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淮扬亦可啖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3-16 14:17
春光明媚到扬州,不光是风景无限,河道纵横、沟汊密布的鱼米之乡,正赶上河鲜菜蔬最为丰沛的季节。但见这个淮扬菜的发源地,护城河岸,菜馆林立;绿杨城廓,酒肆飘香:菜根香、食为天、四望亭、小觉林、福满楼、共和春……竹西佳处皆福地,风过扬州亦可啖。
“菜根香”里“三头宴”
淮扬菜,顾名思义,地处淮河和扬子江(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集中在南京、扬州和镇江等地。以淡水河鲜为主,兼采南北风味,咸淡适中,老少皆宜。但很多见识过淮扬菜的人,都认为其花样繁多,过于讲求做功——意即扬州师傅的刀工好生了得,一套“片薄如纸”“丝细如丝”的看家本事,直教人还未饱口福就先饱眼福。
在百年老店“菜根香”,我就想一口气点下著名的“三头宴”,反正心里早就盘算好了:吃不了,兜着走!
但刚一点菜,“扒烧整猪头”就有点为难我了——虽然我是那么那么地爱吃肉!但打开菜谱,一看到那张色泽油亮红光满面的猪头照,就有些犯晕——这猪头,确切来说应该叫猪脸才合适,因为据说所有的骨头都已在烹调过程中剥离了,只剩下这张似笑非笑,软塌塌的怪脸。这边厢我拼命摇头拒绝点食,谁知我那同伴还在津津有味地继续打探猪头的滋味和做法!幸亏点菜小妹十分善解人意,言称此道菜必须要预订,否则没有半天功夫根本端不上桌的。嘿嘿,我只得打趣:那回头我预定一盘切片儿的猪头吧!
于是,“金牌扣肉”替代了笑面猪头。这种极为普通的妈妈都常做的家常菜,一到了扬州师傅的刀工下,就摇身一变成光亮玉润的宝塔——层层叠叠围着堆起来,肉在外层,梅菜在里头,夹一口,唔,一点也不柴,那香味鲜味互为渗透,入口即化。等我们俩三下五除二地快吃完了,才如梦初醒:哦!忘了拍片!
拆烩鲢鱼头,就是大花鲢鱼把骨头拆掉,与豆腐、鸡脯肉和火腿同炖,白汤浓稠,口感香醇。在我们老家很直白地就叫“鲢鱼炖豆腐”,说孕妇吃了最容易下奶,又很补钙,营养价值可不是一般的高。我们一边用小瓷勺舀着炖得软软嫩嫩的鱼肉豆腐,一边听那扬州小妹介绍,呵呵,还很有文化地加了句郑板桥的诗:“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她说培训的资料上有,就是写吃鱼头菜的。我们连说好好好,扬州美景和淮扬菜的兴起,离不了帝王的恩宠,也少不得文人的追捧,老百姓的活学活用呢!
一品蟹粉狮子头,果真值得一品。瞧,连这肉末也颇见厨师的刀工技艺:肥瘦搭配极为讲究,且还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春秋肥瘦分量对等,冬天则肥多瘦少六四开,这样吃起来才倍感肉香浓郁。且蟹肉奇鲜,蟹粉爽滑,卧在青碧碧嫩生生的菜心之上,味浓不腻,看起来格外赏心悦目。
其实,狮子头一直就是我的最爱。红烧的,清蒸的,汤煮的,全都喜欢。记得上学时常在暑假和好朋友一起去南京她姑妈家,姑妈最拿手的菜,就是馥青的青菜汤里,卧着的狮子头,粉粉的,胖胖的,一口咬下去奇鲜无比,满嘴留香。事隔多年,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还能听见喉头滑动的声音。
扬州包子,“包打天下”
淮扬菜声名远播,跻身各大菜系前茅。扬州包子也不甘落后,同样名震四方。
在《扬州的夏日》里,朱自清先生还这样回忆过扬州小吃里的青菜包子:“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糖,一点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轻松化去,留下一丝余味,干菜也是切碎,也是加一点糖和油,燥湿恰到好处,细细地咬嚼,可以嚼出一点橄榄般的回味来……”啧啧啧!实在叫人口齿生津,顿生向往。
不知道彼时,先生所提起的是哪一家包子,但是扬州的包子很出名,很多样,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冶春茶社里点套餐,端上来一笼,一尝,居然有十种馅儿,什么小三丁包、蟹黄包、豆腐皮包、霉干菜包、野鸭菜包、马齿菜包,不觉一笑——都说那成都小吃串串香,什么都敢串起来涮一涮麻辣一番,那么这“包打天下”扬州包子,大约五花八门只要能入口的,就全都剁剁碎,蒸蒸熟,悉数裹起来当了包子馅了?看那包子样儿,做得格外考究,说它“口似鱼嘴,形如荸荠”一点都不假,上面波浪式皱褶,数数都有好几十道,仿若微风吹拂的小褶裙,煞是娇俏可爱。
