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的长征》背后的“长征”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王二的长征,音乐剧,关山,三宝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4-21 08:49
——访原创音乐剧《王二的长征》艺术总监三宝、编剧关山
4月30日—5月3日,近30个城市60余场演出结束后,原创音乐剧《王二的长征》将在北京保利剧院拉开帷幕,为自己的全国巡演“长征”进行最后“杀青”
音乐剧《王二的长征》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长征故事。
长工王二为给一名牺牲的同志捎信参加了长征。途中,他结识了很多人:想为孩子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同志”、不甘做姨太太的“文工团”、敢对老爷说不的“红米饭”、想自己有一把枪的“汉阳造”、为了一首诗而革命的“自由颂”、19岁的团长“老革命”、以及红军的俘虏“反动派”。王二渐渐成长为一名识字的战士,其间是如何明白为什么要革命,红军到底是支什么样的队伍……等问题,笔者就此采访了该剧艺术总监三宝和编剧关山。
《投资者报》:音乐剧《王二的长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不少媒体称之为“主旋律”作品。
关山:我写的是一个不一样的长征,和过去所有长征题材是不同的。我们希望通过长征的历史大背景表现一个人的成长,透过小人物去展示人性的气质,用另外的视角对重大历史题材作音乐化处理,最终讲述一个充满真实情感和生命色彩的音乐剧故事。
三宝:“王二”跟“张三”、“李四”一样是个俗名,就是个扔在人堆里都找不出来的小人物,然而一个偶然改变了他的命运。准确地说,这是一部带有主旋律色彩的音乐剧作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主旋律作品。
关山:有的人喜欢用好莱坞和百老汇模式来定义衡量音乐剧创作。而我们这个戏另辟蹊径,做了一次不同于好莱坞百老汇的形式主义呈现。我们坚信,概念化有时也充满魅力,动人无比。选题创作过程中,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写长征?显然,如果我去选个声色犬马、帝王将相或者才子佳人的主题去写就不会产生诘问。而在我看来,这些诘问恰恰就给了答案——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个,需要一种精神!我要借这个机会感谢剧组的同仁们,感谢大家从各个角度对剧本作出的精彩诠释!在这个艺术团队里,每个人都认识“王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征!
《投资者报》:《王二的长征》由歌、演、诵三部分组成。剧情的叙述主要以“诵”与“演”来完成,而“歌”主要用来介绍人物及表意、抒情,淡化剧情,突出人物,这种呈现方式很新颖。
三宝:据我所知,诵体这样的表现方式,以前在国内的音乐剧里面是从来没有过的,在国外的音乐剧里面我也没有看到过,没听说过。打破常规,不仅是为跟别人不同,更重要的是不想重复自己。从音乐创作上,《王二的长征》比前几年创作的《三毛流浪记》、《钢的琴》要更摇滚化,更有冲击力。当然,跟我们从前的探索一样,在这个戏里,我们也运用了诸如像花鼓戏这样的中国音乐元素。另外,舞台置景、舞美、灯光……也都很精美,很有创意。
中国原创音乐剧的“长征”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异常艰难。人们用这样一段俏皮话来形容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尴尬:市场小作品就少,作品少演员就跑,演员跑市场就更小。
《投资者报》:三宝老师说,中国原创音乐剧要形成市场至少需要50年,这个时间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三宝:这是一个概念。我们的音乐剧要从培养观众开始做起,一代一代,三代人差不多是五十年的样子。
我们做的几个戏都是全国巡演,绝大部分是二、三线城市,也有像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演出我虽然不是场场必到,基本上还是跟着走了。我发现,在观众中70—80%的人都是第一次看音乐剧,有的甚至看完了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看的是音乐剧。回来看网上,有人发帖子说,“今天我看了一个歌剧,不错”。甚至还有人说自己看了一个话剧,怎么怎么的。
