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月:學額國教爭字當頭,施政報告求同向穩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澳門,國教,報告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10 15:23
三月陽春,微風拂面,正是楊柳吐綠,桃李芬芳時節。但在龍B家長的眼裡,已到入學年齡的“龍B”們,選擇對了的學校,好似他們一世的“春”。於是為爭有限的名校學額,他們展開激烈角逐。而在本澳全國人大代表看來,學校培養什麼人的問題才至關重要。兩會期間,七代表建議內地協助、指導澳門編寫國教教材,不意,引發本澳社會強烈反彈。反觀政府毅然收回五幅土地,普羅大眾一片叫好,顯見澳門人真正需要什麼,以致四平八穩面面俱到講了等於沒講的“施政報告”,熱議過後,總體上坊間還是給了個贊。至於本月中三起地盤奪命意外,三日內兩宗致命車禍,澳門人已見慣無怪,包括官員的施政作為,監管能力,早已不抱指望。能做的便是對家屬慷慨解囊,守望相助,此外,自求多福,少點莽撞,多點安全意識。
羊群心理,龍B入校爭崩頭
三月,乍暖還寒,本澳首先展現人前的“風景”莫過於學校門前輪候起一條人龍。1日這天,部分幼稚園開始2015/2016學年招生派發報名表,教青局新聞稿稱,新學年本澳共有59所學校招收幼兒教育階段的新生,提供不少於7900個學額,預計入讀學生約6400人,強調學額供應充足,籲家長毋須過分緊張。然而,早在三天前,就有多名家長到陳瑞祺永援中學、培道中學、濠江英才學校等校門前排隊。他們把膠凳、食物、報紙及雨傘一應帶全,表現出一副“拿不到報名表誓不還”的堅決,有的甚至整整守了兩個通宵。
據悉,陳瑞祺永援中學幼稚園初班當年只有七班共240人,目前4000人報名,即20人爭一學額,場面相當激烈。同樣培道中學幼稚園和濠江英才學校幼兒教育學額均為100人左右,一天就收到五、六百份報名表。為此,教青局提醒家長,重要的是關注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模式與子女的個性和興趣是否適切,報讀過多的學校沒必要。事實上,本澳59間學校中,至少三十間學校在同一日面試,令報讀多間學校的家長難以取捨,要麼只去心儀學校面試,要麼一日內走幾轉,苦了家長還害子女面試質量受到影響。果然在7日這天面試中,許多家長由於時間上相撞而恨無分身術,被迫放棄部分學校而怨懟不已。在筆者看來,望子成龍,是每位父母的最大願望。社會競爭越趨激烈,報讀幼兒教育已被不少家長視為“贏在起跑線”,期望子女能入讀名校,增加將來升學優勢。然而,對於幼兒而言,健康快樂成長才是最重要。每個人都有不同特質,不同學校亦有不同教學理念,家長為子女擇校,更應注重子女的不同特質及承受能力,而非盲目追求名校。家長擔凳仔,為兒爭學位,亦反映出教育當局、校方與家長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嚴重。不少家長對於學校招收幼兒標準一知半解,人云亦云,家長為子女選擇學校時無疑處於弱勢。家長心儀某校,由於缺乏收生標準信息,為求保險,只能多報幾所學校,即使未能入讀最理想目標,仍可有更多選擇。是故,教育部門及學校方面未來有必要提供更多信息,以便家長能作出更理性的擇校決定。
國教普世義,非洪水猛獸
在七代表看來,學校培養什麼人的問題才至關重要。11日,“兩會”期間,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李沛霖、姚鴻明、崔世平等七人,提出需加強澳門青少年國民教育培養的聯合建議。建議內地相關部門關注、指導及協助澳門編寫切合澳門實際、符合青少年身心特點、具針對性的國民教育教材,以加強青少年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同時,會上中聯辦官員也引用早前的一份對本澳青少年國民身份認同急降的調查,以彰顯七委員的建議提出得及時、必要與迫切性。消息出來後,一石激起千重浪,本澳社會有認同、有爭議、有建議,更有不同的聲音。
