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 醉美村寨 云南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系列报道(九)
- 来源:云南画报·人文旅游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云南,东南亚,佛教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25 08:36
编者按:
生活在热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茂密的植被环绕着村寨,鲜花四季开放。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曼丢村的傣族人民用美食迎来四方宾客;坝卡村的哈尼族人民,在花丛中演绎古老的文化;而河口县大田村的苗族人民在花山节上寻找着自己的意中人。
景洪市曼丢村
依山傍水 佛光普照
文/吴珮云 图/张恒钊
传说一千多年前,三个傣族姑娘来到现今的曼丢村一带放马的时候找不着回家的路了,看见一口水井,索性决定留下来。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一个傣族村落就这样诞生。
风情寨门
曼丢村的寨门是典型的带有东南亚风情与佛教特色的三段式干栏建筑,寨门中间端端正正地挂着毛主席的画像,而寨门两侧挂着的两个大红灯笼在和煦的春风中微微摆动。一座寨门在低低沉吟着傣文化、汉文化与佛教文化在这片国土上相互融合、发展和繁荣。寨门左侧的一端类似于一个小小的亭台,伸进迎宾大道旁的大鱼塘里。斜坐在里面的长椅上,从水面便可欣赏曼丢的剪影。微风拂过,涟漪圈圈,水里穿梭着的鱼儿也凑个热闹,漾动着水里同样如画的曼丢。
传奇古井
进了村子,从迎宾大道往里走,迎面便是古井,据说古井的水常年有微微的温热感,并且无论旱涝,出水量总是一样。几个漂亮的傣族姑娘正在浣洗着衣服,欢声笑语,引人侧目。旁边的民族手工艺坊里一个傣族小伙正在制作着每个傣族姑娘都视若珍宝的银腰带,聚精会神,小心翼翼而又娴熟地雕琢着每个细节。而此时丝丝缕缕的香味困住我们的大脑,牵引着我们的脚步。
热闹早市寻着香味,来到了早市,入眼便是各种热带水果,水果的果香味总是让人心情愉悦。旁边一位师傅正在带着手套翻烤着竹筒饭,竹筒逐渐变得焦黄,而香味愈是浓烈。旁边的烧烤摊里身穿傣服的大姐正在热情地招呼着来往的客人,猪肉、牛肉、罗非鱼、香肠、特色豆腐……看得人只想大快朵颐。再往前走是卖手工艺饰品的小摊,琳琅满目。拿起一串用红豆串成的手链,一颗颗、一粒粒,明艳的红色像射进心里的光。而此时,你心里也一定会出现一张面孔,或清晰,或模糊,或温暖,或落寞。
傣族民居
穿过早市,走在新旧傣族民居交错的小道上便可窥见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历史。傣族民居不断的更新换代,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村子里的民居基本上都是第三代和第四代,偶尔可以看见第二代的傣族民居。第一代傣族民居是竹木结构,房顶上盖的是茅草,风雨蹂躏得厉害,总是需要不断翻修;第二代民居仍是竹木结构,聪慧的傣族人发明了挂瓦,一片一片褐色的瓦片紧紧凑凑地挂在房梁上,总算能经历些风雨的侵蚀;第三代傣族民居已是砖木结构,仍然是挂瓦,但这种挂瓦容易渗水,使用年限较短;第四代民居则是砖木结构搭配上琉璃挂瓦,琉璃瓦的通风透气性好,防水性较强,使用年限较长。走进一个古老的村落,就翻开了一本写满了厚重历史的书籍。
竜林文化
在感受历史变迁的心境中慢慢来到曼丢村的神树下,曼丢村的神树是一棵已经俯瞰众生四百多年的箭毒木。仰起头,恨不得把脑袋与身体撇成九十度才能看见神树的顶端。神树即是竜林内的竜树,而竜林则是傣族以保护森林和水源林为核心的一种特有文化。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得以完好的保存,大概得益于傣族人民这种最为朴素的生态自然观。神树一侧是连理树,两棵高大的榕树长在一起,盘根交错,枝叶交叉,同呼吸,共命运。像是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的恋人,互为依赖,却又各自独立。
百年古寺
