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微视界 时光里的纪念册

  如果你是一位资深摄影师,透过镜头看懂一草一木的表情一定不算是难事;如果你足够热爱生活,相信每一个美好的瞬间都可以毫不费力地牵引你去摁下快门;如果你只是碰巧携带拍照工具的路人甲,且对摄影一无所知,面对路过的风景、动情的一幕,又或者是美味的菜品、精彩的演出,相机于你,也不仅仅只局限于一件不可或缺的摆设。

  摄影是一种披着艺术皮囊、涵括生活感悟的文化行为。带着热情与敏锐的洞察力靠近它,用没有温度的机器记录一个个有热度的生活瞬间,萃取出时光里的片刻精华,赋予永恒,确是一件乐此不疲的快事。

  摄影生活 折射文化

  信息的传达有3种形式,即声音、图片和文字。一段文字可以记录一个故事,一段声音可以讲述一个故事,而一张孤零零的图片却只是故事里某个瞬间的再现,这样的瞬间呈现叫做摄影。

  摄影是一种比较严肃的艺术,而它碰巧也是有史以来最容易理解和最自主的艺术创作方式。严格来讲,它是一门随着传统摄影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摄影应用科学,以摄影光学、摄影化学和电子技术为基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拍摄体系。而通过拍摄形成的照片则是捕捉在电影、纸张或是数字存储器里的图像,同时也包括了在电影或视频中捕捉到的动态图像。无论运动或静止,人们都知道照片并不仅是对视觉世界的纯粹记录,它能够以无限多的方式被编辑和改变。无论它是用针孔相机或是手机拍摄,拍摄下来的影像都是对过去那些伟大艺术的继承,能给人类的生活增添“佐料”。

  摄影与绘画有着不可断绝的关系,有人说绘画是文化的表皮,它可以最雄厚,也可以最浅薄,可以有无限的内涵,也可以用“货卖一张皮”来骗人,很难有什么中间状态。与之相比,摄影的主观色彩更加隐晦,其与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更像是一个抽象再现的文化外壳,摄影师可以用最深的内涵诠释他的照片,然而呈现在观者眼中的也只是被切割、被平面化了的影像。但如果一张作品足以引起观者的共鸣,那其中必然拥有一定的共性。

  瞬间真实 无限想象

  严格意义上的摄影无疑是真实的,由于摄影师心中的悸动而促使他把他眼中的真实保留下来,这个过程是去功利化的,而且作为第三只眼睛的镜头是没有丝毫偏颇的,是这样就是这样,不是就不是。就算拍出的照片有优劣之分,那也是当时当地光线、景物、角度等因素造成的结果。

  然而作为一种瞬间的真实,摄影反映的不是一个准确无误的故事,而只是故事中的一个场景。这样的真实有无限多个过去,有无限多个未来,当它孤零零地摆在那里,很少有人能猜出整个故事的全面真实。然而这样的真实性还是拥有巨大魅力的,一方面观者希望看见这种真实,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视这种视听媒介比报纸、广播更大众化的原因,因为它对真实的还原度更大,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另一方面,使摄影更迷人的原因正是它本身的不完整性,这种片面的真实往往是一种悬念、一种诱惑,引起人们无限的猜测和向往。

  将善延伸 为情而摄

  美学中有移情之说,摄影中同样有移情的存在。事实上,摄影大部分时间是在把他者“我化”,看到小路旁一朵漂亮的花儿,亦或是夕阳下牵手散步的老夫妻、草坪上亲密无间的母女……感性之人都无法控制自己去把她们拍下来装进永恒,如果手中恰巧有摄影设备,最好不过。

  摄影是人性之善的外现,是一种美的冲动。再或者,当摄影师看到满目疮痍的灾难现场,看到悲伤失望、躁动不安的人群,看到残暴血腥、不忍一睹的场景,都会因为心中悲伤而举起相机,将这样的瞬间永久凝固。同样的,一张引起轰动的摄影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必定是从正面或反面向人们提出了向善的诉求。人无法对不能引起自身情感触动的事物产生关注,对于一个摄影者而言,让他打开镜头凝固眼前的事物必定需要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就是把他者“我”化过程中的触动,而这种触动,触及的是主体向善的一条神经。

  种植美丽 定格假象

  摄影追求的是一种瞬间的永恒与不朽,正如世间的一切没有不消逝的,这种永恒和不朽理所当然是一种假象。没有不凋谢的花朵,没有不迟暮的美人,摄影却妄想把种种的美种植到相框里,这种假象之美是经过了观者的注视和理解、经过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迁之后所产生的。在人们给自己制造的种种假象里,没有什么能比摄影更让人感到愉悦的了,因为这种看似把现实固定下来的形式,让人们获得了给予事物永恒存在权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也是假的。

  摄影是外在情景与内在感情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简单易得,但同时,这也注定了只有严肃地对待摄影,才有可能得到闪光的作品。

  汇编|郝丽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