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角力“去红利”时代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信托,政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8 09:49
在经历数年高速发展后,信托业已处于“去红利”时代
三季度,信托规模的增速出现“腰斩”的迹象。四季度数据出炉之后,这种情况可能更加严重。规模之外,效益指标也不乐观
2014年,信托公司频繁追加资本金,备战接下来的转型之战
中信信托将注册资本由12亿元增至100亿元,一举超越平安信托成为目前国内注册资本金最大的信托公司
在延续信托行业牌照优势的基础上,对于新政策红利的“捕捉”,是信托公司“转型”的关键词
“一方面,传统的项目越来越难做;一方面,创新项目虽多,但都很难成为可大规模复制、挑大梁的业务模式。” 日前,北京某信托公司研究发展部管理层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他的两个困惑。
他的困惑,实际上是信托全行业的困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信托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到12.95万亿,环比增长3.7%,增速已然大幅回落。在过去的二季度,环比增幅还有6.40%。与此同时,三季度期间,信托报酬率和全行业经营业绩均出现下滑。
种种迹象表明,在经历数年高速发展后,信托业已处于“去红利”时代。此时,传统业务的乏力需要靠创新转型去弥补。
2014年,创新转型已经在路上,但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在前进的道路上,领先公司的优势能否保持?又有谁能借转型弯道超车?一场新的洗牌已经开始,新的座次将如何重排?
传统业务颓势明显
四季度整个市场环境和政策面的变化,再度给信托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个重要的市场事件就是地产救市、降息开启。表面上看,这是提振经济之举,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房地产行情出现一定的不景气预期,这对涉房地产业务较多的信托公司,不是一个好消息。
而政策面上,9月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43号文”)出台。明确将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由于政信合作信托主要通过融资平台对接,未来一段时间相关信托业务必将出现收缩。
按照43号文规定: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
尽管给社会资本介入留了接口,但是PPP模式(公共私营合作制)背后,政府吸引长期资金介入的意图明显,信托公司传统的融资业务期限多在1年—3年周期,与PPP模式对于资金的期限诉求并不匹配。信托公司能否大规模介入,仍是一个未知数。
来自多方面的数据也为信托业面临的压力作出了诠释。
根据国金证券11月26日发布的一份数据,10 月集合理财信托成立数量及规模双双大幅下滑。56 家信托公司共成立616 只集合理财信托产品,成立数量环比降11.87%,同比增42.26%。募集规模合计637.25 亿元,环比、同比分别下降19.66%和19.35%。单只产品平均募集规模为1.22 亿元,环比、同比分别减少8.27%和39.90%。
从类型来看,房地产信托成立规模大幅下滑至77.22 亿元,环比、同比下降幅度分别高达51.00%和68.86%;基础产业信托募集规模132.97 亿元,同比下降15.01%;工商企业信托募集规模90.18 亿元,环比下降28.29%。
尽管11月份的数据尚未出炉,不过,根据普益财富提供的单周统计数据,11月份前两周信托业的发行数据延续10月份连续下滑的态势,单周募集规模只有60亿元左右。到11月份后两周,出现一定的转暖。但是与年内数据相比,仍然处于低谷周期。
这种变化与业内人士的预测基本一致,在此之前,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预测,下半年增量在减少,存量到期在增加,最终信托资产规模势必进一步下滑。这种变化导致三季度期间,信托规模的增速出现“腰斩”的迹象,四季度数据出炉之后,这种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规模之外,效益指标也不乐观。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信托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信托行业三季度期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环比下降4.69%和11.94%。资产增速持续放缓,增量效益贡献下滑,以及信托报酬率呈现下降趋势,信托报酬的价值贡献下滑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四季度的信托行业经营数据继续下滑。
资本金追加竞赛
与经营数据不振截然相反的一个现象是,2014年信托公司频繁追加资本金。相比2011年—2013年期间,信托公司增加资本金主要是为了便于相关业务开闸,2014年的资本金追加竞赛,则更像是备战接下来的转型之战。
中信信托动静最大,10月中旬,中信信托宣布,通过累积利润转增方式,将注册资本由12亿元增至100亿元,一举超越平安信托成为目前国内注册资本金最大的信托公司。中信信托董秘、副总经理王道远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指出,中信信托此次增资既是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即99号文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公司股东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对信托未来经营发展和业务拓展的信心。
中信信托并非追加资本金的个案。另有国投信托增资22.3亿元、安信信托增资33亿元、兴业信托增资24.24亿元、山东信托增资7.2亿元、中融信托增资44亿元……自年初至11月底,国内已有12家信托公司公布了逾210亿元的增资规模。
2011-2012年,信托业增资总额约150亿元,2013年增资总额为136.55亿元。那时,信托公司追加资本金,主要是要跨过一些业务边界。比如,按照相关规定,开办受托境外理财业务,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10亿元;注册资本金在12亿元以下的信托公司,不能参与基金和基建类的项目;保险资金投资信托计划,要求信托公司的资本金超过30亿元。
如今,信托公司增资有了更多的考量,除了大举进入创新领域之外,按照北京某信托公司内部人士的说法,通过增资以增加抗风险能力是信托公司的普遍考虑。注册资本金的规模反映了信托公司风险承受能力,无论是监管层抑或普通投资人,关注的无疑是业务发展与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匹配。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开展固有业务、信托业务和其他业务,都要计算风险资本。并要求信托公司的净资本(净资产减去各类风险扣除项)不得低于人民币2亿元,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增加注册资本金,同样是信托公司涉足更多业务的一个基础。