朝着村子的高处走,淡雅的涌地金莲盛开在通往佛寺的道路两旁。曼丢村的古寺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缅寺。进入寺院内,一棵高大的贝叶树立在院墙旁,当虔诚的信徒用铁笔把佛家经典一字一字刻在贝叶上以此达到保存目的的时候,贝叶就与佛结下了永远解不开的尘缘。寺庙的墙上是有了岁月痕迹的壁画,壁画用流畅的线条和明亮的颜色勾勒出傣族人民对大自然和佛教的尊崇。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多少傣族人看到了佛寺便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而又有多少人跪在佛前心里便已是慰藉。佛又总是把人们的情感仅仅联系在一起,当年傣族先民从云贵高原一路向南,走走停停,一直迁徙到今天的东南亚一带。而南传上座部佛教则逆行而上,从印度经过泰国、缅甸、老挝一直到今天的西双版纳,让分散各地的傣族始终有共同的对灵魂的守望,像一根情谊绵绵的线始终把同根同源的哀牢人串联在一起。
TIPS
曼丢村民小组隶属嘎洒镇曼占宰村委会,是一个坝区傣族村寨,也是西双版纳州内保存比较完好的傣家古寨。政府积极搭建村企联姻共建平台,构建出农村党支部+企业党支部+乡村旅游+远程教育+民族文化“五个加”的曼丢发展新模式。2013年,曼丢村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达500多人次,大大的促进了该村经济的发展。
景洪市坝卡村
日光暖暖 闲庭信步
文/吴佩云 图/张恒钊
这个村寨与其他哈尼村寨不同的是基本上每家的房子都是庭院式的,围墙、大铁门,里边是两层的哈尼族干栏式建筑或是小楼房。
到坝卡村的时候,已是晌午时分,心里的温度与阳光一样渐渐灼热起来。
寨门在哈尼族人看来是对家园的守护,是人和鬼的分界。坝卡村的寨门两侧的寨神邦春和康德傲然挺立,共同护卫着这个哈尼村寨。侧门的门柱顶上端放着两个大葫芦,哈尼人认为葫芦能传播福音,绵延子孙。寨门顶上九只白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寓意着和平、稳定和安详。走过寨门,便踏上了祥和、安宁的净土。
我们来到村长家,一个宽敞明亮的小院,干净整洁,温馨暖人。一栋小洋楼,贴上白色的瓷砖,现代中又保留了几分哈尼特色。楼房的外墙上挂着他大儿子的婚纱照,眼光中闪烁的全是幸福的光芒,就连旁边的空气也能让人闻见幸福的味道。对面是一间瓦房,有了些年岁,生火做饭全在这里,从这里散播出来的味道是会让人喉结鼓动,馋涎欲滴的。院心里一张竹编的桌子,几只竹编的凳子,玲珑别致。哈尼族人的文化总是与竹子分不开,而哈尼族人的生活也与竹子一样常年青翠,节节高升。坐在小院里与村长闲聊,他指着院墙外的一棵酸角树说现在已经可以吃了,我一时兴起,没见过酸角树,非得去看一看。村长拿着平常摘酸角的工具——在一根长竹竿上绕上一根铁钩,我们就去摘酸角了。枝太多,叶太茂,用硕果累累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村长索性爬上树去摘,轻而易举,摘了很多扔下来,我去旁边摘了几个宽大的叶子,把捡来的酸角放在里边。像回到了小时候,那时的快乐与此时此刻一样,简单而纯粹。坐在小院里吃着刚从树上摘下来的酸角,酸酸甜甜的,心里像是抹了蜜一样。
等到太阳不是很辣的时候,我们在村长的引领下来到民族文化广场上,村长说每到节庆的时候这里就是热闹欢腾的海洋,身穿民族服饰的哈尼人在这里载歌载舞,笑语声声。民族文化广场旁边是村史馆,村史馆尚在修建中。等到建成,从里边的陈列中便可窥见一个村落、一个民族的文化简史。
从村史馆出来,我们在村子里闲逛,这个村寨与其他哈尼村寨不同的是基本上每家的房子都是庭院式的,围墙、大铁门,里边是两层的哈尼族干栏式建筑或是小楼房。走到一户人家门口,藤蔓花爬满了铁门顶端,有些枝条从上面垂下来,绿色的叶子,白色或紫色的花,院子里边三个漂亮的身穿哈尼族服装的姑娘围坐在一起,身后是一栋哈尼族的传统民居。旁边一个六十多岁的奶奶,在院子里来回地走着,静静地听着姑娘们的闲聊。刚洗完头发,不时用梳子梳理着湿湿的短发,阳光暖暖地照在她的脸上,泛出年轮的光圈。那一瞬间想起小的时候手里挥舞着大剪刀,跃跃欲试地想要给外婆剪头发的情景。从大门往里望去,像是一幅画,一个久别的梦境。进去跟奶奶问声好,发现奶奶家房子侧面的墙壁上挂着很多具有东南亚风情和哈尼族特色的面具或者墙画。有点惊讶,奶奶说这是她儿媳布置的,屋子里还有很多。踩着木质的楼梯来到小楼上,哈尼风情迎面扑来,哈尼族服饰,长布袋,以及各种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摇一摇马蹄铃,清脆的铃声有微微的回音。这只是一间民居,却像一个小小的哈尼风情展示馆,这个民族对文化的珍视、爱护和传承潜藏在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里。
到了晚饭时间,村长邀我们去他家吃饭,几个芭蕉叶拼凑成桌布,包谷酒、苦笋、腊肉,几个忘记了名字的野菜,还有鸡肉与大米熬成的粥。清风阵阵,香甜四溢。
美酒佳肴会让人忘却时间,热情好客的哈尼人会让温热的感觉渗透进你的皮肤,随着血液温暖你的整个心房。
TIPS链接:
