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风古韵锦里街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天府之国”的四川作为三足鼎立中的一“足”,却没有一部关于“三国”的影视作品是在四川取景。其实早在1990年,孙道临、王扶林等著名导演想要拍摄电影版《三国》时就曾到四川考察过,但最后因为能用的实景太少而不得不另选他处。虽然三国文化精神“忠、义、智、仁、勇”等早已深入人心,但是三国不到百年的历史太过短暂,留下的实物经不起近2000年历史的荡涤,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三国文化的弘扬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物质载体,锦里古街便是其中之一。

  锦里即锦官城,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这条街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锦里的前世今生

  在成都历史上,锦里原本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街区,其雏形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据史料记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之后,成都平原成为鱼米之乡,蚕桑业和织锦业从那时逐渐兴盛起来。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战资即是从蜀锦中来。“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教令》),于是,锦江岸边,浪戏排排濯锦妹;成都城上,日照行行晒绢姑。府河微澜,不彰而流;锦里丝织,不胫而走。曾在两汉时期就闻名遐迩的益州贡品——蜀锦,成为蜀相诸葛亮恢复生产、抵御外敌的经济支撑。

  据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夷里桥南岸……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名‘锦里’也。”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和“锦里”。到南北朝时期,锦里的城墉尚在,但织锦业却衰微了。

  现在的锦里位于成都市武侯区,以前的地名叫槽营坝。传说是三国时期蜀军的养马场,因装草料的马槽连成一片,所以叫做“槽营坝”。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北伐中原时,俘虏了大批曹魏士兵,押解回川后安置在成都南门外,因而这里又被称作“曹营坝”。

  无论“槽营”也好,“曹营”也罢,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将原来破旧的民居区打造成“西蜀第一街”——锦里古街。这条蜿蜒千米的民俗商业街,以秦汉三国文化为灵魂,明清风貌为底色,民俗民风为背景,浓缩了成都几千年的生活与文化。

  蜀风古韵满锦里

  推开锦里的大门,如同由纷繁嘈杂的现代都市步入了古韵悠长的世界里,真是门里门外两重天。成都人都说“锦里,是都市里离浪漫最近的地方”,所言非虚。

  古街是南北走向,街上明清时代的建筑比比皆是,有川西古镇的风格,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驻足街头,抬头一看,这蔚蓝的天空,遐想无限。街道两侧,浅灰色的青砖堆砌成墙,黛青色的瓦作了顶,栏杆一律漆成红黑色,就连各家的招牌也不甘寂寞,或浓墨重彩、或清新素雅,招摇着成为风景,飞檐翘角的小亭、青砖砌成的门洞、图案祥瑞的砖雕、粗朴厚实的碗碟,无不营造出小街古香古色的历史氛围。身穿汉服的售货员叫卖着三国人物脸谱等纪念品,就连刘备的“草鞋”和诸葛亮的“羽毛扇”也摆在摊位上待价而沽。

  顺着人流朝前走去,在古街上会有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摆出许多摊位,有棕编、剪纸、蛋壳画、勾勾针、面塑、陶塑、版画、皮影和民间玩具,个个都很精美,样样让人爱不释手。最吸引游客驻足停留的莫过于吹糖人了:一个平底锅里,用文火熬着糖,不干也不稀,舀起一勺来,边吹边捏,搓成条状,衔在嘴里,轻轻地吹气,一只猪或老鼠的嘴巴、耳朵、肚子和尾巴就出现了。继续吹下去,肚皮越来越大,越来越透明,再用一根竹签蘸点热糖稀,插进猪或老鼠的肚里,立体的糖小猪或糖老鼠就算完成了。每完成一幅作品,都会引得围观者一阵叫好,并很快被人买去。作品的新主人也如获至宝般,向众人展示他的收获。

  大戏台是锦里古街上最高、最宏大的建筑,一层架空为步行街通道,顶部为中国宫殿重檐歇山顶风格。二层的戏台偶尔上演《群英会》《孔明吊孝》等经典川剧三国戏。描眉画眼、衣袂飘飘,演员在戏台上唱起历史的过往,高腔一拔,才子佳人,王侯将相……

  《诸葛亮传》中“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的“损益连弩”是诸葛亮晚年发明的一种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的连弩,因体积、重量偏大,多用于防守城池和营寨。这种冷兵器时代的“机关枪”在锦里古街得到传承和发扬,一家叫做“诸葛连弩”的射击店引来很多年轻人一试身手,三国时期的军事思想随之流传。

  “张飞牛肉”店里居然真有一个张飞打扮的汉子,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相传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时曾大摆宴席,张飞不仅是一位屠夫,更是一名烹饪高手,他卤制的牛肉面黑心红,味美可口,得到两位义兄的一致称赞,于是便有后人借用“张飞牛肉”的名号来推广自己的牛肉制品。

  川西民俗 活色生香

  锦里古街的生活是“巴适”的。茶坊、餐厅、咖啡厅、酒吧一应俱全,夜幕刚刚降临,老板们便张罗着将木制的桌椅摆在门口。来到古镇,游客们也都很愿意在酒吧坐坐,耳畔传来此起彼伏的歌声,或是流行音乐、或是山寨民歌,人们尽情地享受。年轻人三五成群,或饮酒、或品茶、或啜着浓浓的咖啡,过滤掉都市生活的烦恼,轻轻柔柔地诉说着自己的心事。在这样一个处处都充满了欢愉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赏心悦目。短短的街道有酒、有音乐、有朋友、有爱人、有回忆、有期望……

  与古街相伴的是一湾溪水,水中可见成群的锦鲤(与“锦里”同音)。走累了,就坐在溪边柳树下的方石上小憩,喝杯清茶或咖啡,回味过路风景,或者在霓裳飘洒的木椅中遐想……

  相对于本地居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更容易被街道旁的民俗展示所吸引。蜀锦织造、面塑泥人、勾勾针、糖画、蛋壳画、木刻画等,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每完成一件作品都会引来围观者的一阵叫好。

  有人说“吃在中国,味在成都”,锦里小吃街足以让所有美食爱好者为之疯狂。短短百米的小巷里汇集了各种四川风味特色小吃:担担面、龙抄手、肥肠粉、赖汤圆、三大炮、竹筒饭、荞面粉、夫妻肺片、撒尿牛丸、糖油果子、牛肉焦饼、钵钵鸡、锅耙、大杂汇、干锅美食、烧白豆饭……花上十几元、几十元人民币,就能品尝上最地道的四川名小吃,真是“味美价廉”。其中,三大炮的制作过程最具表演性:一张木板上,摆着12个铜盘,两两相叠。一个身强体壮的汉子,从锅里扯出一把糯米糍粑,分摘成三坨,被依次抖出来。三坨糍粑从木板上弹跳而过,木板带动相叠的铜盘发出“砰、砰、砰”三声响,如炮声一样。跃进黄豆面簸箕里的三个糍粑团拣为一盘,浇上红糖,撒上芝麻,即为四川名吃“三大炮”了。

  锦上添花、里藏乾坤的锦里古街是闲适的、家常的、草根的。任何一个游客,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心神疲惫,只要走进古街,都会被扑面而来的川西民风所熏醉。丢掉行囊,泡一杯花茶、吃一碗张飞牛肉面,便融入了周围的闲适与欢腾。成都人、外地人、外国人纷至沓来,叽叽喳喳地给锦里戴上“西蜀第一街”的桂冠,让她傲视巴蜀群芳。各色人等像一群技痒的画家,风风火火地调着色,把锦里描绘成了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汇编|刘晓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