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炎:读懂紫砂的文化

  赵炎对制作紫砂壶的要求甚高——形、神、气、态俱佳方为精品。为了保证这种高端性,他特邀当今顶级工艺大师和书画名家联手合作,制作出来的紫砂壶自然当属上乘。“字以壶传,壶随字贵”,对紫砂,他容不得半点敷衍,非要这份用心,才配得上这一丸土的尊贵。

  一路跟随着张旭光题写的“北京紫砂艺术馆”几个大字,我们在琉璃厂的胡同尽处看到了这家“宜景宜人”紫砂艺术馆。古色古香的家具摆设颇合琉璃厂“京都雅游之所”的美誉,偌大的馆里看不见几个人,只听得悠扬古筝,若有若无,又闻得茶香袅袅,文人味道。

  馆长赵炎看上去有着商人的冷静和精明,可当谈及紫砂,他便滔滔不绝起来,瞳仁里闪烁着光芒,手舞足蹈如孩子般天真。按说紫砂土产自江苏,历来为江南的文人佳士喜好把玩的雅物,为何他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大汉竟会为一把小小的紫砂壶折腰?赵炎说:“ 紫砂属于文人三宝系列,文人的参与使它完成了从工艺品向艺术品的转身。全国乃至世界,只要茶风兴起的地方,都会有许多壶友(紫砂的收藏爱好者),如中国的广州、福建、上海等南方城市,而北方则因为生活习惯有异,兴起较晚。”

  历史悠久集文化之大成

  有关紫砂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明朝,同时期流行的还有明式家具。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追求简洁,强调点、线、面的结合等等。紫砂属于陶的范畴,陶有八千年历史,而紫砂有证可考大约在明后期,但目前有一种争议:认为早在宋朝就出现了紫砂,苏东坡等文学名家留传有歌颂紫砂的诗句,将其誉为“紫瓯”,但由于没有可靠文物传世,故尚存疑。至今公认的紫砂大师只有四位:龚春、时大彬、陈曼生、顾景舟。

  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陈洪绶(曼生),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并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他的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则是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的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凡是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则都是由陈洪绶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

  说到当代的紫砂大师,则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紫砂壶由于制作过程考究精良,一年也做不了几把,所以现在顾老的传品并不多,全国也难找出一个拥有十把顾氏壶的藏家。“我有八把”,赵炎的语气中有着掩饰不住的自豪。紫砂艺术馆的一楼除了琳琅满目的紫砂精品外,楼下收藏室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如顾景舟、徐秀棠、徐汉棠、蒋蓉、顾绍培、汪寅仙等大家经典之作应有尽有,“毫不谦虚地讲,纵观当今紫砂大师之壶,我这里无一遗漏。”赵炎随手拿起一个,便能给我们讲出它的来历和妙用。

  紫玉金砂壶中乾坤大

  “人间珠玉安足放,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最开始做书画收藏的赵炎,由于渐渐发现书画家们画的紫砂壶的市场价值更高,便开始转向紫砂壶收藏,继而他跑到宜兴去了解紫砂的门道。随着对紫砂文化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他也被紫砂朴素内敛的气质所吸引,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它。“紫砂有个特点,你付出感情,它会给你回报。刚开始的时候用手用脸把玩,时间一长会非常喜欢它。紫砂高矮胖瘦式样繁多,总有你喜欢的。可以适用各种人群,如果对紫砂有一定了解的就可以选择收藏界的,一般人群选择自己喜欢的式样把玩,不了解紫砂的人群拿来喝茶也不错,也是享受。”

  渐渐地, 赵炎不再满足于个人陶醉于紫砂世界的享受了,他萌生了要弘扬和推广紫砂文化的想法,“紫砂是我们的国粹,由于其原材料和制作工艺的独一性,注定让它超越其他工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于是他停下一切工作,全心投身到紫砂艺术馆的筹建中。他不是宜兴人,却将宜兴工艺大师们的紫砂精品带到了北京的琉璃厂,希望借助这个艺术圣地把紫砂文化普及到全国乃至世界。他不是艺术家,却浸淫在紫砂世界中不可自拔,和无数位艺术家及书画家们交流切磋,希冀制作出更具创新式样的壶。

  赵炎无数次地跟我们强调“读懂紫砂”四个字,“紫砂既展示自己的材质之美,又不排外。书法篆刻绘画都可以在紫砂上得到展示,还可以写下自己喜欢的话,展示个性。紫砂质朴,声音沙沙的,能让人安静下来。我们一直坚持宁静致远,在品味它的同时,思考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这是他个人所好紫砂的缘由。“紫玉金砂,蕴君子之风范,集大化之灵妙,一壶一天地,壶中乾坤大,紫砂实际上包涵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神蕴。”故读懂紫砂方知造物主之神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