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害怕分离是一种依恋障碍

  专家介绍

  朱春蕾,心理咨询师,团体(小组)咨询师,曾参加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精神分析课程培训、欧文o亚隆模式国际动力性团体治疗中高级课程培训并获得“亚隆系统的团体治疗师”资格。长期接受朱瑟琳(美国)和莫林(加拿大)的督导培训。现就职于北京友谊医院心理健康之友,擅长青少年心理辅导、家庭治疗、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疏导。

  分离带来令人无法忍受的孤独和被抛弃感,他们会以抗拒、恳求或者愤怒来面对这种痛苦。这来自于生命早期与母亲的接触受挫或者客体缺失,或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低自尊和对自我不值得被爱的感受。我们对依恋对象的需要就是他们的回应性。即使是负性的回应也比没有回应要好。

  心探索:在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例子,一对婚姻伴侣或是恋人当中,双方的“施”与“受”关系是完全失衡的。从局外人的眼里来看,会觉得这样的关系极其不公平,可是为什么关系中的一方会宁愿死执而不愿放手?

  朱春蕾:分离带来的痛苦对某些人来讲如果比死还痛苦,那么他们就宁愿呆在不满意的关系里,即使无法改变,但也无法放弃,无法选择。心理学用“依恋障碍”来形容这种关系:明知关系伤害自己,但欲罢不能,强迫性地重复这一种情感创伤模式。

  在咨询中常遇到被打得伤痕累累的女人还会回到那个打她的男人身边;一个男人再一次相信了妻子戒赌的承诺并让她回到自己身边。事实上,我们对依恋对象的需要就是他们的回应性。即使是负性的回应也比没有回应要好。因此,我们就很有可能与一个极度虐待我们的人或无法满足我们其他重要需求的人保持紧密的依恋关系。

  心探索:有哪些具体原因会导致人们执著于一段糟糕的亲密关系而害怕分离?可否结合你的咨询案例来谈一下?

  朱春蕾:一位中年女性在20多年的婚姻中频繁遭到丈夫的性虐待,心灵和身体都受到很大伤害。她的丈夫显然非常歧视女性,只是一味满足和发泄自己的欲望。而她对丈夫的要求则体现在物质方面,赚更多的钱让她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丈夫把赚来的钱都给她,并且也把对金钱支配的权力给了她。但这位女性的心理依然积累了特别多的愤怒、委屈和压抑。钱显然无法换取精神上和肉体上无休止的牺牲。

  她想过离婚,或者分开生活。但当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她又会特别绝望和恐惧,她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全部都是负面的:孤独、可怜、凄惨、狼狈、丢人现眼……她觉得丈夫虽然这么对她,但把钱都给她,并且会在每次性虐她之后给她按摩,说很多甜言蜜语。她因依赖这些物质的保护和片刻的温柔而依恋丈夫。20多年没有出去工作,在家里相夫教子,她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在社会上打拼,所以应该在家里承受这份痛苦。她显然是依赖的,并害怕失去这份依赖。

  心探索:对暴虐者的屈服和情感上的依附,最极端的莫过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谈谈沉溺于受虐关系而无法摆脱的心理运作机制吗?

  朱春蕾: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其背后的心理运作机制很难讲得清楚,但从我咨询的案例中来看,他们大多有不良的成长环境,这里指的是情感环境。例如,被忽视、缺少适切的情感回应、被抛弃过、频繁更换照顾者、被虐待,或者抑郁的母亲和冲突不断的父母等等。这些不良的情感环境都会在一个人的心里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日后发展出病态的人格特征和关系模式。

  但这些结果又不是必然的,即便是相同的家庭环境,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重要他人也会起到重大的作用。有时候一个人的童年非常惨,但他同样有很健康的人生。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谈,这种关系必有其价值和意义,有时候人们在变化多端的、痛苦的关系中寻求的正是真正活着的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情感。痛并快乐着。有人说:“我想与一个永远都不会离开我的人在一起。”但亲密关系的现实之处却是,不管我们多么想和另一个人永远在一起,我们最终都会失去。因此,从存在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依恋那些我们最终会失去的人。

  心探索:根本而言,每个人都想拥有健康和谐的亲密关系,但这奠基在诚实的自我了解之上。对于那些容易陷入恶性关系的人,如何帮助自己走出关系的泥沼,有什么好建议吗?

  朱春蕾:健康和谐的亲密关系与情感危机并不冲突。我想没有什么人可以在亲密关系中永不遇到痛苦、危机和挫折。相反,能够去冲突才是使情感关系更紧密的必要前提。重要的是如何在困境中获得更多了解与提升,而不是一再重复发生伤害性,欲罢不能。

  如果你与伴侣的冲突总会出现相似的情境,就有必要引起注意了。必须通过打破这种循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例如一位妻子和丈夫吵架,丈夫大发脾气大打出手,妻子就离家出走,之后丈夫又很焦急地寻找,找回来后给妻子下跪、道歉、安抚,夫妻两人能好几天。但遇到冲突时,这样的情况就会在打骂--道歉--再打骂--再道歉中重演。打破这种循环就是要在丈夫打骂的时候态度强硬坚决一些,不去当“受害者”,在丈夫认错、道歉、苦苦哀求时,不轻易同情、心软,不当“拯救者”,不在这种心理游戏中主动当配角,才能使双方最终获得成长和突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