怕和更多的人挤着排队,便选择午后茶客相对稀少的空档,到位于老街深处的得胜桥富春茶社老店去尝鲜。
颇负盛名的蟹黄汤包,被一只特制的竹编器皿固定着,居然和一只碗口差不多大,包子皮被卷成大朵的菊花瓣似的,泛着油汪汪的光泽,很有质感。里边灌满了汤汁,吃法很是有趣,概括起来即是“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再喝汤”。因为防止被汤汁烫着,便人手一根吸管,沿着包子皮的皱褶处插下去,先吸一口,果然蟹黄的鲜香味直扑上来,直抵口鼻,香得让人惦念起菊花黄时鲜美的阳澄湖大闸蟹。接着再移一下,再插,再吸,一圈过来,直到把包子吸得只剩下一张扁塌塌的皮为止,不然汤汁未干,张口一咬,便像是香港的撒尿牛丸一样,不溅得你满身汤汁才怪。
如此富春包子,除了造型上独特新颖之外,口味上也十分注重配料和提鲜,每点一味,各有特色;品种上还因时而变,应时上市,四季有别。一个小小茶社,却有前后两幢楼,上下百多个平米的大厅不下于十来间,宾客如云,每天光是早茶就要分三个时间段,预订不到的人只有站在门口排队,甚至连收银台前的点单、付款都排很长的一溜——如此光景,逛遍了大半个中国也不曾见过。感觉好似大锅饭大食堂年代,什么都要自己动手,许是累了烦了的缘故,服务员的态度也不是很谦和的那种,却能把点心事业做到如此精细庞大,估计在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瞧瞧门口迎来送往的黄包车队,还有连接茶社与大街之间熙熙攘攘的步行小市,展示的都是扬州特产特色——这也许也是他们的得意之处吧,无怪扬州人宴请尊贵宾客的常用方式,就是到富春茶社去吃茶。来来往往的古今客人到扬州,也都以能够品尝到富春茶点为莫大的享受,即便是起早排队,即便是人声喧嚷,即便是挤挤挨挨,也在所不惜。还美其名曰:“不进富春门,不算到过扬州城。”
想起大堂上挂的“包打天下”,再联想到左邻右舍常挂在嘴边的“扬虚子”之意,想来这一回,这包子的功夫还真不是吹来的。追根求源,这“包子”之名还源于宋代的皇宫盛宴:相传仁宗皇帝诞辰,满朝称贺,真宗皇帝甚喜,遂以裹了“金钱、银钱、犀牛钱、象牙钱和金果银果”为馅料的面食“浴儿包子”赐宴群臣。只是,那包子散发的都是帝王将相贪图的富贵味儿,真正吃得畅快吃得尽兴吃得豪迈的,还是到扬州来吧,“包打天下”的感觉很平民,很实在,很过瘾。
……
“菜根香”里“三头宴”
淮扬菜,顾名思义,地处淮河和扬子江(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集中在南京、扬州和镇江等地。以淡水河鲜为主,兼采南北风味,咸淡适中,老少皆宜。但很多见识过淮扬菜的人,都认为其花样繁多,过于讲求做功——意即扬州师傅的刀工好生了得,一套“片薄如纸”“丝细如丝”的看家本事,直教人还未饱口福就先饱眼福。
在百年老店“菜根香”,我就想一口气点下著名的“三头宴”,反正心里早就盘算好了:吃不了,兜着走!
但刚一点菜,“扒烧整猪头”就有点为难我了——虽然我是那么那么地爱吃肉!但打开菜谱,一看到那张色泽油亮红光满面的猪头照,就有些犯晕——这猪头,确切来说应该叫猪脸才合适,因为据说所有的骨头都已在烹调过程中剥离了,只剩下这张似笑非笑,软塌塌的怪脸。这边厢我拼命摇头拒绝点食,谁知我那同伴还在津津有味地继续打探猪头的滋味和做法!幸亏点菜小妹十分善解人意,言称此道菜必须要预订,否则没有半天功夫根本端不上桌的。嘿嘿,我只得打趣:那回头我预定一盘切片儿的猪头吧!
于是,“金牌扣肉”替代了笑面猪头。这种极为普通的妈妈都常做的家常菜,一到了扬州师傅的刀工下,就摇身一变成光亮玉润的宝塔——层层叠叠围着堆起来,肉在外层,梅菜在里头,夹一口,唔,一点也不柴,那香味鲜味互为渗透,入口即化。等我们俩三下五除二地快吃完了,才如梦初醒:哦!忘了拍片!
拆烩鲢鱼头,就是大花鲢鱼把骨头拆掉,与豆腐、鸡脯肉和火腿同炖,白汤浓稠,口感香醇。在我们老家很直白地就叫“鲢鱼炖豆腐”,说孕妇吃了最容易下奶,又很补钙,营养价值可不是一般的高。我们一边用小瓷勺舀着炖得软软嫩嫩的鱼肉豆腐,一边听那扬州小妹介绍,呵呵,还很有文化地加了句郑板桥的诗:“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她说培训的资料上有,就是写吃鱼头菜的。我们连说好好好,扬州美景和淮扬菜的兴起,离不了帝王的恩宠,也少不得文人的追捧,老百姓的活学活用呢!