“更重要的是,按照监管层的意思,鼓励大型信托公司创新;而对中小型信托公司,则是出于风控的考虑,鼓励传统业务的经营和风控体系的升级。”按照上述北京信托人士的说法,相比股东注资流程更为复杂的,安信信托及陕国投两家上市信托公司,也均推出定向增发计划。如果定增成功,注册资本金将达到保监会要求的“净资产30亿元”门槛,从而得以开展业务升级。
从目前的注册资本情况来看,长城新盛信托和大业信托注册资本均为3亿元,也是最后两家注册资本金为3亿元的信托公司。此前,注册资本金较小的华澳信托、新时代信托以及中航信托均已经增资;西藏信托于年初增资后,注册资金达到5亿元。
“捕捉”新政策红利
无论资本金大小,转型都是各信托公司必须面对的课题。从目前的创新来看,在延续信托行业牌照优势的基础上,对于新政策红利的“捕捉”,是信托公司“转型”的关键词。
2014年四季度期间,包括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发展PPP融资模式,以及银监会推出资产证券化备案制,成为信托业内讨论最多的内容。
如前文所述,PPP由于需要长期资金对接,与目前信托公司经营的资金期限并不相符,但是不少信托公司仍然在将精力朝这一方向转移。目前主张大规模介入的信托公司,基于的逻辑主要是,尽管平台公司的融资功能消失,但是地方政府的融资诉求仍然存在,信托公司短期需要做的就是适应新的地方政府融资形态。
6月份,五矿信托与抚顺沈抚新城管委会、中建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沈抚新城政府购买服务合作框架协议》,开展沈抚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由沈抚新城管委会、五矿信托、中建一局共同注资成立项目公司并签署合作协议,按照协议约定,中建一局将获得沈抚新城抚顺区域内的安置房建设及电力、供热、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施工总承包权。这一案例,也被认为是信托公司参与PPP模式的经典。
目前乐观派认为,PPP可能是未来信托公司政信业务的主流模式;但是悲观派认为,在PPP模式下,将不再有政府信用背书,且期限较长收益不固定,信托公司发行相关产品的难度将大幅度提高。
相比目前信托公司参与PPP仍然未成为主流,11月20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银监办便函1092号文),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之后,信托公司对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涌入则可谓蔚然成风。
目前在信托公司中,约有30家左右拥有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其均在纷纷试水这一领域。而未获得业务资格的,则在加快提交资格申请的进度。
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之外,私募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是不少信托公司试水的主要内容。此前发行的“中海信托?平安银行汽车消费贷款资产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紫金信托“兴信1期兴业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类证券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均成为业内复制的样本。
而在土地流转信托和消费信托领域,一些大型信托公司仍然有无可比拟的业务优势,中小信托公司复制介入的仍是少数。比如日前,中信信托在黑龙江推出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土地流转信托项目;同样是中信信托,其携手百度金融、中影股份及德恒律所在北京联合推出“百发有戏”电影大众消费互联网服务平台,成为信托业探索互联网消费信托的重要案例。国内首单消费信托同样来自中信,为“中信?消费信托嘉丽泽健康度假产品系列信托项目”。
不过根据记者了解到的信息,中小型信托公司进行此类业务创新的极为鲜见。
中小型信托业务转型存短板
由于相关的业务创新停滞不前,中小型信托公司仍然将主要业务放在传统领域的深耕之中。
比如,尽管地方平台的融资功能被取消,但是从数据来看,中江信托、方正东亚信托、长安信托、中原信托等,最近两年一直将政信合作信托作为重点布局的业务。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规模大,利用政信合作类信托,无疑是这些信托公司尽快做大规模的重要路径。
地方平台债台高筑,涉足这一业务是否有刀口舔血之嫌?根据上述一家信托公司内部人士的说法,此前在政信合作信托的经营上,对于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进行了细致的甄别。但是尽管如此,对于未来的风险,仍然不得不防。
大型信托公司的转身相比起来坦然很多,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即是,在更早的7月份,中融信托曾刊发一则公告:为防止政府债务风险向公司传导,公司主动暂停了集合类政信项目。2014年度,在政信业务领域,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的兑付工作上,确保相关信托项目到期顺利、安全兑付。
在这种反差背后,也显示出中小型信托公司,在业务转型上确实存在一定的短板。随着制度红利继续消退,未来遇到的转型困难可能更大。
虽然面临转型难,但对围城外的资本来说,信托牌照依然是香饽饽。
根据格上理财研究中心曹庆展的研究数据,在最近的信托牌照“交易”中,评估溢价仍高达14亿到40亿元不等,除重庆信托外,溢价率均超过100%,平均溢价率达122.84%。
“尽管信托牌照背后的高收益性在市场的转变中逐渐减小,但是信托牌照也意味着更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 曹庆展指出。信托牌照是唯一可以横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实业市场的金融牌照,几乎可以覆盖全部金融业务,更具备“全能”优势。
信托牌照的全能性正是信托公司在过去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收购溢价持续高企,这也反映出,在资本大佬眼中,信托行业并未因为短暂的下滑数据而失去光彩。
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近期华南某知名券商正在筹备收购一张信托牌照,此前,该券商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出融资计划。不过该公司人员在受访时称,具体的收购方案和收购价格目前不方便透露。
《投资者报》记者 俞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