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路在何方?

  东北大地塑造了惠云的豪爽大度,湖南山水给予了惠云灵秀细腻。作为中华文化滋养的一代精英,惠云读书、思考、观影、探讨,并大胆地向生活征询着“救赎”良方。

  活到40岁,惠云经常自省,试图为自己的前半生做个总结,并很想知道自己下一步的思维去向。为此,她读了龙应台的《目送》,“龙女”给她的启发是:简单爱、快乐活。惠云喜欢这个奇异的“龙女”,在她眼中,“龙女”面相生硬,心灵柔韧,这与自己不谋而合。

  “龙粉”没商量

  “龙女”的《目送》给了惠云超强的印记,也给了她的心灵不小的震撼。《目送》78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龙女”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而惠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她在内心对“龙女”有深深的认同。专业数学、奋战在IT前沿的惠云自知,这个行业没有女人,你要强,你要与男人竞争,那你就得比男人还强。“龙女”亦如此。

  但读过龙应台的文字,惠云知道,“龙女”虽面相生硬但却心灵柔韧。其柔韧,首先体现在她的文字上。惠云认为,“龙女”的文字是一个奇迹,她能够“以那样表面平和的文字解释关于生命亲情、历史的本质。然后,轻拂你心,惊觉,但不心悸。你仿佛看见,一个智慧的灵魂,自己飘动起来,去触摸人,触摸心,触摸人与人之间感应着的情感,并浅浅地笑,轻声地问,我在这里,你呢?”

  惠云说:“用欲罢不能来形容我读这本散文集的样子,也太过肤浅。因为不看的时候,竟然有些想念。《目送》之于我,是一种陪伴,在灵魂深处。”所以,“龙女”的沉静与深邃,让惠云连写一些关于龙应台的文字都不好意思太过张扬,因为会“心虚”。

  惠云折服“龙女”的文字感和心动感。“龙女”从不过分表现自己如何想、如何做,但一件件事物的结果却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她想引导的方向。“龙女”从不煽情地告诉你,人间情感如何美好,我有多爱亲人,而更多的时候是用“亲人的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来温情”,并更理性地告诉你,聚与散,这是事实。读完“龙女”的文字,“你从不觉得内心激荡,热血沸腾,你甚至有种淡淡的疲惫在胸中,因为世事被洞明得如此清晰,反衬了我们不敢接受的心理”。

  “龙女”的表达不给结论,却会得到你斩铁般的回应。“龙女”的文字也没有一句说教,像小溪流过你的心田,却分明能够感觉到那种隐隐撞击的力量,一下一下、清晰有力,激发你不住诘问自己,为什么?惠云很想去想象一下,“龙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每每都不能继续下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任何想象,都如同用一个十米的竹竿,去探一个千米的海底深渊。

  读罢《目送》,惠云认为,生于世间,种种角色带来了牵扯不清的情感、认知及所有衍生品。我求,我要,我痛,我弃。所有情感间的脆弱链接、偶然与必然,共同引导走向结果。

  惠云对“龙女”的欣赏,可以从她的文字中感觉出来:“读完‘龙女’的文字,你忍不住地会抚摸书的封面,好像这样会离这些文字更近些,更近些。”惠云甚至发问:不知道谁有这种运气,能与如此的女子成友作伴,对酒当歌,抵足而眠……

  惠云对“龙女”的作品,不仅掩卷自忖,琢磨良久,而且还会拿到她的闺蜜中去探讨,那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女同事。她们选一家素雅静谧的咖啡馆或茶舍,备上些冷餐再添些小食,一个下午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读《目送》,看自己,她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以往在单位,人与人没有那么多的话,而在那个私密的场合,闺蜜间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彼此毫无顾忌。交谈中,她们对于自己母亲的角色有了更肯定的认识:这个没有人发薪水的全职CEO,绝对是个最高档的职业。畅谈中,她们也更了解彼此,“所有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菲杨不对茬”

  “龙女”在提到寂寞时这样描述:有一种寂寞,身边可以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寂寞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惠云认为那恰是她心中的寂寞。当然,为了不致寂寞,我们要交流,要与各种势力各类人物进行交流。但交流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除非你做出必要的努力。

  一个反例让惠云注意到,交流中的相互理解和协调多么重要。而两个各自精彩的女人碰撞在一起时,你是无从想象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走势, 只能任由现实的自己去游弋……那是一次杨澜的访谈,对象是“歌后”王菲和其当时的夫君李亚鹏。王菲事前说她“好紧脏好紧脏”,而作为访人无数的杨澜,也“好紧张好紧张”。

  随着采访缓缓推进,杨澜以往的从容没有继续下去,反而在王菲真实的表述下,自己身上所有的厚重和中庸被直击得无处躲藏。对于不能苟同的观点,“歌后”依照自己的个性和不假思考的直率表达方式,将其犀利的措辞横着就甩了出去,把对手逼到墙角无有退路。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其时任夫君李亚鹏的回答,没有惊喜亦不出格,完全走在套路之内,似乎顾及了所有人的感受。

  惠云观察到,不知道杨澜是因为没有做足功课,还是因为对这个特立独行的娱乐圈人物过于忌惮,总之对话内容的设置难以匹敌杨澜的思想。诚然,王菲的成功加重了她的独特表现的资本,但这更是一种自由气息与双重人格的碰撞,也是一场戏虐心态与商业心态的碰撞。什么是双重人格?惠云记得在一本杂志上读到:“在国外,只有政客需要双重人格;而在中国,连小学生都需要双重人格。如果哪个小学生这样写作文,‘我不爱看世博会,人太多,太拥挤了’,这样的作文肯定是鸭蛋零分。”