关山:不仅是二三线城市的观众,这样的对话我在北京保利剧院的休息厅也听到过。
三宝:在演出过程中,我观察到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就是当演员说对白的时候,观众看得挺好。只要演员一唱起来,观众马上就开始走神了,开始在下面交头接耳。当戏再到对白的时候,观众又跟着回来了。这说明,观众还不太习惯音乐剧的艺术形式,不太习惯这种叙事方式。可以预想,要想让国内观众习惯音乐剧这种表现方式,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得慢慢来。
其实,音乐剧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也就是最近这四五十年才达到了一个高度。
关山:就是因为英国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和法国的勋伯格这些音乐剧大师的出现,才使得音乐剧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西方音乐剧史上,从一个巅峰到另外一个巅峰,间隔的时间很长。
日本也是这样。四季剧团的艺术总监浅利庆太折腾了三四十年,才为西方音乐剧培养出了一批日本观众。这些年他们的原创音乐剧名声比较大的也就有个《李香兰》,基本都是引进英美音乐剧作品。
三宝:演员方面也存在问题。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都设置了音乐剧表演专业。每年毕业的孩子不少,可因为无戏可演,都转了行。有一半以上脱离了表演行业,有的去混电视剧剧组,演有几句台词的“大群众”,也有的去演小剧场话剧,真正走上音乐剧舞台的连百分之一也不到。
关山:另外,在艺术院校里还存在着教育的误区。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演员要求既有表演能力,又有声乐和舞蹈能力,实打实来真的。可是我们的一些艺术院校开始招音乐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往往是你戏演得一般,可是唱歌舞蹈都会点,那你就来学音乐剧吧。结果,变成了什么都能来,但所有全是短板。
《投资者报》:除了观众、演员的培养,培育良性循环的音乐剧演出市场也需要时间。
关山:百老汇有的戏演十几年,几千场。戏不间断地演,不停地招演员,演员一茬茬换,形成了一种长效演出运行机制。也有许多音乐剧不断被其他剧团复制。而买版权演出,要达到品质上的要求。服装、道具、舞美等等事无巨细,丝毫不能含糊。
三宝:人家已经完全产业化了。包括中文版的《妈妈咪呀》和《猫》,国外导演指导排练已经完全标准化产业化了。这种东西也好也不好。好的地方是很标准,不走样。不好的的地方是演员完全成了傀儡,中规中矩,二度创作的空间越来越小。
总之,搞原创音乐剧踏上的是一条相对艰难的路,想坚持走下去,就要调整好心态,更要有一种精神。
《投资者报》:谈及原创音乐剧,三宝老师常常用“接地气”这个说法。这是不是也是这些年来的一种有意识的探索呢?
三宝:与英法不同,中国语言有四声,唱和说完全是两码事。这在音乐剧创作中是个非常重要的事,必须逐字逐句反复揣摩,把逻辑重音与旋律有机融合,弄不好就会倒口。
还有就是所谓“中国元素”。我觉得在原创音乐剧里一定要有中国的音乐元素,但一定要“有”的自然。不要生硬地往戏里面“填”,这是个原则。《蝶》的那个旋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在戏里面穿插着用了很多次,不多说。《钢的琴》讲述的是东北老工业区的故事,我们用了“二人转”的音乐元素,这次《王二的长征》里,在“汉阳造”的唱段里又用了中国民间的“花鼓灯”音乐元素。
其实,我们说的“接地气”不仅仅是音乐的“中国元素”的运用上,在选择现实题材关注小人物,还有音乐的用法、服装、灯光、唱词台词……体现在音乐剧创作的方方面面。
我们这些年的探索还有选择演员的磨合。
最早做《金沙》的时候,比较注重唱,挑了许多歌手作演员。结果排练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演员唱的不错,可一到有台词的地方,感觉就掉下来,特别痛苦。万般无奈,我们只好把台词都给了一个中戏学表演的演员,其他人不说话只管唱。到了《蝶》这部戏,我们索性一句台词也没有,全是唱,但还是有问题。最后,我干脆在作曲时把逻辑重音和需要强调的地方都标了出来,这样很累。到了《三毛流浪记》的时候,我们就完全调整了选择演员的概念,首先选择表演好的演员,表演上升为第一位。后面《钢的琴》、《王二的长征》都是这样强调表演,最终“落”下一拨喜爱音乐剧,表演不错的演员,形成了我们表演阵容的中坚。
关山:总之,感觉越来越好吧。■
王幼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