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世界足球在1950年代开始进入电视转播时代,广大的电视覆盖率自然会带来对先进战术的普遍分析和效仿。俱乐部层面的战术变化,更大程度上被融入到国家队,形成一种非常有针对性的传承。传统足球强国能够更多从这些战术的借鉴上最先受益,而随着信息传播的爆炸,如今更多国家队能够和传统强国一样,追随潮流。
大赛自古就是“战术克隆”
其实,早在1930年世界杯,国家队的技战术就已被打上了俱乐部的鲜明烙印。当时无论欧洲还是南美,俱乐部都流行235阵型,参加世界杯的球队也大都采用这个阵型。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波佐的意大利采用235阵型的变种2323,这个阵型是235和阿森纳的查普曼首创的WM阵型混合体,波佐还结合了当时意大利足坛已开始萌芽的防守足球。
到了1950年,早已风靡欧洲和南美的WM阵型自然已是世界杯球队的主要阵型。1950年代称雄一时的匈牙利队经典的424战术,最早也是二战后执教匈牙利豪门马扎尔体育的布柯维在俱乐部首创,随后被匈牙利主帅塞贝什全盘照搬。而另一位匈牙利教练古特曼则将这套战术带到了巴西和葡萄牙,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58年的世界杯冠军巴西队,就是采用古特曼带到圣保罗的424。
在欧洲大陆,阿根廷战术大师埃雷拉从瑞士人的“门闩战术”获得灵感,他创立的“链式防守”在国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大国际时代让链式防守成功主宰了意大利队,成为意大利近半个世纪的主流战术。1966年拉姆塞号称自创的无翼442为英格兰夺得了世界杯,但这个战术只是根据流行欧洲的424进行简单的微调,同样受到了俱乐部比赛的深刻影响。
此后,德国和荷兰在世界杯上的成功,都来自于全面照搬俱乐部战术的复制。1974年世界杯,已随拜仁获得巨大成功的贝肯鲍尔直接建言主帅绍恩,在德国队推行拜仁的442阵型。至于克鲁伊夫为代表的全攻全守,同样是从阿贾克斯“复刻”到荷兰队。
21世纪前,首先在俱乐部赛事获得成功的战术变革,在世界杯上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除了各国足球发展本身的传统制约,就在于世界杯球队之间的实力差距过大,过于先进的战术无法得到极佳的效果。这也是为何自由人战术和全攻全守几乎只能在德国和荷兰国家队得到发展,而整个1990年代,世界杯仍旧是传统442和三后卫加经典前腰的最普通阵型为主流。
2004年是分水岭
2006年世界杯,英国《独立》报资深编辑格伦·摩尔就总结了德国世界杯32强的战术,结论就是经过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欧冠的浸淫,四后卫加双后腰,边路球员不再下底传中,而是更多内切的4231,成为了绝大多数世界杯球队的基本阵型。这种偏防守的4231在2004年欧冠因莫里尼奥的波尔图大放异彩,随后在欧洲杯上由雷哈格尔的希腊队发扬光大。
随后两年,莫里尼奥在切尔西使用同样的战术获得巨大成功。与此同时,贝尼特斯依靠几乎同样的阵型,分别在西甲和欧冠也收获了奖杯。这导致各国家队纷纷效仿,4231阵型在2006年世界杯开始大行其道,这届世界杯的四强几乎都使用这套战术,只有德国坚持双前锋配置,但仍然保持着四后卫和双后腰的基本框架。
当时,贝肯鲍尔抨击过德国世界杯的单中锋保守战术,比1998年法国队夺冠时采用的4231还要保守。他认为这样的阵型会让比赛异常无趣,降低观赏性。国际足联从韩日世界杯开始,就已组织了技术委员会,为每届杯赛的战术潮流做出分析报告。这个技术研究小组早期是贝肯鲍尔在1990年世界杯时的助手奥谢克和前苏格兰主帅洛克斯·布赫牵头,近年推出的报告已是世界足球领域内的权威专著。
德国世界杯后,西班牙队开始全面照搬巴萨的成功模式,引入里杰卡尔德开启、由瓜迪奥拉发扬的TikiTaka战术。阿拉贡内斯夺得2008年欧洲杯时,还有一些西班牙传统边锋战术的痕迹,到了2010年南非世界杯,博斯克的西班牙已几乎完全是巴萨式的TikiTaka。2012年欧洲杯,博斯克已主动尝试更彻底的无锋战术,而这种战术恰恰只有巴萨才敢使用。
不过,2010年南非世界杯,给人印象更加深刻的,则是更保守的4231甚至451的三后腰战术大行其道,这套三后腰战术同样来自莫里尼奥,他带领国米捧杯的保守433,在某种程度上会演变成4312。结果在世界杯上,无论巴西、意大利还是德国、葡萄牙都开始尝试三后腰,甚至荷兰也在模仿莫里尼奥在国米的成功。最终,被称为史上最没有激情的荷兰队闯进了决赛。
巴西世界杯的32强,4231仍是主流,但保守三后腰则是强队的首选:巴西、法国、葡萄牙、荷兰都采用三后腰加三前锋的莫氏阵型。拜仁全盘接受瓜迪奥拉的TikiTaka后,德国国家队也看到了地面传控的影子。在意大利,普兰德利也不得不考虑尤文的三后卫战术。马竞的Cholismo攻守平衡足球会出现在世界杯上么?至少从目前看来,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记者 寒冰 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