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期望

  •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 关键字:信息产业,CES,4K电视
  • 发布时间:2014-03-23 12:43

  若干年前每到年初撰文时就一定会提到Comdex(COMputer DEaler‘s eXpo即计算机经销商大展),主要展示计算机最新的硬件、软件、外设、网络产品和最新技术等。自1979年创办以来曾被认为是信息产业的第一盛会,进入21世纪后随着PC的失落和消费电子的中兴却使该展会日趋萧条,不得不于2005年宣告终结,让位于CES(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消费电子大展”)。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电子展会,创办于1967年,2004年规模即超过了老牌的Comdex,展品涵盖所有消费电子、IT和通信产品以及电子元器件,是今天了解电子产业未来走向的最佳场合,有“产业风向标”之誉。

  2014年的CES参展厂商超过3200多家,其中来自中国的占四分之一,展品包括15大类,有20个技术专区,2万多种新产品问世,大约15万人与会。产品繁多,数量巨大,有称为“大杂烩”的,但引领产品海内外媒体普遍认为是4K超清电视和可穿戴设备,日本媒体还加上了汽车信息化设备(纲络连接人与车),不无道理。无论如何,我们先从消费电子说起吧。

  世界消费电子走在下坡路上

  尽管今年CES大展突现了4K超清电视和可穿戴设备,但它们都才刚起步、销量有限,不足以阻止传统消费电子已经开始的下行之路。据市调公司IHS预测,包括电视、机顶盒、数码相机、台式游戏机和蓝光播放机等的所谓传统消费电子市场,2014年将继去年下降5%后续降2%,计共2500亿美元,该市场自2010年登顶后已连降4年。究其原由,乃因世界消费电子市场近年备受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冲击,甚至取而代之。HIS公司报告说,到2013年这两种产品的销售额之和有史以来首次超过了整个消费电子产品,而受人瞩目的4K电视和可穿戴设备成长为推动消费电子前进的主流产品看来还需要若干年时间,在此之前消费电子市场将继续萎缩下去。

  4K电视尚难成气候

  从整体电视的需求量而言,据市调公司NPD DisplaySearch的最新报告,世界电视需求量于2011年登顶,继2012年下降6%,2013年续降6%后,今年可望有所好转,微升1%,达2.29亿台,并可望近几年内继续上扬,到2017年可略超2011年的最高水平,达约2.51亿台(图2)。CRT和等离子电视预计将于2016年绝迹市场,OLED电视近二三年内还不会有显著增长,一度甚嚣尘上的3D电视未如人们预期,进展缓慢,因此世界电视厂商特别是中国厂商将希望寄托在4K电视上。4K电视是继CRT和HD(高清)电视之后的第三代电视,消费者可得到现实的看得见的好处,成为当前技术发展焦点,据NPD DisplaySearch公司预测,世界4K电视今年出货量将从去年的190万台猛增至1270万台,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将由中国主导4K电视的发展,去今两年其出货量分别占到全球出货量的87%和78%。

  过去,中国是全球彩电市场的追随者,但最近几年随着八代线的相继建成,中国彩电业已成长为全球平板电视的领导者。DisplaySearch公司调查显示,在主要液晶电视品种的发展上,包括联网电视、LED背光甚至3D电视,中国市场无论成长速度还是市场渗透率都明显快于世界各地区市场。目前LCD电视面板业无论国内外竞争均更趋激烈,促使电视技术必须升级以开辟新的市场,导致4K电视“全球疯狂”,中国为开拓电视出口而尤为积极,形成“中国领导世界”的局面。附带说一句,世界电视界领导公司如韩国三星与LG正加紧OLED电视的开发,而LCD电视努力向高清晰度的方向发展,则会使更具前途的OLED电视一时难于企及,无从竞争。

  2014年4K电视随着价格的下降或将成为开始爆发之年,据估计中国4K电视的平均售价将降至1000美元以下,而全球平均售价较高,北美更将接近2000美元。中国TCL和海信等4K电视巨头都将在价格上做文章冲击海外市场,而三星、LG、Sony等外国品牌则以提高利润为目标,并希望借此提升整个生态系统,例如三星公司,便企图全面借助4K、曲面和超宽屏幕电视以创造大尺寸电视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4K电视还难成气候。据市调公司WitsView 预计,2013年超清电视面板出货量渗透率仅为0.8%,预期2014年随着成本下降,出货量增加,而渗透率也仅微升至2%而已。而且外国市场的发展将落后于中国,据DisplaySearch公司统计,中国以外的世界4K电视出货量要到2017年才有望超过中国。

  据推算,2017年世界4K电视出货量约2320万台,OLED电视510万台,数量均有限,分别仅占世界电视总需求量的9.2%和2%,尚难成为主流,不可抱过高期待。且外媒已有“电视过气”之说。事实上,世界看电视的人正在减少,这对电视业无疑是个重大打击、灾难性的问题。娱乐方式多样化,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传统看电视的生活方式受到了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猛烈冲击,即以中国而言,据我国广电总局2013年中期发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地区的电视机开机率已下降至30%,上海更跌至27%以下,特别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可穿戴设备受热捧

