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运会举重音频转播方案

  • 来源:传播与制作
  • 关键字:转播,音频,全运会
  • 发布时间:2014-01-25 16:17

  【关键词】无线传输 多种品牌类型话筒组合 立体声输入

  我台在2013年成功的转播了第十一届全运会的举重赛事,这次转播方案是在借鉴了上届全运会转播方案和亚运会转播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引入了无线音频传输和多重备份等手段,考虑到这次音频转播技术要求为立体声制作和传输,我们在现场拾音方面采用了多种类型话筒。

  举重场地位于沈阳工业大学体育馆内,场内面积为70*40米,东西狭长,举重基台位于场地西头,三面观众席位于二层,可容纳3000人。为了完美的展现举重比赛的精彩场面,我们在现场布置了十只话筒来拾取现场效果声。(见图6)

  一.采音方案

  1.观众席采音

  三只大振膜SONYC48电容话筒(1、2、3号)作为观众掌声话筒,分别对三面观众席进行采音。SONYC48电容话筒自身可以通过9V电池供+48V电压,所以根据该话筒的特点,将话筒输出通过卡侬转小三芯转接线,直接连接到SHURE无线腰包发射机UR1上通过无线传输,这样可以解决布长卡侬线繁琐的问题,另外可以根据观众人数聚集情况在所采音范围内灵活的改变话筒位置。根据我台现有设备使用情况,选择SHURE无线接收机,这样就形成了利用SONY大振膜话筒通过无线SHURE发射腰包及接收机组合完成观众采音的手段。这三只话筒根据大全主机位画面分别在调音台上设置为L、C、R的声相定位,可以比较好再现场地的环境声。

  2.举重台采音

  举重台长8米,宽6米,为了完美拾取运动员比赛时的声音,我们分别在干手盒内部(7号)、举重台(4、5、6号)以及嗡鸣器上(8号)布置了话筒。7号话筒采音SHURE无线全指向领夹W51L安置于干手盒内部,拾取运动员手部擦粉的声音。4、5号采用铁三角4071A朝指向话筒,4号话筒用于拾取运动员下蹲位置发出的声音,5号话筒用于拾取运动员站立位置发出的声音,6号采用森海塞尔418S立体声话筒用于拾取运动员半蹲位置发出的声音,根据该话筒是立体声M/S制式,利用输出两个声道在数字调音台STUDERVISTA5的输入方式选择M/S,调音台会自动根据M+S和M-S的计算方式将环境声分为LR声道立体声输出,完美再现环境声。8号话筒采音SHURE无线全指向领夹W51L安置于嗡鸣器的支架上,拾取嗡鸣的声音。

  3.侯场区采音

  侯场区在举重台后侧,是运动员准备比赛的地方。在这里安排两个游机进行拍摄,9、10号为随机话筒,同样采用森海塞尔418S立体声话筒,和8号话筒在调音台的设置一样可以完美再现环境声。

  二.制作方案

  1.为了达到保质保量的制作效果,我们充分利用了转播车音频系统,在比赛场地里将采音话筒(除随机话筒外)通过无源话筒分配隔离器一分为二,分别通过数字调音台远端机箱和模拟多芯线缆以两种方式传回到转播车的数字主调音台和模拟备份调音台。

  2.利用转播车数字调音台STUDERVISTA5的音视频跟随功能,将侯场区随机采音话筒设为该功能,推子启动到0dB的时间设为0.2秒,推子拉下时间设为0.3秒,这样可以及时将教练和运动员的交流声音根据画面的切换而自动跟随。

  3.根据转播技术要求制作立体声节目,CH1、CH2分别为立体声的左右声道,CH3为单声道,CH4为现场解说声,我们在调音台上通过单声道话筒输入PAN声相调整,来控制立体声的输出,而立体声话筒根据调音台上的立体声M/S方式输入,自动调整为立体声输出。现场解说则根据转播车现有的综合线缆解决了监看、通话、解说的问题,利用解说设备咳嗽盒很好的实现了通话和解说切换的问题。

  三、备份方案

  1.话筒及传输线缆的备份:我们在摄像机上安装SONY678短朝指向话筒,对上述10只话筒通过远端机箱的音频光纤传输和模拟音频线缆进行备份,所有现场十几只话筒传回转播车的通路经过三种线缆方式。如图5:

  2.直播和录制的备份:通过上图,可以了解到整个音频系统从话筒、信号路由、调音台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备份,同样对最后的直播及录制我们也做了充分的备份。直播环节:转播车音频系统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进入到视频系统中进行加嵌,加嵌的声音是通过音频矩阵对主、备调音台的输出信号进行的切换。录制环节:根据转播车标清录像机可录制8个声道的情况,我们将前4个声道录制为音频矩阵切出的AES信号,而后4个声道录制为音频矩阵切出的经过加嵌的SDI信号。如图:

  总之,我们利用各种类型的话筒通过各种传输手段,配合标准的体育赛事声音制作方式,将现场的环境声随着画面的切换比较完美的呈现出来,达到了安全、优质的电视播出效果,得到了全运会国际广播中心IBC的过程质量控制PQC的认可。

  王虎 王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