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星星的你》风靡东亚,这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日本电视台拒播《来自星星的你》,据说则是延续了前年韩国艺人宋一国力挺韩国独岛主权而遭日本禁播的惯性。不过我觉得更深的原因,应该是因为日本惧怕“韩流”冲击本国的电视剧市场。别以为只有中国“专家”会呼吁限制引进美国电影,“本土保护”的情结,在各国都是存在的。
估计不少娱评人或影视公司,前些天忙于分析“星星”的成功之道。其实也没必要分析:《来自星星的你》的成功,跟十几年前的《流星花园》大热,其实是一个道理——演员养眼,剧情浪漫而清新,不大热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几个要点都要做到位。如果像内地剧集那样,演员里加一两个投资人的相好,剧情里添一些又“2”又老套的隔靴搔痒式俗套,那就等着挨“黑”吧。
“就差那么一点点”。不知道有多少抱怨市场、平台、时段等影响了票房和收视率的导演和制片人,在认真反省完自家作品的品质后,得出过这样的感慨。冯小刚在抱怨完观众不接纳《1942》后,想没想过那些有可能花钱进影院的中、青年们,走进影院之前,在交通拥堵的路上,在窒息的写字楼工位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陈凯歌当初在拍《搜索》前,问没问过自己:“我究竟是靠什么获得现在的声誉?我能不能不去动迎合眼前这个时代的念头?”那些审剧本的,在他们放行那些充斥“精神胜利法”的神剧剧本之前,能不能提醒自己:“趣味上别堕落,咱可是个正经人?”那些未及映、播就被取消进场资格的电影和剧集导演,除了抱怨游戏规则残忍,和企盼“分级制”,能不能再检查一下自己的影像叙事语言(比如已经很好的《天注定》),是否能跟上当今电影世界的潮流?叙事手法再高明一点,是不是就会拥有更多与本土观众见面的机会?
不是每个平凡剧集的导演,都能像郭宝昌那样,一排剧就能拉那么多明星熟脸来助阵;也不是每个一开播即遭遇不顺的剧集,都能像当年《誓言无声》乃至更早的《无悔追踪》那样,隔了十几年重看,还能历久弥新,在娱乐性和新国民性的深刻上远远超越同期的热播戏。而作为历来难获彩头的当代题材影片,我看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和之前的《夜车》,竟能从剧情、影像和表演上感到久违的惊喜,华语片这样的惊喜,已经阔别多久了?同样,当话剧《蒋公的面子》从一部大学生作业,走向演出市场并飘红——当初剧协拒绝它参加校园戏剧节展演的人士,是否意识到,差一点儿就经自己之手,扼杀了一部难得的佳作?恰恰正是这种人,每年都在对着媒体感叹“好剧本”难得……
所以,当人们不久前对着电视屏幕,感叹自己正度过十几年来剧集竞争最不激烈的春季时,业内人士还是什么都别说了。因为如果连电视剧都显得寡淡,那只能说明大家在各个环节都不止“就差那么一点点”。因为有一部主题和表现都很平凡的《来自星星的你》在给中国同行上课呢。从意蕴上看,“星星”当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作品,它之所以能赢得收视奇迹,是因为肯认认真真给自己的设定观众群服务。这一点,国内娱乐界无论做得还是理解得都很不到位。
徐江
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天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