認同與建議就不去說了,與七委員的想法、認知大同小異,值得關注的是國教教材由誰主導編寫及寫些什麼的重大問題。童軍總會總監梁少培指出,當今信息發達的年代,各種正史、野史混雜。以新中國解放前後六十多年間的一段歷史,版本衆多,說法不一,真假是非沒有結論。不但學生疑惑,教師網上獲取的教學資源,對錯誰去考證?出於教學的需要,必須整理一個教學框架、編寫一套系統的教材,讓教師有遵循的依據,絕對不是壞事。他認同內地的龐大學術資源可為編寫工作利用,但反對照搬照抄內地一套,教材應該突出“澳門適用”,有別於內地。建議本澳教師和專家學者加入編寫團隊,尤其是澳門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角色和功能,可先由教育團體等撰寫框架,將內容交由內地專家,由其核實歷史檔案資料,其實也是為系統編寫本地區的史志作準備。
教育界出身的議員陳虹基本上認同梁少培觀點,對於有聲音關注內地所發生的一些敏感事件,教材如何反應問題,如“六四事件”等應否加入教學課程?她認為推動國情教育時,學校可就具體事件向學生作歷史陳述,讓學生自行判斷。但學校亦有權選擇講或不講,又或講哪些內容。
反對者的理由則直言,所謂的“國教教材”,不會有全面講解文化大革命、八九民運、環境污染及食品安全、黨政腐敗及濫權暴力等等內容,有的只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新中國”的歌功頌德。說白了,就是權貴對人們日漸崛起的公民意識看不過眼,擔心政治特權不穩固,要對人們進行徹底的奴化洗腦,將人們訓練成服從的機械!而“國民教育”則不過是各大“愛國愛澳”社團早就急不及待地等著澳門基金會“科水”,打造“富有澳門特色的維穩工程”,扛起“紅色之旅”的大旗,大搞溝仔溝女飲飲食食團,既得民心,又掠公帑罷了……
筆者認為,這種反對國民教育的聲音,除了基於政治偏見外,還受香港前幾年的“國教風波”影響,擔心太著重民族主義情感灌輸,令學生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國教是否真的如此可怕?本澳不少學校課程早已涉及國情概況,中國古代、近代歷史亦是必修科目,要思考的應該是如何深化、正反俱備向學生剖析國家全貌,以及本澳與祖國的根源和關係。總之,愛國不是口號。身處科技發達的年代,網絡信息流傳甚廣、層出不窮,年輕人不認識本澳和內地實況,很容易被虛假信息誤導。當教材描述內地各領域成就,亦兼顧失敗或過失的一面,如此,國教有何可怕?正如梁少培所說,國教,非洪水猛獸。
三日兩宗交通奪命意外,路況環境惡劣“冇王管”
洪水猛獸是車禍。據警方初步統計,2014年本澳全年交通意外約16000宗。16日下午,氹仔偉龍馬路發生恐怖交通意外。本地青年駕駛電單車接載內地同事駛經偉龍馬路近飛機場圓形地時,連人帶車被捲入泥頭車底,被泥頭車後輪輾過。男騎士當場爆頭死亡,乘客身體被輾過,送院搶救無效死亡。這是本澳三日內發生的第二宗奪命交通意外,另一宗發生在13日下午三時許,一名梁姓男子,駕駛電單車沿氹仔北安大馬路往友誼大橋方向行駛,至接近引橋位置,懷疑電單車失控,撞向路中石後倒地身亡。有死者生前友陳姓男子網曝,死者可能非“自炒身亡”而是被車撞死,警方呼籲目擊者提供線索,以還原車禍真相。
不幸意外一宗都嫌多,更何況三天內接連發生兩宗!三條鮮活的生命在最美好的時光被摧毀,聞者痛心。接二連三血的教訓言猶在耳,是否足以讓當局加強道路交通管理措施?可否喚醒道路使用者的駕駛安全意識?交安問題有沒有機會緩和,抑或各方束手無策任其惡化?
