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养猪技术考察报告

  我有幸参与由德国农业协会组织的“欧洲农业考察团(28个团圆)”出国考察,全程共9天时间。时间虽短,但收获和体会不少。自2014年11月8日从北京出发到德国的法兰克福、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沿途考察丹麦养猪技术,涵盖空气净化、栏舍设计、养猪设备、种猪场、公猪站、饲料加工、尸体处理等全套养猪技术,于12日到达本次目的地德国汉诺威,参加于11-14日组织的欧洲畜牧业展览会(EuroTier),15日一大早从汉诺威赶往法兰克福机场启程回国,16日早上到达北京,完成了本次欧洲养猪技术考察之旅。

  一、对丹麦空气净化和养猪设备公司的考察

  1、我们首先考察了一个专业做空气净化的SKOV公司,体会到管理的重要意义。

  该公司于1960年创办,为国际上许多著名公司做代工,为其贴牌生产。公司管理严谨、人员素质高、关注细节、实施落地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一行参观了研发部(分软件研发和硬件研发)和研发车间(不允许拍照)。该公司许多研发理念的提出都是大家共同讨论的结果;在质量控制上非常严格,任何返修的配件,特别强调进入生产车间前必须在80℃、24h处理后才能进入车间,并且只能有一个人负责这种操作,其他人都没有资格,做到事事有人承担责任。成品实施严格的货架管理,把仓储空间利用发挥到了极致,而这种高效益仅通过一个叉车就可以实现,让人惊叹不已,不得不服。

  保育栏的栏舍设计比较有意思:栏舍不同区的气候条件是不同的,理想的设计是栏舍长宽比为2:1,通常划分为三个区,即休息区(Renting area)、活动区(Activity area)和排粪区(Dunging area)。休息区是猪呆的时间是最长的,通常是控温区,为水泥地面配备有地暖或木板;活动区即小猪嬉戏打闹区,为水泥地面或细漏缝地面,通常配有小猪的玩具譬如木板,满足猪喜好啃咬的嗜好;排粪区,为饮水、采食和排泄区,为全漏缝地面,也是与人接触最多的部分。丹麦人考虑得非常周到,当人进入栏舍检查时,猪会起身过来跟人打招呼、会起来采食、饮水和拉屎拉尿等。这种设计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猪场小环境的控制上特别强调猪场全环境控制,即对环境温度、湿度和氨气浓度等进行全面控制。在全环境控制下对生猪造成最大死亡的管理漏洞是与突然断电造成的环境快速恶化有关。因此,在控制设计上增加了一个全新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能确保猪场在突然断电时自动打开所有通风口,确保猪场小环境的通风良好。

  他们分析了我国东北、北京和南京全年的不能气候情况,提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个性化设计。这些也值得我们学习,在参考和设计栏舍小环境气候控制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简单的模仿、不加选择的全盘照抄是行不通的。

  在环境控制下,他们研究了在不同湿度条件下的温度变化对60kg肥猪呼吸频率和采食量的影响,发现在50%RH时环境温度达到24℃时猪才会出现呼吸急促的表现,而随着湿度的变化则发生急剧的变化,即在65%RH时、≥23℃,80%RH、≥21℃就会出现明显的呼吸急促。而在采食量方面,只要环境温度超过25℃以上,就会出现采食量的急剧变化。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栏舍、环境控制的设计不单纯是机械设计问题,要懂专业的视角、要懂养猪才能干专业的活。

  2、我们系统了解了一个全面进行猪场交钥匙工程设计的SKIOLD(斯高德)公司

  SKIOLD公司由三大板块构成,谷物加工(进料、清洁、干燥、运输和储存等)、饲料生产(大麦研磨、混合、配料、清洁、存储、传输、制粒和膨化等)和养猪设备(湿喂、干喂或干湿饲喂设备、电子母猪饲喂、通风、供暖、制冷、猪栏、猪舍地板、粪污设备和公猪饲喂站等)。在中国的销售中心在山东青岛。

  交流中特别谈到了一个话题,丹麦60%以上的猪场使用液体饲喂方法,公司设计的饲喂系统主要是湿喂系统或干湿喂系统,还有碗式饮水设备,用脚踩碗就可以把其中的水弄出来,便于清洗,还有控制滴水声音吸引小猪过来饮水的细微设计等。

  他们根据大麦型日粮的特性提出了研磨粉碎的新方法,饲料配方中若不含玉米,使用传统意义的锤片式粉碎就有可能出问题。我国的饲料主要是玉米-豆粕型日粮,有些饲料企业也试图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小麦或大麦,饲喂生猪的结果会引起采食量和消化率的下降,是否与使用锤片式粉碎有一定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对丹麦最大的私人饲料公司EWERS的考察,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才是关键岗位

  在丹麦,饲料企业都直接建在海边码头边,便于原材料的进出,EWERS也不例外。这个全丹麦最大的私营企业,年生产饲料36万吨,而生产工厂只有12人,直接操作工仅有3人(每班三班倒、每班1人),其他8人主要是做设备维护或维修的。最有意思的一点,进入车间内部随便你用手摸机械的哪个部位都是干干净净的,绝对没有粉尘,其奥妙就是在这12个人中居然配备了一个专职的清洁工,整天用强力吸尘器把厂房内部吸个遍,厂房内一尘不染,吸尘器内的灰尘还要回收加入饲料中。这就是工厂内一个非常关键的岗位,如果不是亲自看到,打死我也不信。

