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余额宝“银行版”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余额宝,理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2-27 13:08
余额宝——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挑战
在过去的一年里,互联网金融无疑是互联网行业热点中的热点。互联网金融的火爆,不仅在于其影响了广大用户的生活,掀起了“全民理财”、“丝理财”的热潮,更在于这一新生事物正在撼动金融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命脉产业,换句话说“改变了银行”。
以互联网金融的明星产品——余额宝为例。毫无疑问,余额宝已经成为阿里金融乃至整个互联网金融的一面旗帜。作为一款出色的现金管理工具,无数用户的理财习惯因其改变,去年底,支付宝对外宣称,余额宝每天向用户分享的收益超过1300万元,累计分享收益7.88亿元。作为基金销售的网络渠道,货币基金因此为全民所认识与接受,与余额宝合作的货币基金成长迅猛,天弘基金公司对外宣称,截至2013年11月14日15点,天弘增利宝(余额宝)的规模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天弘增利宝成为国内基金史上首只规模突破千亿关口的基金产品,在全球货币基金中排名51位。
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其为金融领域的传统霸主——银行敲响了警钟,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尽管目前在规模上还难以撼动银行数十万亿元的活期存款业务,但是对银行盈利模式的颠覆已经初露端倪,倒逼后者对经营模式与经营理念进行自我变革。
央行发布的《2013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显示,当月我国住户存款减少8967亿元,住户存款在一个月之内失血近9000亿元。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包括央行信贷额度控制日趋严格,导致由贷款所派生的存款明显减少,但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甚至在众多银行从业人员看来,最大的冲击正是来自互联网金融。在他们看来,与货币基金联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近5%的收益率和高流动性让不少闲钱纷纷加入。面对这种多元化、短期、高收益理财渠道的分流,银行留住存款愈发困难。
然而,来自互联网企业的挑战还远没有结束。去年已传出消息,阿里正酝酿发布“余额宝二代”,天弘、南方、工银瑞信、易方达、道富、德邦等六家基金公司将加入,为阿里定制不同时间段的理财产品。除阿里以外,其他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加入“搅局”:去年10月,百度与华夏基金联手推出针对个人的网络基金产品;银联商务与光大保德信基金联手推出“天天富”;微信版的类余额宝产品近期也已推出。
银行的反击:类余额宝产品层出不穷
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都不能无视余额宝爆发式增长的奇迹。面对理财渠道多元化、“存款搬家”常态化的严峻形势,众多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类余额宝”产品,而目光也是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存款上。
今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与工银瑞信基金公司联手推出理财产品“天天益”。该产品主要将用户银行卡中沉淀的活期存款余额投向货币市场基金“工银现金宝”。与商业银行的传统理财产品不同,该产品实现了“1元起购”、“24小时随时可申购和赎回”、“赎回资金即时到账”、“快速赎回单日限额高达100万元”。此外,“工银现金宝”与支付宝一样,配有手机端APP,并且全面支持iOS与Android两大平台,方便用户像使用支付宝一样随时随地进行现金管理。而在收益方面,与2013货币市场基金3.92%的平均收益率相比,“工银现金宝”的年化收益率为4.38%。
去年底,平安银行与南方基金合作,上线理财产品“平安盈”。与工行推出的“天天益”相同,这款产品也是借助其类余额宝功能,大幅度提高了银行的活期存款收益。用户在网上开立“财富e电子账户”后,通过财富e电子账户购买“平安盈”,实现了赎回资金实时到账、资金转入与转出免费、T+0实时转出使用。与“天天益”的不同之处在于,“平安盈”进一步打出了“一分钱起购”的口号。
此外,包商银行推出了保本型理财产品“日溢宝”,5万元起购,实现了“T+0”资金实时划转,申购当天计息,其最新公布的2014年1月15日~2月14日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达到4.3%。兴业银行推出“现金宝3号”产品,强调“支持T+0赎回,30分钟内到账。”,5万元起购,最高参考收益率5.2%。
除推出理财产品之外,银行还在对与机构合作的产品进行升级,例如交行的“货币基金实时提现”业务,目前可对接交银施罗德、光大保德信和易方达基金等公司旗下的4只货币基金,实现“7×24小时资金‘T+0’到账”。
类余额宝产品会否分流银行定存?
各种“宝”层出不穷,门槛一降再降,便捷性大大提高,收益率节节攀升,人们难免会产生疑问:与类余额宝挂钩的货币基金理财产品,是否会分流银行定期存款?