一品蟹粉狮子头,果真值得一品。瞧,连这肉末也颇见厨师的刀工技艺:肥瘦搭配极为讲究,且还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春秋肥瘦分量对等,冬天则肥多瘦少六四开,这样吃起来才倍感肉香浓郁。且蟹肉奇鲜,蟹粉爽滑,卧在青碧碧嫩生生的菜心之上,味浓不腻,看起来格外赏心悦目。
其实,狮子头一直就是我的最爱。红烧的,清蒸的,汤煮的,全都喜欢。记得上学时常在暑假和好朋友一起去南京她姑妈家,姑妈最拿手的菜,就是馥青的青菜汤里,卧着的狮子头,粉粉的,胖胖的,一口咬下去奇鲜无比,满嘴留香。事隔多年,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还能听见喉头滑动的声音。
扬州包子,“包打天下”
淮扬菜声名远播,跻身各大菜系前茅。扬州包子也不甘落后,同样名震四方。
在《扬州的夏日》里,朱自清先生还这样回忆过扬州小吃里的青菜包子:“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糖,一点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轻松化去,留下一丝余味,干菜也是切碎,也是加一点糖和油,燥湿恰到好处,细细地咬嚼,可以嚼出一点橄榄般的回味来……”啧啧啧!实在叫人口齿生津,顿生向往。
不知道彼时,先生所提起的是哪一家包子,但是扬州的包子很出名,很多样,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冶春茶社里点套餐,端上来一笼,一尝,居然有十种馅儿,什么小三丁包、蟹黄包、豆腐皮包、霉干菜包、野鸭菜包、马齿菜包,不觉一笑——都说那成都小吃串串香,什么都敢串起来涮一涮麻辣一番,那么这“包打天下”扬州包子,大约五花八门只要能入口的,就全都剁剁碎,蒸蒸熟,悉数裹起来当了包子馅了?看那包子样儿,做得格外考究,说它“口似鱼嘴,形如荸荠”一点都不假,上面波浪式皱褶,数数都有好几十道,仿若微风吹拂的小褶裙,煞是娇俏可爱。
怕和更多的人挤着排队,便选择午后茶客相对稀少的空档,到位于老街深处的得胜桥富春茶社老店去尝鲜。
颇负盛名的蟹黄汤包,被一只特制的竹编器皿固定着,居然和一只碗口差不多大,包子皮被卷成大朵的菊花瓣似的,泛着油汪汪的光泽,很有质感。里边灌满了汤汁,吃法很是有趣,概括起来即是“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再喝汤”。因为防止被汤汁烫着,便人手一根吸管,沿着包子皮的皱褶处插下去,先吸一口,果然蟹黄的鲜香味直扑上来,直抵口鼻,香得让人惦念起菊花黄时鲜美的阳澄湖大闸蟹。接着再移一下,再插,再吸,一圈过来,直到把包子吸得只剩下一张扁塌塌的皮为止,不然汤汁未干,张口一咬,便像是香港的撒尿牛丸一样,不溅得你满身汤汁才怪。
如此富春包子,除了造型上独特新颖之外,口味上也十分注重配料和提鲜,每点一味,各有特色;品种上还因时而变,应时上市,四季有别。一个小小茶社,却有前后两幢楼,上下百多个平米的大厅不下于十来间,宾客如云,每天光是早茶就要分三个时间段,预订不到的人只有站在门口排队,甚至连收银台前的点单、付款都排很长的一溜——如此光景,逛遍了大半个中国也不曾见过。感觉好似大锅饭大食堂年代,什么都要自己动手,许是累了烦了的缘故,服务员的态度也不是很谦和的那种,却能把点心事业做到如此精细庞大,估计在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瞧瞧门口迎来送往的黄包车队,还有连接茶社与大街之间熙熙攘攘的步行小市,展示的都是扬州特产特色——这也许也是他们的得意之处吧,无怪扬州人宴请尊贵宾客的常用方式,就是到富春茶社去吃茶。来来往往的古今客人到扬州,也都以能够品尝到富春茶点为莫大的享受,即便是起早排队,即便是人声喧嚷,即便是挤挤挨挨,也在所不惜。还美其名曰:“不进富春门,不算到过扬州城。”
想起大堂上挂的“包打天下”,再联想到左邻右舍常挂在嘴边的“扬虚子”之意,想来这一回,这包子的功夫还真不是吹来的。追根求源,这“包子”之名还源于宋代的皇宫盛宴:相传仁宗皇帝诞辰,满朝称贺,真宗皇帝甚喜,遂以裹了“金钱、银钱、犀牛钱、象牙钱和金果银果”为馅料的面食“浴儿包子”赐宴群臣。只是,那包子散发的都是帝王将相贪图的富贵味儿,真正吃得畅快吃得尽兴吃得豪迈的,还是到扬州来吧,“包打天下”的感觉很平民,很实在,很过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