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阿根廷一直哭泣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阿根廷,国家债务
  • 发布时间:2014-10-13 08:13

  日前,阿根廷国会通过了国家债务重组法,以防止国家出现再次违约。2001年,阿根廷爆发金融危机并陷入债务违约,此后分别在2005年和2010年对千亿外债进行重组,约92%债权人接受了折价高达70%的重组,但仍有约8%的“钉子户”债权人要求全额还债。这些债权人将阿根廷政府告上了法庭,要求100%偿还债务。从此,阿根廷政府开始了与债权人长达十余年的法律诉讼斗争。

  不久前,阿根廷与美国“秃鹫基金”就债务的偿还问题,经过了长达5小时的闭门会议,但谈判最后仍以破裂而告终。消息一经传出,标准普尔立马将阿根廷的主权信用评级降至“选择性违约”。继2001年后,这个南美大国再一次陷入主权债务违约的漩涡中。

  此次违约对于这个“双赤字”国家经济的影响可谓是雪上加霜,该国的经常账户和预算分别占GDP的-0.8%和-2.4%。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阿根廷违约后,经济可能将进一步陷入衰退。事实上,追溯历史可以发现,自庇隆上台后,这个国家就一直无力摆脱被债务和通胀纠缠的命运。

  此前,阿根廷是个足以与美国媲美的国度。1870年到1913年间,阿根廷的经济增长飞速,其增速一度超过了当时崛起中的两个大国:美国和德国。就是在1929年大萧条发生前,对于数以百万计梦想着逃离贫穷家乡的意大利和爱尔兰移民而言,他们经常会为到底是选择去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是去纽约而烦恼。

  如今,阿根廷一再被日本、新加坡甚至邻国智利所赶超。阿根廷的国力为何衰落得如此厉害?有人将其归因为该国长期的债务所致,有人则认为这是长期通胀的后果。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今天要寻找阿根廷经济衰退的蛛丝马迹,庇隆显然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早在他担任驻意大利公使馆陆军武官时期,就倾心于欧洲的各种社会制度、文化艺术、民间风俗和社会科学。回国后,他提出了所谓的有别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路线--庇隆主义。

  1946年,庇隆依靠军队和劳工阶层的支持获得政权,上台后他出台了很多措施。首先,他模仿欧洲大陆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提高工人的工资、社会保障以及其他福利,这一系列政策无不是以庞大的财力消耗作为基础的;同时,将主要工业实行国营化,然而,这一改革正如苏联乃至撒切尔夫人改革前的英国历史所证明的,全面的国营只会让企业的效率降低、产出减少,税收自然也相应地减少。在这一增一减中,可以想象的结果就是庞大债务的产生。如此以来,只能借助于不断地印刷钞票来支付巨大的政府账单。庇隆政府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诚如著名经济学家米塞斯所指出的,信用扩张确实能导致一时的繁荣,但这种繁荣迟早会归于破灭,导致新一轮的萧条。财政和货币把戏只能收到表面的一时之效,从长远看它肯定会让国家陷入更深重的灾难。

  货币超发的必然结果是制造出更大的泡沫,而泡沫一旦破灭,更大的政府支出又将形成--大量的失业工人需要大量的失业救助金,这需要钱;而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又不得不去接管那些破产的企业,这又需要钱。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无端”地平添了这两大笔巨大的开销,债务自然是越滚越大。这时,对阿根廷而言,要想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除了大量印刷钞票之外,便只有对外借贷了……阿根廷终于绕上了这条不归路。

  所以,将阿根廷今日的困境归为债务危机是成立的,说它是受通胀影响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债务与通胀确实存在相互影响的关联。但追根溯源,庇隆主义才是今日阿根廷困境的根源。

  韩和元(广东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