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疲倦的“马骡”

  • 来源:轻兵器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3-15 13:52
  据英国简氏防务网站近期报道,美国BAE系统公司目前正在加紧“马骡”多用途机器人战车(ARV)的研制和测试工作。预计BAE系统公司最快将在2010年年中完成2部“马骡”多用途机器人战车样车的制造和测试工作,并随后交付美军前线作战部队对该车进行具体技战术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而“马骡”多用途机器人战车样车通过测试后将会进一步衍生出3种型号,分别为运输型、扫雷型以及攻击型。

  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FCS)的遗产

  “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项目原本是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FCS)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按原定计划,机器人战车(ARV)是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中最大的无人地面平台,而ARV无人车将至少有两种变型车,即突击型ARV A和侦察型ARV—R。然而,自2002年11月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项目正式建立研发计划以来,该项目的发展始终在备受争议中前行。值得庆幸的是,尽管美国陆军未来战斗系统在诸多作战平台的研制上遭遇到预算严重超支、时间拖延或技术障碍等难题,但其中一些为陆军班、排等最基层作站单位量身定制的先进无人作战装备目前却已试验性地应用于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恐战争中。如美国福斯特·米勒公司研发的“魔爪”履带式机器人战车、美国iRobot公司生产的炸弹处理型PackB0t机器人战车等。而BAE系统公司开发的“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作为未来战斗系统项目,其相比目前已少量装备美军基层部队的这些微型机器人战车而言,体积要大一些,技术上更加先进,同时作战应用范围也要广阔一些。

  “马骡”多用途机器人能够作为未来战斗系统项目保留下来,自然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2008年6月26日,美国陆军新闻办公室宣布,“陆军已完成向旅级战斗部队普及未来战斗系统的相关准备工作,正在加速为士兵们配备未来战斗系统中尖端的班排级和单兵级装备”。然而好景不长,仅仅在时隔不到一年的2009年4月6日,美国国防部却宣布正式取消陆军的未来战斗系统项目,原计划中的有人地面平台(MGV)被彻底终止,其他部分则转化为“陆军旅级战斗部队现代化策略”。不过,作为新世纪以来各国地面部队最超前的装备发展计划,美国陆军的未来战斗系统项目仍保留了网络系统、传感器、无人作战平台以及其他大量非作战辅助装备。而BAE系统公司开发的“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就是陆军未来战斗系统项目中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衍生型号及基本特性

  “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作为陆军未来战斗系统18个子系统中极具革命性的无人作战平台,在整个美国陆军的转型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规划,“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将于2010年开始装备部队,该系列无人作战平台共衍生出运输型(MULE-T)、扫雷型(MULE—CM)和攻击型(ARv-A-L)3种型号。

  为符合陆军未来战斗系统项目中关于通用性的要求,BAE系统公司为3种衍生车辆研制了名为通用机动平台(CMP)的公用底盘。由于采用同样的动力和悬挂机构,使得“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具有极佳的后勤维护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的动力系统设计十分先进,目前已知该战车采用柴、电混合式动力。其在安全地区进行机动时,主要使用柴油动力系统,而当其进入战场后则尽可能地使用自身车载的电力系统进行驱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自身红外特征,又能十分安静地在前沿执行危险任务,从而减少了被敌方发现和攻击的可能性。

  据波音公司和洛可西德·马丁公司介绍,“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可翻越O,5m高的障碍,跨越lm宽的深坑,涉水深度超过O,5m。这些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美国陆军最初的要求。至于机动性方面,则更是“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有别于以往有人装甲车辆的特色之一。3型“马骡”多用途机器人战车质量都被控制在2,5吨以下。这一点满足了美国陆军转型对地面作战平台自重的最严苛要求。美军现有战术运输机都可以轻松地运输和投送“马骡”多用途机器人战车。例如,美国空军的C 130中型运输机一次就可运输3辆“马骡”多用途机器人战车;而美军目前通用的CH 47“支努干”直升机一次也可运输两辆,甚至就连陆军的UH 60“黑鹰”直升机也可以吊挂一辆该型无人战车进行中,远距离的战场部署作业。

