50%。

  7.开放面对新事物 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很多百岁老人能够使用电子邮件,通过网络搜索旧日老友,甚至在网上约会。新事物、新科技有助于老人锻炼大脑,同时增强老人社交。

  8.坦然接受衰老 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贝卡·莱维博士最新研究发现,对衰老持积极态度的人更长寿。18岁之前对衰老表现出负面态度的人,60岁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会增加2倍。

  (摘自《生命时报》 文/徐江)

  怀旧是良药

  在情绪不好、寂寞、脆弱、感觉人生失去意义的时候,人们就常常会怀旧。怀旧常带着淡淡的惆怅,过去曾一度被视为病态。当你听到有人反复说起自己当年的得意事,感觉今不如昔,你会感到很烦。其实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怀念过去可以抵消寂寞、无聊和焦虑,对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大有裨益。

  怀旧是大脑无意识地联系过去的画面、气味、声音等感觉,让人重新活在过去,常常会发现惊喜。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苏珊·佩里博士称,怀旧还可以把自己沉浸在别人创造的产物之中,例如旧电影,这也是一种奇妙的愉悦,因为你缅怀的对象是虚构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怀旧体验每周至少发生1次,有一半的人每周体验多达3~4次。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人体会变得温暖,可抵御寒冷。

  一个心理学实验让参加者回忆过去的人与事,听过去的老歌,发现他们的心情好起来了。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克雷·鲁特莱奇认为,怀旧是一剂提升心理健康的良药,悲伤、寂寞的人不妨一试。原来,怀旧的内容大多是积极的,有些回忆纵然悲喜交集,总的来说还是积极的。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高级讲师蒂姆·维尔德舒特博士称,怀旧可以让过去的欢乐感受重现,具有维持内心平衡的作用,让人对将来更加乐观和更有激情。

  鲁特莱奇称,怀旧还可以增强自尊心,加深人生感悟。很多怀旧的体验都与自己过去的成就有关,而人生并非总是成功,更多的是无聊与不如意,回忆自己过去的大起大落怀旧,可以给人生注入意义和兴奋。有时怀旧还虚构出一些经历来,令自己感觉人生更有价值和完满。

  怀旧不只是一个人的事,一起缅怀过去会让彼此更亲密,若是夫妻就会感到更幸福。鲁特莱奇称,这是因为怀旧的体验往往都与人际关系有关,提醒我们保持好关系,从而得到别人的爱。研究还发现,当人们在分享过去的回忆时,对陌生人会更慷慨,对外人会更宽容,慈善和非营利机构都受惠于怀旧的情绪,因为怀旧可增强人们的同情心,令他们捐赠得更多。

  (摘自《广州日报》 文/伍君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