路氹近年成為本澳主力發展的重點區域,大型綜合度假村、輕軌、城市基建等工程遍地開花,東至北安馬路、偉龍馬路,西至柯維納馬路,幾乎每一個講得出的地方都有工程在建,小小的氹仔就如一個大地盤。工程車、泥頭車風馳電掣、飛沙走石,被其碾過的路面,坑坑窪窪,尤其讓“弱勢”的電單車一族苦不堪言。道路情況日益惡劣,加上一旦霧大潮濕或雨季到來,稍不留神,車胎打滑,鐵騎士面對的安全隱患倍增。當局的道路規劃和管制手段備受質疑。輕軌工程要建高架橋墩,路面自然被佔據;行車線路改變無可厚非,但駕駛者既有的習慣改變,現場路況必添混亂,卻未見當局加強、清晰路面提示,線路設計是否適合行車習慣亦有待斟酌。四線收窄為兩線行車,路口位置必成樽頸,調整有關路段限速有研究必要,同時須加強交通管制及巡邏檢控,在重點路段有針對性打擊違規行為,雙管齊下,以儆傚尤。
意外發生後,本澳社會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截止25日,社會向三死者家屬捐款近三百多萬,其中旅遊學院為吳某家屬募得兩百多萬元。又一次體現澳門人守望相助精神,彰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令死者家屬感動萬分。
一月三起地盤奪命意外,高空安全欠設防
無獨有偶,安全管理乏力,措施疏漏而致殞命的還發生在博企及酒店地盤上。19日下午近二時,一名內地男外僱疑在氹仔東亞運大馬路荷里活羅斯福酒店地盤搬運木板入升降架時,不慎失足由五樓跌落地面,更被突然失控急墜的升降架砸壓,頭部重創浴血,身體多處骨折,送院搶救後不治。不幸喪生男外僱姓伍,三十六歲,內地人,是為本月內第三名工業事故死者。本月另外兩次奪命工業意外的建築工地均屬博企。6日早上,路氹體育館大馬路美高梅酒店地盤,懷疑天秤運送石屎泵時,兩條鐵鍊其中一條斷開,令石屎泵一側下墜,擊斃在十六樓平臺工作內地男工。10日下午,氹仔銀河度假村第二期地盤,內地搭棚工人疑在十二米高的棚架工作時失足墮地,頭顱爆裂,當場死亡。
事發後,警方和勞工事務局派員到場調查。勞工局勒令承建商停止使用所有吊重升降機,以及要求其提交意外報告。對於離島大型旅遊娛樂設施建築項目地盤在三月份內連續出現三宗致命工業意外,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高度重視,即赴現場瞭解情況時,他強調人命關天,不同的建築項目,必須做好地盤施工安全管理、落實各項職業安全措施,向工人提供適當的保護裝備,絕不能因任何原因忽略施工安全規定。並表達了對是次意外死者家屬的深切慰問,指示勞工局必須主動盡力協助死者家屬與承建商處理好善後的安排,並將處理結果向他彙報。
在筆者看來,未來一段時間,本澳建築業仍處於高峰期,從事建築業的工人和外地僱員有可能進一步增加。雖然勞工局每有嚴重工業意外發生,會實時勒令地盤停工,要求承建商落實改善措施,並派員到現場瞭解意外起因等,其後亦曾公佈事故成因、責任歸屬。但近年工業意外接連,這方面的調查、處理和處罰工作卻少有公開,外界和建築同業無從得知當局採取了哪些處罰,地盤如何改善補救,不僅勞工界無從監督,傷者或死亡工友家屬也難以追討索償,“血的教訓”更難警惕建築業界防範同類事故的發生。
建築地盤管理未盡人意,加上工作環境複雜多變,要長時間恪守安全守則更是挑戰。但正因為地盤陷阱處處,意外傷亡慘重,更需要政府、勞工部門、建築公司、工人的重視和汲取教訓。
22閒置地失效,首批失效五閑地曝光
社會一直追逼政府交代閒置土地的處理情況,過去政府總是守口如瓶,23日終有新進展。崔世安施政報告中透露,政府將積極處理閒置土地。在早前公佈的四十八幅土地中,有廿二幅已進入宣告失效程序的最後階段,首五幅已完成行政程序,短期內將刋登《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上。25日,特區公報果然刋登首批宣告批給失效的五幅閒置土地全在氹仔,總面積超過一萬八千平方米。不過全為工業用地,三幅更在北安工業區內,要建住宅不容易,至少在短時間內,與社會搶地建公屋訴求有距離。截至26日晚,政府尚未收到任何土地承批人的查詢或聲明異議。以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的說法,五幅土地之所以被回收,基本都是承批人無按合同所訂定的期限內,履行利用土地義務,故政府按新《土地法》宣告批給失效,批示公佈後實時生效。