  BAE系统公司还为“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安装了自动导航系统(ANS)等先进的车载电子设备。该战车上安装的这种自动导航系统(ANS)整合r多光谱3D成像、GPS/惯性导航、毫米波雷达等多个系统。其中,多光谱3D成像系统可通过脉冲激光(I,ADAR)、红外(IR)、可见光等各个谱段对战场情况进行态势感知,并可根据战场网络情况以多种方式将作战信息传给后方操作士兵。例如,在战场情况变化频繁、网络使用受阻时,可以用单色图将获取信息以最小的数据量传回。这可以在无线网络资源高效运用的前提下,提高了“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的使用范围。

  运输型“马骡”:高科技打造的“木牛流马”

  随着各种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可i断发展,单兵的作战负荷也在不断增加。因此,研制能伴随步兵进行实时运输和补给的机器人系统成为各国军用机器人研发的一个重要目标。而“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的运输型(MULE T)就旨在伴随美军步兵执行战场物资运送。

  运输型“马骡”自身质量约2.3吨,有效载荷约0,9吨,除配备武器不同外,与另两种型号区别不大。运输型“马骡”的车身四周有多个吊索固定点,在车身两侧和前后还有可拆卸/折叠的侧栏,能负载足够一个满编步兵排(3个班)作战一天所需的各类补给,可伴随徒步步兵在复杂环境下作战。由于美军认为运输型“马骡”在未来战场上的作用并不只限于运输补给,因此并未完全取消其武器配置。在不搭载过多补给货物的前提下,运输型“马骡”上也可以安装一支美军的M240 7.62mm通用机枪和两具“标枪”反坦克导弹发射器,这也增加了运输型“马骡”执行任务的灵活性。

  另外,BAE系统公司在运输型“马骡”研究之初,就非常强调整个系统的全周期使用效费比和通用性。因此,运输型“马骡”除了可以执行运输任务并具备有限攻击能力外,也可搭载侦察、监视和目标识别(RSTA)多光谱传感器组件,为后方提供战场前沿的红外、可见光图像信息。

  扫雷型“马骡”:无畏的“钢铁工兵”

  “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中的扫雷型称为MULE-CM。该车自身质量约2.5吨,其武器站部位装有轻型机枪,取消了其他武器配置,并安装了一套名为车载远距离地雷/简易爆炸物探测系统(GSTAMIDS)的反地雷装置。该系统由BAE系统公司研制,具有地雷装置探测、雷区标示功能。同时,该车前部还附加了一具扫雷犁。在被动防御爆炸物方面,因需满足对地雷作战的需求,扫雷型“马骡”的车身与其他两种“马骡”略有不同,其底盘和车体四周下侧的装甲得到加强,提高对轻型、反步兵地雷的防御能力。在主动防御、拆除简易爆炸装置方面,其也有相应的配置。

  在高危作战区域作业时,扫雷型“马骡”的车载远距离地雷/简易爆炸探测系统(GSTAMIDS)的反地雷装置系统首先打开车载大功率干扰系统,在车辆周围一定范围内干扰、阻塞和屏蔽遥控起爆信号。然后,通过无线方式向后方操纵的士兵传回前方地貌、地物图像,并帮助士兵确认其是否为简易爆炸装置,如果发现是可疑物品,则在士兵的操控下通过机械臂拆除爆炸装置。