  在交谈和考察过程中我们注意到,生产处处防沙门氏菌污染饲料,通过多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如工厂是全密闭的,只有一个进气口,空气经过过滤防沙门氏菌污染饲料;在屋顶设有诱食鸟笼捕杀飞鸟(被认为是沙门氏菌的主要来源);如饲料粉碎、制粒和二次制粒逐步将物料温度升至81℃,确保杀灭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丹麦法律规定必须严格控制的指标,控制特别严格,实施全产业链控制,并且制订了严格的标准。而我们的饲料车间是裸露的,到处都是飞鸟、鼠害和虫害等。

  该厂全部生产颗粒料。与国内颗粒料不同的是,他们加工的颗粒料是经过二次制粒的,其压缩比为70/3.2=21.87,类似于我国生产的鱼料,远硬于我国生产的颗粒料(压缩比约为7以下)。我们的颗粒料多为膨化料,一次成型,饲喂时往往入口即化,长期用于饲喂母猪可引起呕吐性胃溃疡,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提出母猪不能使用颗粒料的真实原因所在。这种颗粒料的制备工艺值得我们思考。

  三、考察了丹育体系核心育种场,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育种指数

  我们考察了丹麦的核心育种场并有幸进入猪场内部进行细致的观察。该场没有围墙,但猪舍是全封闭的。有母猪1100头,其中核心群400头、扩繁群700头(丹麦一般把核心群和扩繁群放在一个猪场管理)。母猪的年更新率高达150%,也就是1100头的母猪群,每年要更新1600头,核心群的母猪一般不会超过3胎即淘汰,其淘汰的制度不与该母猪的生产成绩挂钩,而与育种指数直接挂钩,采取末位淘汰制将育种指数较低的母猪淘汰,同时引入育种指数高的母猪(当前育种指数的构成结构如见下页饼状图)。

  丹麦种猪遗传改良被选性状(2011年3月)发生了大的变化,以实现客户的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数据如下,父系(杜洛克)的遗传改良以料重比(51%)、30-100kg日增重(27%)和瘦肉率(16%)等指标为主,而母系(长白和大白)的遗传改良则以料重比(42%)、产后5天活仔数(27%)和30-100kg日增重(11%)等指标为主。使用DNA挑选后代,通过DNA的测定可以选择出最好的父母,加速了遗传进程,关注基因的选育和遗传的表达。

  猪场的管理非常规范和高效:严格按操作规程管理,整个1100头母猪的猪场只有6名工作人员,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他们的工作是严格按周工作来安排和组织生产,并且进行周重复。譬如母猪的断奶发情管理:周四母猪断奶,只喂一餐,周五、周六和周日连喂3天,每天三次,周一发情不喂料,周二周三95%的母猪发情配种(断奶后3~4天发情配种的母猪活仔数最高),配二次,全部采用人工授精。然后又开始下一个周期,每周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在拜访猪场时我们也只有周一才有机会进入猪场,因为这天是猪场请兽医、饲料、卖猪的日子,其它时间恕不接待。

  生物安全措施既简单又苛刻。如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栏舍全封闭、栏舍小环境全控制、严格清洗卡车(认为80%的疫病可能由带菌的卡车带入),只有星期一才有机会进入猪场,凡是进入猪场的人必须把所有的衣服全脱掉、沐浴后换上猪场内的衣服才能进入猪场,外面的东西一概不准入内;不做带猪消毒,但对空栏用高压水枪进行严格冲洗,水压高达175-180磅,操作人员甚至必须穿防护服才能进行猪栏清洗,而国内的冲洗枪的压力不足30磅,在冲洗后进行短时间消毒。疫苗使用非常简单、药物使用也非常简单等。

  四、对丹麦最大公猪站(Hatting Genetics)的考察,我明白什么才叫资源共享

  丹麦最大的种公猪站---Hatting公司,成立于1973年,是由多个农场主联合出资创办,其优良的共享机制能汇集全国的最优公猪。公猪存栏2400头,其年输出精液占据全国76%市场份额。

  采精使用采精杯或采精桶进行,杜洛克的精液通常用采集5头公猪的精液混合在一起放入一个采精桶,只有大白或长白公猪的精液用采精杯单独采精、单独编号分开存放。其主要的操作要点和流程:采精后通过传递窗进入精液稀释室,先放乳水浴温度为30℃的温水中,再测精液中精子的密度,然后再确定精液的稀释倍数,稀释后的精液密度为2×109。灌封温度25℃,而储存和运输温度为17℃。采精频率为每周采精5次。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关键点是稀释液的温度控制在30℃,并非我们使用的37℃,值得思考。

  总之,这次欧洲商务考察之旅,节奏紧凑、亮点多多、收获颇丰,个中滋味,值得探讨。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刘自逵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