  惠云总结到,本来一场关乎娱乐内容的采访,杨澜却把它搞成教科书一样的肃穆,王菲不过是一个唱功不错的歌手,杨澜却硬要把“歌后”塑造成“精神上与道德上的楷模”,幸好王菲迅速摘掉了这顶帽子还原了自己。惠云觉得早知如此,还不如让那个从不按常理出牌的谢娜来采访,谢娜从没把自己和采访对象当做什么人物,所以没有厚重没有掩饰。当然,一次不成功的采访不会怎样,在大家眼里,杨澜继续优秀,其光芒不会被抹杀。而王菲呢,倒成了空灵中一个可以标行的影像,久久不肯散去……

  的确,这次采访在惠云那里也是“久久不肯散去”。惠云将这个观察带入到自己的工作对象。惠云很早就注意到,自己所从事的物流IT,与客户及各方的沟通经常处于相似的“菲杨不对茬”的境地。换句话说,传统的物流业再加IT人,基本都是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看人看事,以一己之见代替客观世界。龙应台也讲过,“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惠云感觉这样的情况必须改变。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惠云变得很主动,她会经常主动地征集服务对象的意见,先从几个熟悉的不同职业的客户开始,再发展到一般客户,力求了解他们是怎样看待IT、看待自己的?思忖着这其中有些什么东西需要改变。为此惠云一改过去只与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交流的习惯,注意过往被忽视的那些与自己观念不同的人,与其打交道,以求多维度多视角。在沟通中,惠云学会了设身处地,从客户的角度并用客户的眼光来看自己所服务的物流公司留给客户的印象。

  出生于辽宁丹东的惠云有着北方人的爽朗干练,而教授她专业的湖南大学又给了她南方人的细腻和体贴。细心的惠云关心的是客户的感受和体验,这一切都需要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为此,惠云甚至把儿子也变成了自己的调研对象。一次,惠云主动与儿子谈心,向儿子征求对自己的意见,儿子的话颇让惠云出乎意料:考试获得不错成绩的儿子原本想妈妈会给予鼓励和奖励,却不曾想惠云对儿子提出了更多要求,儿子对此很不满。联想儿子在最近一次“你是我的一本书”的命题作文中,只写了父亲而没写母亲,儿子说父亲是一本厚重而读不完的书。惠云心想,看来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形象还有待改善,这与过往与儿子沟通没有调整到统一的“频道”上来有关。

  现在,上初中二年级的儿子与惠云无话不说,“不对茬”的一页已经永远地翻过去了。

  救赎无解?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影响巨大,惠云特意安排闺蜜们集体观影,借此探讨人生。

  金融家瑞德被错判杀妻投入监狱。这个千丈落差似乎是生活与时代精英开的一个国际大玩笑。瑞德入狱后就开始盘算着越狱逃离。最终,瑞德不仅成功越狱,瑞德的希望也引导朋友顺利逃离。

  惠云与闺蜜们对这部旷世巨作各抒己见,借名作剖析各自人生。惠云坦言在人生第三阶段存有迷茫:读书阶段,那个时候不经世事,知识面窄;大学毕业后的前五年,融入工作环境,同时结婚生子,此时的特点是埋头干活,不问其他;只有到了第三阶段身心成熟后,惠云才开始重视思考人生。

  学习数学的人思维缜密,逻辑性强,惠云做事有板有眼,条理清晰,程序严密。但是在人世间,事物的发展却不那么理性,也不是那么规律,人生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而且这种不确定性伴随着经历的增多而愈积愈多。虽然这个阶段工作稳定,家庭幸福,但在外界看来一切均好的地方,也正是惠云感到惶恐和迷茫之处。惠云不了解自己的未来,不知道这样一路走下去的结果。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有一句经典台词:“我得经常同自己说,有些鸟是管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心底里知道把它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你会因此而振奋。不过,它们一走,你住的地方也就更加灰暗空虚。”电影对白表达的是一种隐喻,人生到底为了什么? 人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应当做些什么?惠云经常这样反省自己。人的思绪就好像这些被关起来的鸟一样,当它们被限制的时候,它们为狭小的生存空间中一点点自由、一点点光亮而无比兴奋。而一旦更大的光亮更大的自由赋予你时,你反而会惶恐。

  走在第三阶段甚至再往下走,这个时候人是成熟了、进步了,但螺旋式的发展也会给人带来焦虑、带来无比的困惑迷茫。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这是必然的阶段,是一个人在没做好充分准备时,在更大的光荣到来之前的惶恐和迷茫。这个时候需要救赎的是自己的灵魂,是自己的心绪。所以,如果你能认识到,并且提出问题,这说明你是走在正常的轨迹上,你是有救的。

  这个时候,正能量的做法,就是不断地鼓励自己继续前行,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的事业中去,将人生的目标不仅放在救赎自己而且同时救赎别人的框架内,特别是要帮助和你一样惶恐和困惑的人,用你的坚定去影响他,感染他,这样你就会发现,其实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自然,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阻挡你争取更大的光荣,且这种光荣已走出了一己之利,你已成为全社会全人类中一个有能量有贡献的人了。就好比今天的“龙女”,作为教授,她传播知识;作为公民,她宣讲责任;作为母亲,她的温柔和坚定本身对自己的儿女就是一种鼓舞。惠云需要的正是这样的独立思维,清醒认识、无比自信。

  惠云读书、思考、观影、探讨,她在传播正能量,她在用自己的成熟思维感染着周边的人,鼓舞着他们走向更大的光荣。惠云说,“山河依旧,岁月静好”,“简单爱,快乐活”,人生本该如此!

  文 特约记者 罗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