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造肉挽救地球人的口食难题?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高科技,人造肉
  • 发布时间:2013-12-19 15:23

  8月4日,伦敦泰晤士北岸的一家酒店里,行政大厨用黄油将两块“牛肉饼”微煎,做成汉堡,放在一个银质的盘子里端到了两名志愿者面前。

  在BBC的镜头下,牛肉饼看起来有着生碎牛肉的质地,不过它的粉红色来自于红甜菜汁和藏红花。为了使肉饼成形,大厨还在里面加.了面包屑和粘稠粉。

  第一名试吃者当着两百多位观众的面咬了一口汉堡,咀嚼了几分钟,然后吞下肚子。“虽然不是那么多汁,但紧实度堪称完美,口感浓郁。”另一名志愿者的感受类似,“吃起来与汉堡差不多,但我觉得缺少脂肪,太瘦了。”

  这两块肉的成本极其高昂,达到33万美元——它们并不是来自牧场,而是实验室培育出来的人造牛肉。尽管口感还谈不上完美,不过,据称它比牛肉更环保,而且更健康。

  再加点番茄酱

  谁会为一块牛肉花几十万美元?答案是: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他全额资助了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血管生物学家马克·波斯特的人造牛肉项目。

  在过去的五年里,波斯特一直致力于用干细胞培育试管肉。他尝试过培育老鼠肉,还造出了几片猪肉,但是煮出来根本没有肉味,反倒很像乌贼的味儿。最终他锁定了牛肉。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波斯特利用活体检查方式从牛肌肉中获取了干细胞。经过十多次尝试后,他又成功地从怀孕的母牛体内提取了胎牛血清。这是实验中最昂贵的材料,每升的成本达到250美元。

  之后,用血清培养的干细胞开始自主繁殖,三个月后终于合成了约一厘米长的“肉丝”。制作一个5盎司(约142克)的汉堡,需要2万多条“肉丝”。

  波斯特说,“我的孩子们非常妒忌,我很愿意让他们也品尝一下。”不过他也承认,要制作带骨猪排和西冷牛排(带油花嫩筋的牛肉)还有很大的难度。因为,眼下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人造牛肉里增加脂肪——这被认为是肉类具有独特口感的重要原因。

  8月5日,国外媒体争相报道了这条消息。《每日电讯》的标题是:“22万英镑的实验室汉堡开吃——但需要加一些番茄酱。”

  比尔·盖茨都没吃出区别来

  在人造肉这件事上,布林和波斯特并不算标新立异的疯子。无肉不欢的丘吉尔就设想过,“未来我们不必再做‘为了吃鸡翅去养一只鸡’的荒唐事,我们可以在合适的媒介里培养鸡翅。”

  直到干细胞培养技术成熟后,科学家才开始认真对待这个想法。最早进行试验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对此他们有非常实用的考虑:未来的太空旅行可能长达数年,宇航员想吃肉怎么办?2001年起,NASA就试图利用火鸡的肌肉细胞培养人造肉,但他们最终只得到薄薄的一层组织。

  现在,技术的城堡已经被攻克。多家创业公司在风投的支持下准备大干一场。除了肉类,他们还要制造鸡蛋、盐和糖的代替品。

  在熙熙攘攘的旧金山南市场街区,汉普顿溪食品公司的实验室里,十多名穿着白大褂的食物工程师正忙着测试不同的配方组合。他们在开发一种以植物蛋白为原料的鸡蛋替代物,它有鸡蛋的味道,还要复制鸡蛋的所有特性,而且更健康、保存时间更长。

  在2012年年底的一次投资人会议上,32岁的公司CEO乔什·泰特里克给比尔·盖茨和托尼·布莱尔做了一次盲吃测试。他用公司研发的一种名为“超越蛋”( Beyondeggs)的鸡蛋替代品做了玛芬蛋糕,和真鸡蛋做的蛋糕放在一起比拼。两人都没有吃出任何区别来。