特區政府動真格收地,社會熱議,意見紛陳。議員何潤生對政府“公佈”拍手稱快,五幅宣佈失效的閒置土地合共一萬八千平方米,不可謂少,於土地嚴重不足的澳門,意義重大。又指基於公共利益,司法部門應“特事特辦”處理一旦發生的上訴事件。承批人是否仍有“後著”繼續上訴,議員關翠杏不得而知,但相信政府沒有一定把握不會宣佈收回,社會無法接受承批人再玩“司法遊戲”。澳門建築置業商會理事長謝思訓卻認為,每宗閒置土地背後的問題複雜,皆有其前因後果,需要從法、理、情三方面考慮。例如:有些個案是申請審批項目圖則時間太長,導致土地未能發展;有些個案是土地申請改用途,未必是單方的責任。
筆者認為今日澳門,土地價值傾城,奇貨固然可居。發展商取得土地多年不發展,原因複雜,善價而沽當屬一大考量,也有業權問題、公司轉手、圖則不合城規要求,土地更有持有人故意交不合理圖則“配合”政府審批,以達致長期囤地的目的。業界甚至認為部分個案與行政官僚有關,不一而足,有些內因或不足為外人道。可一方面本澳“冇殼蝸牛”群長期“上樓無望”,一方面政府花巨額公帑填海造屋,那邊廂卻有萬八平方米地長年閒置,此情、理、法又到哪裡說去?所以現時政府“企硬”,即使打官司也堅定不移要收地,此無他,皆因民眾利益、福祉高於一切。只要政府把道理講清楚,說透徹,執行過程中公開、透明,以理服衆,相信爭議只會減少,複雜亦就變得簡單。
施政報告出爐,承諾是為了兌現
行政長官崔世安23日在立法會發表第二任期首份施政報告,闡述未來五年藍圖。這個題為“統籌規劃,穩健發展,彙聚民智,同創新篇”的報告開宗明義,住屋、交通、環保是重大的民生工程,牽動社會和諧,人心穩定。住房交通環保處於施政優先位置,針對多個民調及崔世安競逐連任時接到的十多萬意見中,房屋都是最大的訴求,也是民怨聚焦點。報告稱,政府堅持“居有其所,安居樂業”的施政理念,將加強住屋保障長效機制的建設。
崔強調當局會審視和規劃填海A區及其相連區域的交通配套,社區設施等,落實二萬八公屋單位目標,另將有四千個私人單位。政府會抓緊施工進度,計劃今年內完成填海。其它B、C等區規劃爭取今年上半年開展諮詢工作。該諮詢計劃原擬去年年底開展,後延至今年首季,現再度延遲。而不管怎樣,報告在此還是回應了市民冀“落實時間表”的要求,報告指出,只要找到合適土地,政府都會優先建公屋。
的確,建屋必先有地。土地和房屋一樣是報告的重中之重。崔在《施政報告團》答問會上透露,若收回的土地無牽涉司法程序就可開始作建四千多個公屋的規劃。此多少釋去了坊間對收回閒置土地無動靜的質問及對政府興建更多單位公屋承諾的懷疑。
交通方面,報告提出來將加大打擊的士違法行為,增發特種的士載客執照,啟動電動車研究,鼓勵環保車使用等。崔形容,交通問題是今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須逼切執行,包括優化巴士營運模式,調整博企巴士數量和行車路線,控制整體交通工具。但市民要求博企負責接載外雇上下班,避免與居民爭奪公交資源,改善搭車難等。可是報告注重宏觀,對此並未具體細節陳述,期望值過高的各界市民難免有點失落。其它如城市規劃、民生工務問題、輕軌竣工時間表、外雇退場機制、問責制、教育、精兵簡政等等方面均著墨少。立法會議員普遍認為今年報告勉強及格,如果說有亮點,一是設非政權市政機構。相信有望重有民意基礎的民選市政議員,是本地民主進程的小交代,亦符合基本法期望,對一國兩制絕對有幫助。立法會員形容擬設非政權性市政機構是“撥亂反正”。二是成立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委員會,由特首親任主席並將制訂五年規劃。此乃報告突出亮點,因為與以往成立諮詢機構不同,相信特首知行合一,更有執行力,從頂層設計上為澳門建立明確地區定位,希望可策馬加鞭,貫徹始終。
此外承載力、自由行、青年創業、中小企、博彩中期檢討等,報告都有不同程度涉入,詳略取捨,各有側重。一份不足三萬字的施政報告,想要滿足各方需求、每個人的願望不現實。但大多數人評論認為,報告客觀務實,與去年參選政綱所提到的施政理念相銜接,落實參選承諾,同時也接地氣。這就夠了。筆者以為普羅大眾應注重並認清內外發展情勢與趨勢,勿單從自身利益出發,要多從本澳整體發展大局著想,縱使前路不平,只要居民上下同心,團結一致,定能確保澳門持續穩健向前發展,而這正是報告題旨所釋出的要義所在。我們聽他不是對每件事,每個問題都說到位,而是要看他對事是否都做到位,承諾是為了兌現,而非空頭支票。
◆澳門/曾志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