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匡:經濟轉型,勇握契機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楊道匡,澳門,經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2 14:16
2014,澳門經歷賭收七連跌的震撼效應,總體經濟增速放緩,未來前景受到各方關注。下一步是改革,還是等待?面對著2015的新局,未來,澳門經濟能否“轉型”?
“澳門號”高鐵:減負亦減速
過去15年,澳門經濟一直是一輛高速行駛且超載的列車,當列車面對2014經濟放緩的急剎車時,到了要減速且減負的調整期。
回首澳門這十數年的發展,突然發現澳門原來承載了太多,而城市承載力問題在這幾年廣泛被探討,究竟何為承載力,澳門承載力的極限又能到哪裡?單從數據便可略見一斑,澳門31.3平方公里的土地,常住人口為63萬,也就是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超過2萬,放眼全球各大城市,相較之下,澳門大概可能與印度孟買、加爾各答相似,人口密度排名世界前列,再加上每年到訪的3000萬遊客,細算之下澳門每一平方米的人口密度已超過兩萬三,如此之高的人口密度自然給城市各方面的承載力帶來巨大壓力。交通便是最明顯的標誌之一,單看“口岸”,沒有延關之前,每逢節假日,拱北關閘大排場龍,長時間輪候,無論是遊客還是居民都怨聲載道。即使過關後,萬人湧入加上路窄車多,自然而然帶來公交系統的堵塞。再看城市之中泊車位一位難求,不僅售價奇高,不少公共道路亦淪為露天停車場,無需詳列數據都已知道城市的容量已接近飽和極限。當賭城變身堵城之際,澳門該到了設定長期人口包括遊客適當規模、數量的時候了,而根據澳門承載力做出的規模評估確已刻不容緩。
人口負擔只為其一影響。不少人仍記得,2002年賭權開放後,澳門GDP增長以年均12%的增速大幅上揚,遠高於其他地區和世界總體經濟表現,2010至2011年面對國際經濟低谷後仍能夠迅速反彈,兩年增速竟分別衝至27%和20.8%的歷史新高,難以想像。而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通脹,本地通脹負擔更是連年高企,相較於內地2.4%、香港近乎3%的通脹指數,澳門近年攀升到5.5%至6%的區間,這樣的倍數通脹加劇了市民沉重的生活負擔與經濟壓力。
當下,澳門經濟面臨著諸多負擔,加之博彩業賭收預計仍將下跌,凡此種種2014遇到的經濟調整,澳門的經濟發展列車該減速、該減負了。此時,趁著增速放緩之際,應當停歇片刻來思考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究竟要向什麼目標發展?其實方向早已一錘定音,也就是經濟適度多元化,一個中心(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一個平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平臺)的定位。根據上述定位扶持相關產業,便有了目標。當然有了目標,還要有路徑,選擇何種路徑則至關重要。所以一個目標、一個路徑才是當下需要思考並提供可行方案的焦點。
至於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為未來做好規劃,以“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例,2008年國家發改委在制定珠三角總體發展規劃時,就首次提出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2011年3月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六年過去,環視澳門,這樣一個休閒中心是如何構建的呢?在如今沒有人能說清楚的情況下,人云亦云開始發酵,缺乏了一個總體規劃,其實社會民眾更關心的是“世旅中心”究竟是什麼願景,這幅宏圖包括什麼內容,有哪些階段與分工,又需要採取什麼方式去達到這些目標,政府、商界與民眾需要如何配合?倘若只是隻字片語的提及,生活中,居民看到澳門處處是堵,難免人人心中都存有疑惑。
新生遇上新常態,需要新準備
既然經濟增長放緩,承載力一再遭遇瓶頸,面對著這樣的新局,從中央政府到特區政府都一致認同澳門整體經濟已經步入轉折階段。但這樣的轉折並非總體GDP負增長,而是意在增速放緩,這必將成為澳門經濟的新常態。面對新常態,政府、居民都要有內心承載力的底限,但無需過分擔憂。對於政府的經濟職能而言,有保持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兩項指標,澳門失業率長期處於1.7%左右的低位,在充分保障就業上政府卓有績效,現時外地僱員也已經超過16萬,因而即使出現大的波動轉折,企業裁員首先退場的將是外地僱員,在08、09年經濟危機時早已有相關經驗,當時金沙城工程放緩,相關建築業1萬2千名工人首先退場。從目前跡象來看,澳門企業內部的大規模裁員現象還未出現,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本地就業市場。
若未來經濟進一步下滑,按照世界通行經驗,政府自可以增加公共投資,加快公共工程建設,同樣以製造就業機會維持GDP增長。剛剛出爐的政府審計報告就指出輕軌建設的進度太慢,嚴重延緩預定目標,其中一項原因就是某部分人員只達到原計劃的5%,大量的工作職位空缺,導致工期一延再延。所以政府未來有諸如輕軌等許多公共工程需要去做,更需加快腳步,包含澳門機場擴建、港珠澳大橋配套工程、3.5平方公里填海造地等大型公共工程的建設迫切需要執行,基於此更無須憂慮經濟增速的過度下滑,因為此時並非無事可做,而是要做的事情太多。