  2014年美国CES大展上的另一看点便是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受到各路媒体的热捧,认为这是继PC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时代后又一代创新代表产品。2013年智能手机一举从2012年的6.5亿部骤增至9.5亿部,预计2~3年内或可增至9.5亿部,同年平板电脑也一举超过了笔记本电脑而达到1.5亿台。说来有趣,其实从大型计算机(mainframe)――小型机(small computor)――个人电脑(PC)――智能手机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具有计算的功能,总结智能手机领军产品――iPhone的最大特点无非一是联网,二是触摸输入。经过6~7年的发展,已达于顶盛时期,主要市场在于取代功能手机而难言产品创新,世界PC更已从超过4亿台的巅峰时期,萎缩到2013年的3亿台多一点,风光难再,电子工业前途何处?从最近的报道看,2014年可穿戴设备是业界所见的第一道曙光,被称为“the next big techs for 2014”,“Wearables: The Next Great Consumer Market”,可说是处于风起云涌的新生时期。由于进入门槛不高,厂商无论大小将不可胜数。产品触目皆是,除众所周知的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之外,凡能穿戴在人身上的各种物品,诸如手环、戒指、项链、衬衣、帽子、鞋袜等等,无不有厂商在努力创新,试图将它们改造成可穿戴电子产品,使之更加贴近生活,付诸灵活实用。据美国市调公司Deloitte最新报告,2014年世界可穿戴电子设备可销售1000万件,约值30亿美元,预计2020年可达l亿件。又据市调公司Business Insider估算,2013年世界可穿戴设备市场约25亿美元,2014年激增62%,达40.5亿美元,到2018年可望超过120亿美元(图4)。

  可穿戴式计算机的发展其实已有好一段时间,美国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早在10年前就已投入相关计划,1977年HP便开发出了数字计算手表,1994年Timex推出了具有行程提醒功能的Timex Datalink手表,但2000年的网络泡沫使可穿戴电脑也随之遇冷。未久,再次最先推出的可穿戴设备是2012年2月耐克公司的手环型活动计量器FuelBand,用于检测耐克制定的运动量单位“Fuel”,在无线连接的智能手机屏上显示记录的数值。2001年IBM展示了Linux手表原型,2004年微软的SPOT手表上市遭遇失败,而Pebble公司2013年1月开始供货的Pebble手表,可显示来电信息和提醒邮件、短信、微博和社交网络等信息,并可听音乐、设置闹钟等,一次充电可用7天,售价149美元,被美国知名科技媒体《商业内幕》评为“2014年最具创新力的十大设备”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谷歌将新推医用版智能眼镜,未来智能眼镜或可让视力受损人群重获“光明”,可穿戴设备的最终形态有可能嵌入人体,以维护、改善并拓展人体的功能。

  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领域大致涵盖资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护理、军用/安全等,可总括为两大类:一是以智能眼镜、智能手表为代表的传统资讯娱乐产品,是当前电子业的主攻方向,企望通过其大量生产、广泛普及带来厐大商机,不过由于因袭智能手机技术,跨入门槛较低,易陷入价格战争,难获厚利;二是以运动/健身、医疗/护理、军用/安全等产品开辟未来利基市场(Niche Market),进入难度较大,时间较长,但可望获得较丰厚的回报。2012年谷歌推出了它首个智能眼镜,但技术未臻成熟,应用麻烦,工作时间很短,虽有若干跟进公司,据传有的产品价格竟超过l2万美元之多,昂贵异常,市场反应冷淡。被媒体热炒的苹果智能手表――iWatch,据传开发始于2012年,但至今没见产品发表,一说要到今年10月才可望上市,倒是三星公司更加积极,抢先于2013年9月推出智能手表――Galaxy Gear,适用Wi-Fi,支持NFC,只是有势无市,可公司并不灰心,依然赶潮趋时,致敌于先,即拟推出低价版Galaxy Gear2以及智能手环升级版――Galaxy Band等。市调公司IHS报告说,三星公司首推的Galaxy Gear 智能手表还只是不成熟的原型商品,价格高,工时短以及功能不足,故而未可言成功。该公司说,世界智能手表市场短时内尚难成大势,2013年出货量不过26.8万块,2014年可望快速增长,出货量也仅260万块,预期2018年可成长到3900万块(图5)。

  《日经电子》不久前也以“可穿戴设备即将上演”为题发了一篇专题研究报告,认为可穿戴设备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有关产品像雨后春笋般地迅速钻出地面,花样繁多,显著的特点是摆脱智能手机文化,向功能简单化的专用设备迈进,但目前尚多为试验性产品,真正的竞争还在后头。参与厂商既有美韩日的谷歌、苹果、三星、Sony等世界级大公司,同时小型风险投资公司将纷至沓来,且潜力巨大,会向着大公司不断发起挑战,既便是英特尔、高通、博通、村田等半导体和元器件公司,也将奋力前进,努力开发可穿戴设备应用的相关产品,似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世界电子业界应未雨绸缪,不可等闲视之。但话分两头,时下还不能对可穿戴设备抱过多的期待,首先,迄今为止市场上还未见哪个成功的热销产品,苹果的iWatch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尽管公司期望它成为市场追梦产品,可上市能否一炮打红? 其次,据现有报告,2014年世界可穿戴设备市场为30~40亿美元,与同年世界传统消费电子市场(2500亿美元)相比实在太小,不可同日而语,据传2018年可望成长到120亿美元,也仅占5%,仍微不足道;再次,可穿戴设备开发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界面技术(触控已不能延用,那将用语言、手势、眼球跟踪还是……)、具有成败因素的低功耗技术、摆脱智能手机平台的独立功能――杀手级创新应用等等都将遇到很大的挑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用户的欢迎程度,它将决定市场的成败。真是曙光在前,举步维艰呀!

  叶钟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