  “超越蛋”的成分包括豌豆、向日葵软磷脂、油菜和树液中提取的天然胶,它能在蛋糕、蛋黄酱和鸡蛋面等食物的制造中完全取代鸡蛋。泰特里克表示,目前他正在与一家财富五百强公司接洽,该公司有意在其生产的酱汁和沙拉调料中使用这种植物蛋。

  这种“重新发明食物”的概念,为汉普顿溪食品公司带来了300万美元的投资。下一步,食物工程师们还要迎难而上:他们在亚洲找到一种能在高温下凝结的植物,希望制作出能满足人们做炒鸡蛋需求的植物替代品。

  食品行业已经“坏掉”了

  看起来,科技界的下一个大事件也许将发生在你的餐盘里。

  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泰尔向Modern Meadow投资了25万美元,这家公司打算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符合美国农业部标准的肉类。Twitter联合创始人威廉姆斯投资了Beyond Meat,这家成立两年的公司开发了一种无肉鸡柳,它的味道和质地跟鸡柳无限接近,目前已经在北加州的全食超市上架。Twitter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则担任了波士顿创业公司Unreal的顾问,Unreal用蛋白质与纤维等原料取代了糖果里的玉米糖浆和人工配料,希望能替代M&;M等流行糖果。

  2012年,硅谷风投在食品项目上共投资了3.5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37%。“这些公司想要复制我们所食用的蛋白质带来的感官体验,”凯鹏华盈(KPCB)合伙人阿莫尔·戴西潘德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找到完全不打折扣的替代方案。”过去一年里,这家著名的风投已为多家食品领域的创业公司注资。

  “风投扎堆的一个原因固然是这个市场很大,他们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食品行业可以说是一个已经坏掉的产业。”泰特里克举例说,每年全球的母鸡共产蛋约1.8万亿个,其中99010的母鸡被困在狭小的笼子里,为了提高产量,还被注射大量抗生素并喂养激素,“人类食用这些鸡肉和鸡蛋并不明智,”波斯特的看法与他不谋而合,“通常情况下,肉牛也被注射了很多化学物质或者抗生素。”

  90亿人的吃肉难题

  未来肉肯定不够吃——这几乎成了大佬们的共识。人口的过快增长、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使得传统农业举步维艰,也给食物链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在过去的30年里,人均肉类消费量已经增加了一倍。“想满足90亿人(2050年世界人口数)对肉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今年4月,比尔·盖茨在自己的网站上写道,“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变成素食主义,因此必须找到更多的出路:创造肉类,同时不消耗资源。”

  另一方面,制造“试管肉”不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需要屠杀牲畜,因此得到了许多动物保护组织的支持。善待动物协会Peta就提出100万美元的悬赏,给第一个培育出人造鸡肉的人。“将来我们在吃肉的时候不必再有负罪感。试管肉技术将让运送牛和鸡的卡车、屠宰场以及饲养场成为过去。”Peta的一位发言人说。

  听起来很不错,但是,“人们真的愿意放弃他们熟悉的食物吗?”伦敦国王学院的生物化学家艾利斯表示,“要知道,肉的味道不光和基因有关,还和你饲养动物的时间有关。一部分吃肉的快乐就来自复杂的肌肉和脂肪结构,它能否被复制还是个问题。”

  何况,新的技术带来的那些细微影响,我们无法预测。有农业专家警告说:农业要依靠谷物和牲畜的能量循环,把牲畜抽离这个系统会破坏生态系统。“而且,工业化生产人造肉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污染。”

  对于这一点,人造牛肉的发明者波斯特也承认:“我们必须小心谨慎,评估试管牛肉所能带来的益处是否会超过可能产生的问题。”他说,人造牛肉要想大规模摆上超市货架,可能还要再等上十年时间。

  (叶思容荐自《看天下》)

  文/佚名 责编/小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