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球蛋白替代鱼粉对幼鲤生长影响
- 来源:水产前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血球蛋白,血浆蛋白,幼鲤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20 08:17
本试验以血球蛋白按不同比例替代鱼粉配制配合饲料,喂养鲤幼鱼,旨在探讨鲤幼鱼配合饲料中不同血球蛋白替代鱼粉对其生长和消化率的影响,以期评价血球蛋白替代鱼粉的可行性。
血球蛋白是加工血浆蛋白的副产品,经破膜、低温消毒、喷雾干燥等过程制成,适口性佳,蛋白达90%以上,赖氨酸6%以上,体外消化率达95%以上,是一种优质的新型蛋白源。血球蛋白比传统的血粉适口性好,体外消化率高,目前在畜禽动物上替代鱼粉的使用已日益广泛。但是,目前我国尚难检索到水产动物应用血球蛋白的报道。
大量的动物试验表明,在鱼类种苗养殖中运用血粉可明显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欧美各国目前将血粉其视为鱼苗养殖中必须使用的功能性蛋白质原料,在我国应用前景也极为广阔,所以血球蛋白应该是很好的鱼粉替代物。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条件
试验用鱼全部来自碧流河水库,从经过暂养的鱼中挑选健康、规格相同的试验鱼300尾,平均体重(12.90±4.03)g,随机放到20个60L的塑料水箱里进行试验,每组4个重复,即每一个水族箱15尾鱼。试验期间水温保持在20±1℃,水箱24h不间断充气增氧,每天换水一次,日换水量为1/2-2/3,替换水曝气24小时,加温后加入水箱。试验开始和结束后对鱼进行称重。试验期间每天足量投喂两次(早9:00,晚5:00),每天投喂前1h收集完整粪便,投喂后1h收集残饵。饲料的摄入量的评估基于记录的饲料供给量和残饵量。残饵量是从每个箱子中收集未食的饲料,烘干后称量残饵的干重。试验周期为90d。
2、饲料制备与分组
本试验一共设计了5种试验饲料(C、E1、E2、E3、E4),对照组(C)不含血球蛋白,以进口鱼粉、面粉和豆粕制成饲料,试验组分别以血球蛋白替代2%,4%,6%和8%的鱼粉。饲料配方及其营养成分见表1。
3、取样
实验开始时随机取两条鱼,保存,用来测定初始鱼体含氮量。取一定量的饲料,保存,用来测定其含氮量、脂肪含量及其灰分含量。每天用虹吸法收取残饵和粪便,每次收集的粪便和残饵在70℃烘干后保存,以确定摄食量及测定其含氮量。实验结束时,每箱随机捞取3条鱼处死,70℃烘干至恒重,粉碎,用以分析最终躯体生化组成、含氮量。测定饲料及粪便的干物质消化率。
4、饲料及鱼体营养成分分析
粗蛋白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脂肪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水分采用102-105℃下烘干的方法来测定;灰分采用在560℃下灼烧的方法进行测定。
5、消化率的测定
在进行生长试验的同时,收集10天的粪便,烘干以备消化率的测定。
消化率的测定按照《水产动物机能学实验》(桂远明,2003)的方法采用三氧化二铬作为外源指示剂进行测定。前期工作包括日粮配合、饲养管理和粪样的收集;后期为三氧化二铬的分析测定,主要包括消化、标准曲线的绘制等。用消化率计算公式,便可算出饲料的总消化率、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率。
饲料干物质的消化率:D(%)=〔1﹣B/B’〕×100
营养物质消化率:D(%)=〔1﹣(A/A‘×B/B’)〕×100
式中,A、A‘分别为饲料和粪便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B、B’分别为饲料和粪便中的三氧化二铬含量。
6、生长性能测定
饲养试验结束后,对试验鱼进行称重和计数,统计总投饲量。鱼体增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
计算方法如下:
鱼体增重=鱼体平均终重-鱼体平均始重
特定生长率(%·d-1)=100×[(ln鱼体终重-ln鱼体始重)/49]
饵料系数=单位鱼体摄食饵料重量/单位鱼体增重
蛋白质效率=鱼体增重量/蛋白质摄入量
7、数据处理
每组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其均数的差异显著性,如发现有显著差异(P<0.05),则作Duncan’s多重比较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血球蛋白替代水平对鲤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通过投喂5种试验饲料,鲤幼鱼的生长性能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添加血球蛋白比例的增加,各试验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除替代6%鱼粉的E3的终末体重显著低(P<0.05)外,其它试验组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从总体上看,与对照组相比较,替代4%鱼粉的E2组的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其它替代试验组。
2、不同血球蛋白替代水平对鲤幼鱼消化率的影响
由表3可见,各试验组的总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和脂肪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E1和E4组的总消化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蛋白质的消化率和脂肪消化率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
三、讨论
本试验发现,随着添加血球蛋白比例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较各试验组的总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和脂肪消化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生长指标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是因为血球蛋白中蛋氨酸、色氨酸含量较低。随着饲料中血球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饲料中氨基酸不平衡越来越突出,从而导致氨基酸在体内分解,以尿、氨的形式排出体外,从而减少了鱼体对氮的利用,使鲤幼鱼生长缓慢。
张卫东等(2004)报道,在鲤鱼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可以提高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明显降低饲料系数。闫彦春(2007)用植物蛋白替代鱼粉添加晶体氨基酸饲养黄颡鱼实验中,鱼粉的添加量降至21.0%时,黄颡鱼的生长、成活、消化率和免疫力等均与鱼粉添加量为35.0%的对照鱼相同。所以,单纯添加血球蛋白,可能导致氨基酸不平衡的问题,影响鱼体对氮的吸收利用,从而影响鱼体的生长。在今后关于血球蛋白替代鱼粉的实验研究中最好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必需氨基酸,调整饲料中氨基酸平衡,同时也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确定添加血球蛋白的同时,添加的氨基酸最适比例,从而减少饲料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添加不同含量的血球的饲料蛋白对鱼体的生长、饵料系数、消化率都是不同的,要想真正用血球蛋白部分替代鱼粉应用于实际水产养殖中,还需进一步研究和确定血球蛋白的最适添加量,只有合理调整血球蛋白的含量才能使鱼体生长的各项指标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文/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于礼燕 滑红艳
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王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