當政府執行基本職能之餘,面對新常態,更要把握經濟轉型的新契機,對於微型經濟體的澳門而言,在現有的產業結構中,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確有難度,較為務實的做法則是聚焦於綜合旅遊業上,既然定位為“世旅中心”,主導便是包含博彩業在內的綜合旅遊業,因而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以澳門新馬路為例,每逢長假、黃金周,人潮湧動,寸步難行,這說明澳門有大量的遊客需求,而這些需求是否被滿足,則需要一一檢視。趁著24小時通關時代來臨,更可以思考澳門商業模式的調整,不難發現,在澳門,夜晚八九點後大部分商業店舖關門,遊客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光顧大型博彩企業,購物、休閒、消費全部集中在大企業,對中小企業幫助甚少,無疑錯失了一個商機。既然澳門是對國際開放的國際旅遊城市,便可研究澳門部分中小企業延長營業時間,調整商業模式,從夜晚8點調整至12點,這將迅速抓住遊客想消費卻無處可去的大量需求。而透過營業時間的延長,充分利用遊客商機,這正是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當然前提是協助中小企業解決人手不足等人力資源問題。
其實,大量中小企業的存在與繁榮發展本身便是經濟適度多元的題中之意,中小企業不同的經營方式亦是最好的多元選擇,因此澳門社會與企業要不斷從澳門經濟“新常態”中尋找新商機,做好新準備,為這些中小企業尋找有利於經營的支撐,為自身也為經濟適度多元提供強力支持。
至於中小企業營運中遇到不斷增漲的舖租問題,如果能總體規劃,做好舊區重整,將有利於開發出更為友善的營商環境。其實,近年來內地電子商務、網購等產業發展迅猛,但在港、澳則過於滯後,發展網購與電商,某種程度也緩解了商舖營運問題,面對面購物減少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未來如手信業發展為綱購加速遞物流,商舖受影響自然能調低租金,而網購、電商加上物流,藉助舊區重整,不僅成功緩解商舖需求,開展新的營商環境,更為多元經濟創造條件。政府一再強調的文創、物流、網購等產業都將得到新的發展機遇。譬如遊客往來及購物如此繁忙,但運輸倉儲卻在2013年的GDP貢獻中只佔2.7%,著實可惜。未來若遠程航空配合24小時通關,必定有很多遊客願意選擇澳門出發,航班增加給遊客多一個選擇,也更能拉動GDP增長。因為面對著區域合作以及一年3000萬遊客的龐大資源,如果發展好遠程航空,相應地增加航班班次,自然會提升運輸業在總體GDP中的比重和總量提升。
言猶至此,澳門有太多機會去發展多元,大有作為,有選擇亦有空間,如何利用才是最為迫切的事情。
“三波”整合,更待何時
澳門內部經濟發展有諸多契機,面臨著未來更加頻繁與密切的區域整合,澳門更有著不容錯失的大機遇。由近及遠,澳門已經面臨到“三波”的整合浪潮:
第一波浪潮以橫琴為例,早前橫琴新區已有澳門大學的落成,現在5平方公里的粵澳合作產業園,其中33個項目首批已經敲定,土地掛拍也已開始。目前已敲定的28平方公里的自由貿易區,而這一區域無疑延伸了澳門自由港的部分功能,再加上未來澳門單牌車進入橫琴的政策扶持,澳門延展空間範圍是必然事實,營造出一個“一河兩岸”的綜合旅遊休閒區勢在必行。空間小、旅客多的澳門,未來與橫琴進行深度合作,藉助70多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態區必然有效的彌補澳門高度城市化後帶來的缺陷。
第二波區域整合將是在此綜合旅遊區中,推動一次簽證多次往返的政策,在一段時間內旅客可以在澳門、橫琴自由往返,這樣不僅有助於兩地消費,更讓遊客多了選擇,未來橫琴、澳門沿海將連成一個整體區域,實現遊客資源的高度流通。
第三波則是2014年7月,中山與澳門在粵澳合作聯席會議上就翠亨新區達成的共同開發協議,海事水務局更透露遊艇自由行可能於今年內開啟,因而中山翠亨新區將成為澳門第三波區域整合發展的新契機。參與中山翠亨的開發,不僅要在參與形式上力求多元,更要聯合開發遊艇自由行,澳門切不能將眼光停留在陸地之上,廣闊的海域連接珠海周圍的海島,未來澳門的旅遊選擇將更加多元,也在珠、澳、中山一體化旅遊模式中促進雙贏,多贏。
而在這三波浪潮中,自貿區、經濟整合時代的來臨,必然帶來澳門與其他地區的競合關係,這無法避免,但政府應該保持著更加積極進取的態度進行相應層級的協調,合作才能行之長久。面對澳門有錢無地,鄰近地區有地缺錢的狀況,如何優勢互補才是關鍵一步,其實經濟界、產業界等社會各方早已就成立“投資基金”呼籲多時。目前澳門財政儲備加上外匯基金近5000億元,保障基本儲備的18個月,即2300億元左右,剩餘部分資金的使用,目前回報率太低,甚至低於通貨膨脹的水平,理應參照新加坡模式,成立投資基金,一方面投入澳門本土的必要的基礎建設,另一方面更可用於投入區外的新項目開發。對於澳門而言,土地資源是自身缺乏的,而鄰近等地則缺乏資金,雙方自然可以互補,未來更可以充分把握契機,開創新局。
因此,2015年的到來,更讓澳門經濟遇上新契機,實現新轉型。在資源缺乏的海島型城市,有了政策、資金等支持,未來將擁有更多發展空間,更需好好把握,調動所有積極元素,按照階段目標,務實推進,保持澳門經濟持續發展,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受訪人:楊道匡 整理人:卜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