坝卡村隶属景洪市勐龙镇坝卡村委会,距离勐龙镇20公里,是一个属半山区以哈尼族为主体民族的村寨,全村现有137户617人。橡胶为其经济支柱产业,有橡胶面积14000亩,其中已开割4000多亩,2014年人均收入8500元。现已完成的建设项目有:寨门、民族文化广场、集贸市场各一个,太阳能路灯蓄水池50盏,垃圾池及焚烧炉2个,村内道路硬化5.7公里。正在建设的项目是民族特色团结村寨,预算总投资150万元,包括村史馆、猪粪池的建设及扩建广场等。
河口县大田村
柔情似水 苗寨情深
文/邓芮 图/张有林
进入村口,很难再去和苗族村寨联想在一起,新式建筑成排竖起,明黄色的外墙映射着蔚蓝色的天。
一位身着苗族传统服饰的老妈妈坐在新式建筑门口晒着太阳,看到我们带着相机,老妈妈主动和我们搭话,想让我们给她和她家的新房照一张相。这位老妈妈的热情感染了我,但更没想到的是,村中男男女女的热情程度比老妈妈还要火辣。
在大田村中央的一块空地上,一群身着苗族服饰的妇女为了迎接我们,唱起了他们自己的民歌调子,咿咿呀呀,虽然听不懂歌词,但是婉转的呢喃音调,也把女人如水般的柔情展现淋漓。一曲唱毕,不得不再要求她们继续唱上一曲,沉浸在温婉的音调中,仿佛马上就要迷醉在这个柔乡里。
大田村建在河口县莲花滩乡的一个山洼里,相传当年一名刘氏的放牛人有一天来到此地,发现了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于是把这块土地开垦为粮田并把家设在了这里,慢慢这里人丁兴旺,就演变成了现在这个村庄。
在村庄上方的山坡上,如今还保留着几户古老的民居,土基房。这种融合了古老民间智慧结晶的房屋,如今仍稳固,屹立不倒。房屋成两层,有一个狭长的院落,正室中间设一个火塘,房屋的一侧,墙上开一个高窗,阳光直射到房屋中间的火塘。如今,在房屋的墙壁上还能看到日积月累的生活痕迹,黑色的熏烟也在诉说着这间房屋的历史。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初三,大田村都会举办踩花山活动,踩花山是苗族为了祭祀祖先蚩尤而举办的隆重节日,每到这一天,大田村就会举办丰富的民族活动,花山祭杆仪式、打背节、杀鱼节、祭鼓节、爬花杆、芦笙歌舞、斗牛、武术表演等。在这个时候,盛装的苗族男女打着五彩缤纷的花伞对唱情歌,在踩花山会上每当相中了合意人,便双双相约到僻静处互诉衷情,互赠礼物,订下终身。由于始终保持自由恋爱的传统,这里的男女幸福指数很高,绝大部分夫妻都是厮守终生,白头偕老。
大田村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橡胶和香蕉。这个季节,已经到了一季香蕉收购的尾声,而勤劳的大田村人仍忙碌在香蕉运送的路途中。由于山高坡陡,村民运送香蕉只能靠骡马来运送。半原始的生活方式,也保留了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
坐下来和大田村的人交流,整个人都会很愉快。没说几句话,他们就会用爽朗的笑容来回应,不一会儿就可以和他们很熟,没有任何距离感,这里的孩子们穿着开裆裤在院子里跑跑跳跳,家门口的水泥路也早已被孩子们的裤子擦得锃亮。在大田村的巷道里走上一番,随处都可以听见孩子们的玩闹声,和大人们的欢声笑语。
苗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衣服上的纹饰以及生活的各个角落都会被勤劳的妇女们装饰一番。就连背孩子的抱被,也会被绣上花纹,还会挂上彩珠。在过去,这里主要用麻布制衣,都是自己种植麻,自己织布,自己做衣服,还会种植各种植物染料用来染布。这种古老的制衣工艺,让他们的衣服极度耐磨。一位村民拿出30多年前自己年轻时的一件布褂,用板蓝根汤汁染过的蓝色如今还没有褪色,麻布衣服也结实得一点都没有破损,不过这位村民的身材早已走样,再穿上这件布褂也是紧绷绷的,然而他对于这种古老工艺的情谊却始终没变,“再新式的衣服都不如这件衣服好穿!”
TIPS链接:
大田自然村隶属莲花滩村委会,距乡人民政府驻地新街20公里,该村现有一、二两个村民小组共110户,486人。2014年,农民经济总收入达6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8元。粮食总产量173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71.5公斤,耕地面积340亩,人均耕地0.86亩。2013年大田小组被列入“美丽家园”行动计划需重点打造的示范村之一,同时,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拨款150万元用于建设大田村寨基础设施,发扬民族特色。
策划/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云南画报社