  目前,美军驻伊、阿部队已采购并列装了大量“魔术师”系列无线电干扰系统和“反简易爆炸装置”。但扫雷型“马骡”上所用的新型系统与上述系统相比,电磁波频谱更宽,脉冲功率也更强。同时,由于扫雷型“马骡”产生的超宽带脉冲生成的时间非常短,每个独立的脉冲能够同步覆盖从几兆赫兹到数千兆赫兹的频谱范围,而且还有非常高的脉冲生成率,因此恐怖分子将不可能利用手机或无线电设备来引爆炸弹。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扫雷型“马骡”的车载远距离地雷/简易爆炸探测系统能够在所有常用的频段工作,而且不需要大尺寸天线,因此拥有一般技术手段的武装分子很难发现该系统的存在。不过,该系统的优点同时也正是它的缺点:由于这种电磁技术具有广频谱高能量的特性,对己方的无线通信也会产生相当的干扰,后方士兵在操纵时必须与车辆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它只能对无线引爆的简易爆炸装置进行干扰,而对传统机械或压力引爆的简易爆炸装置则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机械臂进行拆除。

  目前,扫雷型“马骡”尚没有样车研制出来。

  攻击型“马骡”:战场前沿的“静默杀手”

  “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中的攻击型称为ARV-A-L。不过严格地讲,ARV-A L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作战机器人,目前,其操纵只能采用半自动方式。攻击型“马骡”只能在人为控制的前提下,通过战场C4ISR网络自动化指挥系统遂行各种任务。攻击型“马骡”除通用底盘和动力悬挂系统由BAE系统公司负责外,主要由波音公司负责整合车辆底盘、轻重型武器系统以及侦察、监视、通信、目标识别组件等指挥控制系统,用于支援步兵在复杂环境下机动作战。

  攻击型“马骡”上所用的模块化智能武器站则由通用动力公司机器人系统分部研发并生产。该武器站除了能根据目标属性自主选择适当武器外,还具有相当高的智能水平。例如,它具有GPS导航、目标感知功能,能自主规划行驶路径,在非交战状态下自动伴随附近友军行进,甚至还能提醒操纵士兵确认途中可疑目标。这极大方便了后方操控人员,他们不必时刻盯着攻击型“马骡”的一举一动,只需大致规定车辆行驶路径,其余工作都由攻击型“马骡”在途中自主完成。只有在发现可疑情况时,才需操纵人员关注并做出是否攻击的最终决定。

  攻击型“马骡”的主要武器全配置在车身的模块化武器站上,该武器站可搭配多种武器装备。标准配置一般是一门美国阿连特技术(ATK)公司的Mk44链式30mm“丛林之王”机炮和4具“地狱火”反坦克导弹,火炮和导弹呈并列放置,其上方则布置有多光谱传感器组件。

  值得一提的是,攻击型“马骡”除了可以执行一般野战攻击任务外,当在其武器站上加装侦察、监视和目标识别模块后,其不但可以在危险的城市巷战环境中大显身手,而且还能在战场上执行侦察、通信任务。比如可充当战场前沿无人值守传感器;可以在目标建筑物内放置传感器及充当野战中继通信站等等。因此可以说,攻击型“马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场多面手。

  改进中前行

  就目前来看,虽然“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可以智能执行多种作战任务。但它只是对部队传统单兵、有人作战平台功能的补充,其主要作用是让未来美国陆军从战场上那些特别繁重、危险的任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更专注于战斗任务的完成。

  但“马骡”系列多用途机器人战车的主承包商BAE系统公司力求使这一产品有更大的自主性,为其设计了未来的渐进、螺旋式发展路线。该公司计划通过开放式体系结构和通用数据接口来驳接成熟的新技术,比如在未来,“马骡”将规划使用全电动力系统、自主性更高的智能控制系统等,最终做到能自主识别敌我,主动发起攻击。这对于深陷全球反恐战场,正在中东和西亚的沙漠、群山中艰苦作战的美国陆军来说,绝对是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

  不过,目前美军中也有人对“马骡”这类具有一定智能的多用途机器人战车的出现表示担忧,美国全国研究委员会建议,在充分利用职能系统带来的战斗优势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因为“仅仅由机器人战车来决定本身是否消灭有生目标”的这一想法本身就令人毛骨悚然。因此,美国海军最近的一份文件指出,解决困扰自主作战机器人发展的最关键问题就是让智能系统能够确实分辨敌我。

  编辑/刘兰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