对于这一问题,相关学者表示,类余额宝产品无疑会分流部分存款和理财产品,但从整体上讲,对银行定期存款影响不大。以余额宝为例,截至2013年底,其规模已达到1800余亿元,但相对高达几十万亿元的国内个人存款规模而言仍然很小。更重要的是,投入余额宝的资金用于购买货币基金,而货币基金最重要的投资方向则是银行的协议存款。换句话说,从银行存款利流到余额宝的资金,大部分最终又回到了银行体系内。对银行而言,其影响也仅限于存款成本的上升(协议存款的成本高于活期存款的成本)。因此,类余额宝产品对定期存款的影响微不足道,主要吸引的是小额的、分散的活期资金。
至于收益,相关学者表示,目前类余额宝产品收益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银行间资金比较紧张,协议存款价格因此较高,待资金宽松,价格自然会回落。况且,货币基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无风险”,历史上,货币基金也曾经出现负收益,因此银行定存至少目前还是最安全的理财工具。
存款理财化趋势难以逆转
货币市场基金逐步替代活期存款的趋势恐怕无法阻挡。银行需要琢磨的是,怎样面对这种挑战。不难看出,商业银行推出的这些类余额宝产品在功能特点上大同小异:将活期存款与货币基金打通;具备极低的起购门槛;实现“T+0”赎回;收益率较传统货币基金产品有所提升;可通过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方式购买并管理。总之,上述类余额宝产品体现了存款理财化的趋势。而将这种趋势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当属民生银行拟推出的新型电子银行卡。
事实上,在平安银行之前,业界就已经传出消息:民生银行将携手汇添富基金和招商基金两家基金公司,推出一款新型电子银行卡。该卡将直接使活期存款对接货币基金,实现了余额宝的功能,还可以联通信用卡,支持随时取现。对于民生银行此举,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凭借一万多亿元的存款规模,民生银行拥有远强于支付宝的平台,该电子银行卡产品,不仅具备一般的储蓄、自动偿还信用卡等功能,还可以享受货币基金收益。
“民生银行这种模式是可复制的,预计其他银行也会跟进。”相关业内人士表示,活期存款是银行资金的重要来源,成本低、稳定性好,预计其他银行也会陆续推出相应的类余额宝产品,以留住和吸引活期存款。
未来的金融,争夺的是账户
余额宝对银行最大的影响,并不是分流了银行的存款,而是吸引了一大批以年轻人为主的大众客户。一旦这些用户习惯了余额宝,就难免会被支付宝锁定,逐渐远离银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年轻人在不远的将来会掌握大部分社会财富。尽管从目前看,大额资金理财客户还是会选择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但互联网企业也在不断加强自己在金融领域的专业性,有朝一日,掌握海量账户且更专业的“阿里金融”们又将会对银行发起怎样的冲击?这才是银行面对的最大隐忧。
想在各种“宝”中脱颖而出,差异化是关键
各种“宝”的密集推出,让人眼花缭乱,如何脱颖而出,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胜出,如何战胜公敌——余额宝,还需要银行细心思考。上述民生银行的尝试,被众多业内人士看好。
从“防御”角度来看,民生的“电子银行卡”模式在类余额宝的功能基础上,又附加了银行卡线下消费功能。余额宝无法在线下消费,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付清算”风波也反映出支付宝进军线下尚需时日。因此,上述功能的实现,就形成了“电子银行卡”相对于余额宝的差异化特点,充分发挥了银行的优势。
从“进攻”角度来看,借助商业银行在银行卡领域的传统优势,打通线上和线下两个平台,让类余额宝功能成为银行服务的一部分,成为用户享受银行更多金融服务的渠道与平台,不仅类余额宝产品本身的应用范围得以拓展,还能带动银行其他服务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银行可以借此占据未来金融服务的制高点,形成对互联网企业的全面优势。
类余额宝的命运将昭示未来金融发展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讲,2013年的互联网金融热潮,是“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也可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电子化)的交锋。只不过通过几个典型产品,“互联网金融”似乎在去年占了上风,让传统金融机构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下半年众多银行纷纷推出类余额宝的事实说明,余额宝并非是什么“神器”,而是银行拿来就可以复制的。尽管和余额宝相比,银行推出的类余额宝产品在用户体验上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但从近年来银行业在服务水平上的改善与提升可以看出,上述差距的缩短甚至消失并非不可实现。
更重要的是,当类余额宝功能被银行绑定在承载众多专业金融服务的银行卡上,当银行将类余额宝功能带到线下时,人们会发现,这一功能已经被银行服务吸收,成为其综合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合于“金融互联网”中。
正如“宝宝”大战胜负未定一样,“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谁将成为未来金融领域发展的主流,犹未可知。但多年后,余额宝与它引发的“互联网金融”热潮,仍将会让人津津乐道,提供给行业更多的启示。
本刊记者 阙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